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周安儀女士的流動故事館
初春收到周安儀女士小說集《前浪和後浪》文稿,感覺前一部作品《相見不如不見》還在腦海裡意猶未盡,新作又如後浪般襲捲而來,內心不得不感佩周女士旺盛的創作力。從寫作成果來看,不難想像周女士如何堅持筆耕生活,若不是對文學的熱愛與對寫作的堅持,一般人很難落實勤用文字記錄生活點滴,更遑論將周遭故事轉化成一篇又一篇、滿載豐富情節的生動小說。周女士在後記中透露自己喜歡靜靜地觀察人性,她眼裡的世界就像一座流動的故事館,移民美國舊金山三十餘年,昔日的異鄉已然成為人生的第二個故鄉,無論是他鄉結識的新友還是相遇的故知,都成為她絕妙的創作靈感和題材。小說中的人物不但貼合真實人性,故事內容也與日常生活緊密扣合,觀察視角更是著眼於人性互動的磨擦與包容,充份顯示周女士充滿敏銳、寬厚且溫暖的生命關懷。
周女士曾經擔任記者工作多年,赴美不久後轉業地產經紀人,在競爭激烈的灣區房產業界打拚出一片江山,日後更自創公司品牌經營地產業務。如此豐碩成就且饒富戲劇性的生命經驗,加上早年扎實的採訪和撰稿訓練, 寫作文筆的功力和故事內容的精彩自然不在話下。帶著闖蕩房產業多年與客戶交手的人生哲學,周女士筆下的主要人物大多是業界經紀人,故事情節多數圍繞在商場上的爾虞我詐、買賣雙方的機關算盡,以及交屋過程中的權益衝突和合約糾紛。閱讀小說過程中,才深深體會到從事房地產經紀人,除了必須具備高超的談判和斡旋技巧之外,還得懂得處理人際關係中最難以招架的貪婪和欺騙。周女士以客觀的筆觸,記錄各式各樣刀光劍影的個案故事,難能可貴的是,書寫過程中並不嚴厲批判人性的醜陋面,而是選擇用寬容敦和的視角,刻劃每一個在異鄉奮鬥的辛苦人,為了生活打拚所呈現的人生百態。
小說的另一個特色是對遲暮之年的人物特寫,主角大多是上了年紀的長者,有些是從年輕時代在房產業拚搏一路走來的退休人士,有些則是多年同為異鄉人的老朋友。同處在灣區華人社區中數十載,每個人身上都承載一部屬於自己的移民史,尤其上一代東方人有較深厚的傳統家庭觀念, 故事中除了隨著年事增高所引發身體病痛的困擾,更多是不同世代因文化歧見導致的相處磨合。周女士坦言在記錄身邊平凡人物的身影中,甚至也有自己的影子,隨著移民甘苦記憶與日俱增,筆下那些滿頭白髮、步履蹣跚、佝僂著腰相互扶持到醫院就診的老夫老妻,或者八十大壽期盼兒媳回家祝賀的焦慮心情,或者愛好用鏡頭記錄孫子成長,媳婦卻不領情的代溝隔閡,著實也反映出現代銀髮族心理和日常家庭情境。對周女士而言,小說中每一個故事都是她悉心保存的記憶,故事的背後有她對人性細膩的雕琢、對房產經紀工作的專業剖析,更多是對身邊好友真摯的情感流露。
打開《前浪和後浪》就如同走進周女士的生活故事館,十八篇小說將時光捲軸拉回上個世紀七、八○年代開始的華人移民史,隨著故事人物的年歲增長一路走到新世紀,以回顧視角重溫在異鄉建立家庭與面對職場競爭的酸甜記憶。再次恭賀周安儀女士新書出版,相信以周女士洞悉人性的觀察力,以及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期待不久的未來,有更多更精彩的華人故事,從太平洋的另一座城市翻湧而來。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民國一○八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