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原力】當一個寫作的人,在一座陽光之城|專訪第十三屆臺中文學獎-文學貢獻獎得主甘耀明
previous post
「跟臺中的地緣關係,已經超過了我住在苗栗的時間,與臺中的緣分愈來愈深。」甘耀明回想,與臺中的緣分,始於1990年在東海大學念書。後來幾年,甘耀明去花蓮讀研究所,再回苗栗工作,2006年選擇定居於臺中,寫作之餘,也教小朋友創意寫作,如今已在臺中住了近二十年。
「臺中是一個陽光之城。」聊起這些年住在臺中感受和變化,甘耀明首先這麼形容。
對比就讀東海大學的時期,現在的臺中已然是成熟的都市形態,重劃區不斷開發,天際線愈來愈密集。不過在重劃區以外,離市中心稍遠的地方,如甘耀明所住的南屯,有時候還是可以看到不少農田。
甘耀明常常在傍晚沿著住家附近的農田跑步,「越靠近夜晚,整個都市的形態會隨著黃昏變化,彷彿從都市慢慢闔上眼,回到了蛙鳴四起的鄉村,變得不太像臺中市,反而像我曾經生活過的苗栗。可是到了清晨四五點,陽光出來,我看到的又是一個都市的面貌。」
「臺中還有很多河圳,像是綠川、梅川,如今在水利法規的定義上,它們叫做『區域排水』,類似大排水溝,但它們在這座城市留下了一個歷史般的、夢境般的血管,去追尋的話,可以看到整個臺中文化的前世今生。」因此,甘耀明也曾去探訪住家旁的知高圳長長的盡頭在何處。
「所以,對我來講,臺中是一個非常立體豐潤的城市,愈來愈有自己的身分、味道和歷史的痕跡。」
「臺中是一個陽光之城。」聊起這些年住在臺中感受和變化,甘耀明首先這麼形容。
對比就讀東海大學的時期,現在的臺中已然是成熟的都市形態,重劃區不斷開發,天際線愈來愈密集。不過在重劃區以外,離市中心稍遠的地方,如甘耀明所住的南屯,有時候還是可以看到不少農田。
甘耀明常常在傍晚沿著住家附近的農田跑步,「越靠近夜晚,整個都市的形態會隨著黃昏變化,彷彿從都市慢慢闔上眼,回到了蛙鳴四起的鄉村,變得不太像臺中市,反而像我曾經生活過的苗栗。可是到了清晨四五點,陽光出來,我看到的又是一個都市的面貌。」
「臺中還有很多河圳,像是綠川、梅川,如今在水利法規的定義上,它們叫做『區域排水』,類似大排水溝,但它們在這座城市留下了一個歷史般的、夢境般的血管,去追尋的話,可以看到整個臺中文化的前世今生。」因此,甘耀明也曾去探訪住家旁的知高圳長長的盡頭在何處。
「所以,對我來講,臺中是一個非常立體豐潤的城市,愈來愈有自己的身分、味道和歷史的痕跡。」
今年,甘耀明獲第十三屆臺中文學獎-文學貢獻獎。對於這個重要獎項的肯定,甘耀明謙虛回應:「其實在臺中生活滿久了,能夠得到一個在地的獎項,而且是文學獎的肯定,也算是安頓了自已的一部分,就像一個漂泊的人有了落腳。」甘耀明說,「雖然台灣很小,那種漂泊的感覺有時候還是存在,所以有更加被安頓的感覺。因此得這個獎對我來講,仍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情。」
關於臺中,甘耀明也推薦閱讀一些作品,像是瓦歷斯.諾幹寫臺中原住民部落文化、張經宏《摩鐵路之城》、楊双子《開動了!老臺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和《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等等,「我想應該都會很有意思的。」
採訪撰文|汪倩妤
一九九二年生,雲林人。曾任書店店員、文學雜誌編輯,現為文字工作者。
攝影|馬嘉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