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埃及全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首都開羅(Cairo),面積100.2萬平方公里,人口6269萬,其中阿拉伯人約占87%,科普特人約占11.86%,其餘為貝都因人、努比亞人。
埃及是一個具有古老文化與悠久歷史的國家,埃及與中國、巴比倫、印度一起併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古埃及人民在尼羅河這塊神秘的土地上創造了古典輝煌,演繹了人間神話。那高聳入雲的金字塔、巍然壯觀的獅身人面像、巧奪天工的亞歷山大里亞燈塔、莊嚴肅穆的神廟建築、色彩鮮明的繪畫藝術、技藝精湛的裝飾品、奇特絕妙的象形文字、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無不令人歎為觀止。當今,旨在解讀古埃及文明、探討其發展規律的埃及學已經成為一門積薪傳火、影響廣泛的世界性學問,許多學者孜孜以求,耕耘其上。埃及學的學科門類囊括了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古文獻學、宗教學、文學、藝術、建築以及醫學、生物學、數學、科學技術史等方面。
埃及位於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交界處。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的樞紐和世界貿易的橋樑,也是不同文化碰撞與溝通的焦點。雖然歷經滄桑巨變,興衰更替,但埃及文化傳承依舊。即便在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的征服時期,埃及文化仍能以開放性的心態與各種外來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並最終保留了自身的主體特徵。埃及文明的產生與延續充分證明了地緣環境是人類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決定性條件,而與其他文明的廣泛交往與內在涵化,促使埃及文明一方面在保持本土文明基線的前提下,對自身的歷史傳統進行揚棄與轉化;另一方面,又廣泛地吸取異質文化之長,使之成為自我肌體中的組成部分,繼而創造出更具活力的新的文明。埃及從基督教時代進入伊斯蘭時代,在較短的時段裡完成了「阿拉伯化」的過程,這正是文明交往的互動性特徵的典型體現,而互動性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文明的多樣化發展。
本書試圖在有限的篇幅裡,描述埃及的歷史沿革與文明演進,探討埃及文化的主流與特色,梳理埃及現代化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展現埃及人民的民族特性與卓越品質。由於作者才疏學淺,對埃及的研究十分有限,錯誤與淺薄之處難免,懇請學人多加斧正。如有注釋不足或遺漏之處,深望諒解。
張倩紅
2004年1月於古城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