富有歷史記憶,眾多文化交融的桃園龜山,正被地方創生團隊「微光生活設計室」積極耕耘中。共同負責人兼設計師Simon是龜山人,大學時赴外地求學的經驗,讓他希望透過社區營造,將龜山變成更有趣的生活環境。近期在一次與阿嬤的閒聊中,得知自己與詔安客家人的淵源,這項發現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與客家文化的聯繫,也引發他對認同的思考。
地方經營與文化身分
根據Simon的敘述,龜山的地理為丘陵與臺地混合地形。林口長庚醫院附近為臺地,其他部分則是丘陵。從地圖觀察可輕易發現龜山分為四個生活圈,其一就是目前微光所在的市區,也就是日本時代「龜山庄」所在位置;長庚醫院與坪頂一帶屬於新市鎮;其他還有近迴龍捷運站光啟高中一帶,以及靠近蘆竹南崁的南上、南美及大坑三個里的一區。
而這四個生活圈都與周圍的桃園、林口、新莊、樹林連結密切。如居住在長庚醫院的人便經常對外說自己「住在林口附近」,而不是說「我住在龜山」。可以說龜山雖然擁有18萬在地人口,各地對於地方認同卻很鬆散。
自早期開墾以來便經歷客家與福佬文化的交融,龜山的文化遺跡如曹家洋樓、敬字亭與茶廠,見證了這片土地的多元面貌。為了進行活化在地工作,Simon和夥伴們針對龜山地方做了不少田野調查,這些調查讓Simon在與阿嬤的聊天中更常提到龜山的過去,阿嬤這才對他提起自己是「詔安人」,還特別說明:「是詔安,不是客家!」 「阿嬤是詔安人這件事,連我爸爸都不知道!」Simon表示。
活化後的憲光二村在假日吸引許多遊客。
新星巷弄書屋。
可作為展覽場地兼咖啡廳的十三商號。
「下社172」閒置空間整理過後,目前內部為青年聚集地。
臺灣語言學者根據語音系統、詞彙特色、語法結構等進行比較,確認詔安話與其他客家方言共享語言特徵,因此被認定為客家方言之一。然而詔安話在音韻、詞彙和表達習慣上與其他客語差異顯著,加上受到福佬話不少影響,種種因素使得許多使用詔安話的人們認為自己從語言到文化特徵、生活習慣都與「典型客家人」不同,因而淡化了自己的客家認同。
例如Simon的阿嬤其實出身蘆竹呂家,從小說著閩南語長大,如今她對詔安話的認識只剩寥寥幾個單詞。即使遇到鄰居以詔安話與她攀談,也只能認出那是「父輩的語言」,無法聽懂完整的句子。
得知阿嬤的客家血緣後,Simon回憶自己從事社區營造的過往,從中產生不少反思。他自2015年開始與自己銘傳大學建築系的老師從事龜山眷村故事館經營,發現曾在課本上讀過的省籍對立,在此似乎不那麼鮮明。「眷村裡面的媽媽們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都有,都是結婚以後住進去的,大家一起在那裡生活的時候,說的都是福佬話。」
反而是在經營眷村場域的早期,他的團隊曾因「成員中沒有外省人」而受到質疑。「有些人認為沒有那層身分,就不適合做眷村相關的工作。但我記得當時很不服氣,覺得大家好像把族群分得太細。即便沒有血統,喜歡這個文化的話,應該也可以做吧!所以我也曾經開玩笑說我現在有客家身分了,可以做客家相關議題了!但是想想如果因為沒有客家血統,就不能做客家的東西,這樣真的很奇怪。」 察覺自己的客家背景雖然驚奇,但對Simon來講,只是對阿嬤的認識又多了一層,對「詔安客」多出一份好奇。
「我覺得那個好奇其實和我們在做的地方田野一樣,都是想知道地方的故事。這個地方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樣貌?這些人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除了阿嬤來自蘆竹,我的外公來自桃園區,外婆則來自雲林古坑,如果有餘裕,我也想要了解他們的故事。我現在知道龜山地區的確有客家人活動,我們最有名的兩家茶廠,益壽跟長生,就是由新竹來的客家人兩兄弟所經營。哪一天有機緣,剛好客家議題和我想做的事情有所重合,我可能就會開始做這方面的事情。」
憲光二村內Simon最喜歡的一景。
Simon與他手寫的座右銘「一燈照隅」。
憲光二村為全臺唯一全區保留的憲兵眷村,2006年遷村同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與社區連結 建立生活網絡
在憲光二村,微光生活團隊從自己非眷村人的角度出發,思考「什麼眷村議題會讓人有興趣」。Simon說:「對族群或是類似議題,應該都要保持好奇心,才可以去告訴很多跟你一樣不是那個族群的人,其實有很多有趣的面向,是值得被看到的。」
如今微光生活團隊背負起龜山地方創生的使命,不僅想要活化當地,也希望透過文化資源的保存與推廣,讓年輕世代與訪客更認識龜山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他提及自己在高雄求學的經驗,第一次來到陌生的地方獨自生活,總是會對那個地方特別有感情,也因此感受到高雄和家鄉的落差。他認為與其羨慕別人,不如自己付出行動,把龜山變得更好玩一點。對Simon而言,在微光的工作其實也是營造自己的生活,不只有憲光二村,他希望龜山地區的發展是整體性的。
憲光二村的商店與內部陳設。
「做社區營造的時候,我會用整個龜山的角度來看,這個地點到底在龜山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本身念建築,所以想透過空間活化這件事去改變社區,同時也讓社區的居民可以參與。讓這個地方變成整個社會網絡的一部分 ,而不只是純粹經營觀光。」
為了這個目標,微光生活舉辦社區營造講座、親子活動、市集和展覽,也曾經和鄰近的幾個國小合作,組織「下課時光屋」,為小朋友提供課輔、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透過與社區連結,讓龜山夥伴們各自經營的空間有更多交流及串聯的機會。
每當在龜山地區發現有趣的閒置老屋,Simon便會思考如何活化這些空間、在心中盤點適合的合作夥伴。現在微光工作室樓下的獨立書店「新星巷弄書屋」、隔壁的藝文展覽空間兼複合咖啡廳「十三商號」,以及鄰近的「龜啤王精釀吧」,都是Simon在地方承租、經營的成果,彷彿一場大型團隊合作。十三商號還製作了「龜山后街小步散策」,將這些經營地點與龜山的文化景點串聯成有趣的人文風景線。
最新的一處經營地點是位於明德路172號的「下社172」,這一處閒置空間曾被丟棄各種垃圾,成為社區中的治安隱憂。微光團隊希望將這裡經營為藝文空間或社區客廳,扮演青年培力中心的角色,讓重視地方文化的群體可以在此聚集,並賦予龜山更多活力。
由在地人經營的龜啤王精釀吧。
十三商號內部。
採訪撰文|編輯部
攝影|林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