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萬金油/《做工的人》要把讀者的感動帶向何方?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有位罕病家長曾在網路上寫道:「看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嚴重,是一件殘忍卻又有效讓自己撐下去的方法。」這是一種普遍的人性反應,將這樣的情感模式套到底層書寫的作品上,似乎也說得通。然而,這類作品到底要提供讀者怎樣的閱讀經驗?只是為了讓普羅大眾有一個使自己撐下去的勵志理由嗎?

《做工的人》在書市大賣之後,引發了這樣的閱讀焦慮,文本內容是此刻的當下,所以這樣的焦慮更容易被放大,閱讀成了一件危險的事。好像要談論《做工的人》就得先要有這樣的開場白:我爸是工人,我爺爺是工人,我全家都工人。血統保證高於一切。

不過,若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讀《蟹工船》,我們同情漁工的處境;讀《我還是想你,媽媽》,同情戰爭中的兒童;如果讀《做工的人》而感動是消費他人,那閱讀這些作品的感動難道就不是嗎?事情也許應該這樣看,閱讀過程中,情感通常是最容易、也最先被啟動的,感動並不是錯,也許這個問題要問的是:作品本身要把這樣的情感牽引到什麼地方?

我們以近期幾本出版品並陳討論底層書寫的各種可能。《垃圾天使:清潔隊裡的人類學家》內容是一位人類學者進入紐約市清潔隊,實地考察,做出一連串的觀察。《街頭生存指南》是一群年輕人進入街友世界,以大量訪談和接觸經驗寫成。《做工的人》則是由「監工」第一線的經驗寫成的散文作品。

街頭隱形人:人類學家臥底紐約清潔隊的田野故事(新版)

街頭隱形人:人類學家臥底紐約清潔隊的田野故事(垃圾天使新版)

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

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

做工的人

做工的人

三本書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現場」,這也是它們最珍貴的地方。即便都是「在現場」,卻各自有不同的書寫位置,因此收到不同的效果。

《垃圾天使:清潔隊裡的人類學家》是較為中性的寫作方式,強調「二種眼光」的疊合,作者時而融入清潔隊員的世界(例如,觀察清潔隊員如何正確使力搬運垃圾、工作上的權力階級關係),時而能跳出清潔隊的世界(以歷史的演變看清潔隊如何在城市裡發揮作用、2010年紐約大雪曝露了清潔隊員遭裁員所造成的災難),這是以研究者的客觀眼光解讀。這類的寫作目標很明顯,清潔隊是作者研究的「客體」,作者雖融入,但時時刻刻都意識到「我」與他們之間的不同。這樣的作品是以學術的眼光,一刀一刀將一個雜亂無章、為人忽略的世界,理出脈絡。

然而,世上並非人人都能有社會學的想像,有鉅觀的剖析能力,但仍能寫出有意思的作品。台灣一群年輕人自發組成的街友支援團體「人生百味」,在《街頭生存指南》中以「街友體驗」的行動去理解街友的世界,內容編排活潑,帶點不正經的趣味,讀來誠懇。例如,書中羅列出街友用水要去哪些地點找?肚子餓可以去什麼地方找食物?書寫不是為了什麼宏大目標,只是從「我」個人的經驗出發,去想像街友的世界。書中有些小方塊的「街友體驗」文,有人以逃家、錢包掉了的經驗去同理街友的生活。人的苦難是無法百分之百的同理複製,但至少我們可以挪用自己一點生活的經歷,去想像那個我們不理解的世界。

這類的作品,是以「我」出發,問我所好奇的事,用我的感情去理解另一個世界。這種理解的過程,也是拆解二個世界間高牆的手段。街友去哪裡領便當,去哪找水喝,都不是什麼嚴肅的學術課題,但提問與解答的過程,讓我們可以發現「我」與街友有許多共同之處,進而達到二個世界的溝通。

內頁(圖/《街頭生存指南》內頁)

 

《做工的人》則是殊異於上述兩者,並沒有二種視線的疊和,或是挪用經驗的理解,這個作品有二大特色:其一,少有以工人身分(且不論監工與工人的差異)寫出第一手的資料,光是這一點就值得買來讀了;其二,書中大部分的書寫是符合大眾對藍領階級的想像,而少部分「脫逸」大眾讀者想像的部分,並不會對讀者造成任何不快。簡單的說,作者站在一個極正確(我是工人寫工人)的寫作位置。作者的血統在文本裡是一個權威的位置,我們的閱讀只會被拖著走,順著文章脈絡去感嘆工人的卑微、工人的境遇,對中產讀者來說這些感嘆都是不帶威脅或刺痛的,作品激起了情感的漣漪之後,也就沒了。

在現場是一件很可貴的事,但寫作者不能讓自己一味沉溺在現場的悲情,工人喝維士比,工人買春,工人拜拜,裡面不乏許多有意思的描寫,但也許身在其中的人,對同類有難以割捨的情感,於是我們讀到很多浪漫式的合理化論述,比如,工地喝酒是不得己,工人去的茶室裡女性主義是無用的,工人最苦……。如果,我們再冷靜多想幾分鐘,工地喝酒不是本身就有工安的危險?茶室的女性主義無用論,是否意謂只要是不能取悅男性的女人(及女性主義者)就是無用?

《做工的人》因為作者浸泡在被寫者的世界裡,把這樣的世界寫得有滋有味,所以它成功。但也因為浸泡過度,讀者的情感就只能被牽引至此,而沒有下一步的啟發(或是情感的昇華)。這本書也許稍稍鬆動了大眾對工人世界的刻板印象,但同時也再強化了大眾對工人世界的固有想像。

最奇特的是作者的寫作位置,時而站在工人的立場看世界、時而跳到一個社會位置看世界、時而用一個超然全知的觀點。他有時候是工人,有時候又不是,如果作者能把何以有時是工人,有時又不是的原因加以梳理,也許可以為這本書帶來不同的視野,而不會只是讓讀者在別人的苦難裡得到勵志的感想。

事實上,對某些書寫者來說,光做到後面這點,也是件不易的事了。




  延伸閱讀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回家

回家

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

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

蟹工船

蟹工船

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

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

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

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

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

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

隱形生產線

隱形生產線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38年前的今天她到了另一個世界,到底我們為什麼這麼喜歡向田邦子?

38年前的今天,向田邦子的飛機罹難,讓許多喜愛她的讀者們心碎,38年後她的著作依然在出版,我們像是永遠讀不夠她的文字,到底我們為什麼這麼喜歡向田邦子?

540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