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波新書 · 中國的歷史】鉅作的打開方式——書摘、書評、導讀匯總
日本岩波書店精心策畫之鉅作,以《岩波新書 · 中國的歷史》打破了傳統中國歷史寫作的框架,反省了中國史寫作中時間與空間的既有觀念,進而提出了一套新穎的理解體系。本文整理了內容書摘、相關評論及名家導讀,為讀者提供另一道打開鉅作的方式。
日本岩波書店精心策畫之鉅作,以《岩波新書 · 中國的歷史》打破了傳統中國歷史寫作的框架,反省了中國史寫作中時間與空間的既有觀念,進而提出了一套新穎的理解體系。本文整理了內容書摘、相關評論及名家導讀,為讀者提供另一道打開鉅作的方式。
描繪人類社會整體政治經濟制度形成的著作就像建築「巨塔」一樣,若忽略區域的具體史實,可能會令「巨塔」的承重牆出現重大的倒塌危機。其中尤其不可偏廢的,是中國的經驗。《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正是帶著相近的問題意識,補足了上述的漏洞。
日本學者素來以獨特的東亞視野與扎實的考證功夫在全球的中國史研究中別樹一幟。近月聯經將日本岩波書店的新一套中國通史翻譯為繁體中文出版,華文學林自然受益不少。尤其通史雖然一般為面向大眾的讀物,但撰作過程極具挑戰,甚至比專史困難。
在推動中國內亞研究視角重新審視邊疆民族及異族王朝等課題上,不能忽視日本漢學圈的影響。日本學界一直以來就對內亞研究有濃厚的興趣,從戰前最先的對滿洲及蒙古的研究,到現在對於內亞及世界史關係的課題,日本漢學界都一直走在前列位置。
東亞當時既有的一元化、集約性的秩序體系,由於無法立即順應加速的多元化,因此出現了混亂。十六世紀的明朝,用漢語將這樣的情況以「北虜南倭」來形容。北邊有蒙古侵襲,南邊有倭寇,以政權來看,確實是嚴重的外患、巨大的對外威脅,是充滿了危機感的狀態。
前面提到的地殼變動,也出現在社會各個方面。開國之初的實物經濟轉變為白銀經濟,社會流動性也急遽升高。過去嚴格的戶籍制度轉而鬆動,越來越多人未被收編進戶籍體系。特別是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令里甲制度難以維繫,捨棄戶籍而流落他鄉的破產農民層出不窮。
當我們眺望歐亞大陸衛星圖時,可以看出從大陸中央部分一直到西南部分為止延伸著缺乏地表植被的土壤地帶,這塊土色的區域即是沙漠或乾草原(steppe)遍布的廣大乾燥地帶。在此乾燥的歐亞大陸內陸部分,近年來人們著眼於生活此地區人們的生活與文化共通性,將此區統括稱為內亞並逐漸固定下來。
中國很大,一個國家卻擁有匹敵整個歐洲的國土。「南船北馬」的說法,充分地表達出這個廣大空間中多樣化的生活型態。就實際的歷史發展來看,南北兩地也常分裂,各自誕生不同的政權。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為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與十二至十三世紀的金宋時代。
如同梁啟超所說,當時在外國諸如日本,稱中國歷史為支那史或東洋史,並不稱之為中國史。東洋史首次出現在日本教育體系中,始於甲午戰爭(譯注:日本稱日清戰爭)開戰的1894年,經高等師範學校教授那珂通世的提議,在日本中等學校教育中新設了這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