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先生的離世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而正如余先生友人丘慧芬所說:「熟悉余先生論著與行動的人,應該都會同意,他已經付出了他在人世間,對維護與落實他追求人生基本價值的美好努力。」他透過學術、思想的耕耘,教學、直筆的行動,成為當代傳承儒家道統價值、承接自由主義傳統的典範知識人。聯經·思想空間希望在這個專輯中,陸續收集余英時先生所學、所思、所選擇、所實踐的代表作品,也收集余先生的學生、友人、同道、讀者與他的交流,對他的讀解、思考與傳承。我們相信,余先生九十一年不停歇的思想生命,仍會在暗夜之中,與年輕的心靈共鳴。
2021年9月4日及5日,聯經出版主辦了為期兩日、共計五場紀念論壇,邀請到了20位來自史學界、知識界、出版界人士,分享他們與余英時先生之間的因緣交往,並再次强調余先生留給世人的典範價值。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我的學生時代的全部過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937—1946,鄉村的生活;1946—1955,大動亂中的流浪;1955—1962,美國學院中的進修。後來30年的發展都是在這條路上繼續走出來的。
我研究中國文化、社會、思想史,一向比較重視那些突破性轉變的階段,所以上下兩千年都得一一涉及,但重點還是在觀其變。
古今中外沒有出現一個全恃暴力而能傳之久遠的政權。量變總有抵達質變的那一天。
不管你的研究重點在哪裡,無論是在文學、在哲學,還是在史學,你要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活的圖像,盡可能讓當時的文化狀態復活在眼前。要給歷史研究以生命。
為安慰千里之外一個素未謀面的編輯,余先生不厭其煩,交代他為寫序所作的準備,生怕對方不放心,這真是紆尊降貴到「不合情理」的地步⋯⋯余先生對自己的承諾如此認真,這真是我近四十年編輯生涯中僅有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