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駐站作家 【四月駐站作家】馬世芳:興之所至的做菜、寫作、自我實踐

【四月駐站作家】馬世芳:興之所至的做菜、寫作、自我實踐

by 毛奇

音樂人、散文作家馬世芳出新書了!這回出的是飲食書《也好吃》,他是年方十幾歲少年時,就揣著各錄音現場的老靈魂;也是知命之年時,面對吃飯包容兼續,怎樣都能找出好吃樂趣的大男孩。

品出人生況味

《也好吃》是一本饞人之書,自序描繪出一位胃口很好的少年,客氣而饕餮地把家中飯桌、作客飯桌、聚餐宴席上的食物一口口吃掉。讀者彷彿坐在對桌那樣,眼看魚頭骨慢慢堆成小山,丁骨邊上肉渣渣消失於無形,而少年面前碗盤裡越來越滿,看他吃飯,覺得怎麼這麼香。

這等看別人吃飯做飯覺得餓,非但不怒,還想跟上,的心情,便是閱讀《也好吃》的心情。

這天訪談地點在樹木森森的青田七六,青田街七巷六號,這原是馬世芳爺爺馬廷英教授的宿舍宅邸。書中有一道菜的場景是屬於青田七六的,〈姑奶奶的茄餅〉,那時青田七六還沒有現在光亮,體感陰涼,屋中陰翳處有爺爺巨大的金屬地球儀反光,剔透玻璃杯裡有老人假牙。爺爺的續絃是一位日本女子,用帶腔調的中文呼喚小馬世芳;後頭的廚房裡姑奶奶慢慢地半煎炸鍋裡鑲了肉餡的茄子。彼時這樣的料理在簡樸的馬家是大菜了——讀者從想像中滋滋作響的油香裡,體會到動盪遷徙的大時代,一個嚴格的爺爺,父輩與爺輩間不親暱的氛圍。再翻幾頁,馬世芳的童年同時也浸潤在母親家族蘇州菜色暖足的湯汁裡。在外婆家中幫廚、做家事,情同家人的阿利婆,做菜融合臺菜與蘇州菜;年節時馬世芳與家人們圍成一桌,備齊百張為單位的百頁腐皮,兩層——這是弟弟的發明,包肉餡,大鍋裡跟冬筍同滾,煮出一桌團圓和樂之味。

那樣的滋味也嚐過,這樣的滋味也品出人生況味,這是散文家的拿手本事。

想要一種沒有 Punchline 的散文

當編輯跟馬世芳邀約來一本食物書,馬世芳最初是拒絕的。

「會做菜的人那麼多,會寫的人也很多,我要拿什麼出一本飲食書呀?」

這句話顯得他自知且客氣,但也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時勢造英雄」,《也好吃》是大疫之年成就出來的一本飲食之書。謙稱做菜做完就忘記的馬世芳,疫情三年,人們關在家裡,前途茫茫,世界一塌糊塗,做菜是療癒也是生活的自我實踐。他在社群媒體上寫下做菜筆記與心得,「跟世界保持連結」,從書上、網路上找做菜食譜,一筆一畫,一鍋一鏟,做得有模有樣,加上生花妙筆,饞死一票螢幕前的死忠讀者,終於今年讀者們有幸讀到了成書。

馬世芳在把網路上的文字編撰成書的時候,所有的篇幅都重新調整過。對於書寫,他有散文寫作的意識,過去曾說過「所有好的散文家,都是文體家」。他這回引述作家阿城的見解「小說家寫小說有個腔,還有一個不想要腔的腔」,網路文體自然是網路原生腔,而書本不是。於是作者發揮了工夫,在琢磨敘述語言上,寫長不寫短,好的結尾出現的時候就收。像湯頭火候足了就大可熄火,不讓刻意營造的結論變成收尾 punchline (喜劇的哏,畫龍點睛的收尾句子)。

「我們可不可以寫作一種沒有 punchline 的散文?」他問。

再回頭看《也好吃》每篇收尾,文章如奏樂,這些結尾不求瓦釜雷鳴,而是大音希聲的輕巧收攏,勾勒出他的脾胃養成之路。

親手做菜的懷念與滋味

回想第一次做菜的情景,馬世芳講出了幾個故事。

第一個是關於拿刀的,他提起蘇州人外公。「蘇州男人都會做菜」,但外公家有阿利婆不用做菜,但有件事外公總是自己做——拿刀片滷牛腱,外公一個大男人,上班時是汽車貨運公會總幹事,在家裏牛腱做得特別好,肉片的又薄又穩。多年後,大學時,家中廚房忙碌,母親請馬世芳幫忙切冬筍,刀拿到手裏,他自然而然,穩穩地均勻切出每一刀,「我後來才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都能直覺處理好刀、砧板與食材」,自敘裡刀功有血脈傳承的意味。

第二個是第一次做菜給別人吃,是以炒飯饗樂友。

馬世芳年輕時著迷 Bob Dylan,加入 Bob Dylan 的全球發燒筆友俱樂部。在這個發燒友俱樂部,他交上一個住在美國西雅圖的忘年之交,憑著書信往返,走過紙本、傳真、email 歲月,他從樂友那裡得到的那卷 1966 年的現場錄音陪伴他度過當兵歲月。當他當完兵,前往美國追星聽演唱會,住在樂友家,決心要做一段飯謝謝這段難得的友誼。卻沒想到他之前沒做過飯,憑著食譜、異國 Costco 的食材,他慢吞吞做出一道胡椒粉放太多的中華炒飯,雖然樂友全家等得很餓,但完成了這份心意,也算有滋有味的趣事回憶。

第三個做菜回憶,則是他飛去美國探望讀研究所的女友,後來的妻。

這時距離他第一次做炒飯大概兩三年了,手藝雖青澀但有了成長,炒了花椰菜奶油培根義大利麵,做了烤牛肉三明治。從科羅拉多州開到新墨西哥州聖塔菲的路上便當,就是這個牛肉三明治。餵給開車的女友喫,這段回憶講出來真是蜜都要滲出來了。

懷念的滋味,複雜青澀的好笑況味,甜蜜之味,回想起來,都是好吃的美味。

採訪撰文|毛奇

台灣人類學訓練,義大利慢食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Scienze Gastronomiche)食物文化行銷與溝通碩士。食物研究者,住在台北淺山;從事專欄與報導寫作,料理設計,曾出版《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

經營「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社群。

攝影|安比

場地協力|青田七六

四月駐站作家其他文章

【四月駐站作家】馬世芳:上路,也好吃

春光正好,跟著馬世芳穿行臨沂街、金華街與青田街幾條綠意濃重的街巷,在星羅密布的餐食店,捨下咖啡廳,專尋老味道,用腳與口腹實際踏出一張美食星座圖。 御紘福魚丸 正中午,腳步踏近東門市場臨沂街的

Read More »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