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評

user-img
4.5
|
2024/12/20
有人說,漫畫無法讓人聽到聲音,因此音樂類漫畫的表現最為困難,
但想一想,成功的音樂類漫畫其實非常多,
像是古典樂的《琴之森》、《交響情人夢》、《四月是你的謊言》,
搖滾樂的《BECK搖滾新樂團》,爵士樂有《坂道上的阿波羅》與《藍色巨星》等等。

其實音樂類漫畫除了以圖畫表現音樂本身外,
亦需要角色間的互動與人生目標的追尋,
其實也一樣有著「友情、努力、勝利」的王道漫畫方程式。
主角與夥伴們(或戀人)一同演奏,追逐夢想,
面對音樂上的宿敵,音樂前輩的挑釁,以及參加音樂祭或音樂大賽,一關闖過一關,最終贏得勝利。
整體的模式其實與戰鬥或運動漫畫相似。

本作《藍色巨星》也有類似的架構,
但比較不同的是,主角宮本大一路從日本、到歐洲、再到美國,
主角到了新的地方,原本配角就退場,重新找尋新的樂團夥伴,
主角沒變,但身旁的夥伴與對手卻一直在變。
這對作者而言是個挑戰,因為作者必須隨主角轉移到新的地方,重新塑造新的配角,
這些新的配角需要與之前不同,但又能與主角產生新的火花,
新的角色不必然會成功,也不必然受到讀者喜愛;
而成功的配角也無法一路陪著主角,必須退場(就像我最喜歡第一部的雪祈,但他在第二部並未出現)。

《藍色巨星》第二部的配角不如第一部,是我覺得多數人普遍喜歡第一部(日本篇)多於第二部(歐洲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部中鋼琴手‧雪祈雖然自負,但也不得不佩服宮本大的能力,又能與宮本大相互吐槽,帥氣與喜感兼具;
鼓手‧玉田雖然是新手,但仍努力拉近與另外兩位的差距,但最終仍自知不會走上音樂之路;
師父‧由井看似懶散,卻大智若愚,清楚地看出宮本大有著自己所沒有的天賦。
這些配角也凸顯了音樂之路的殘酷,只有天賦異稟加上刻苦訓練者才能在舞台上待到最後。

第二部的配角則都已經決心靠音樂生活的人,少了點人生道路抉擇的艱難猶疑,
貝斯手‧漢娜、鼓手‧拉斐爾、鋼琴手‧布魯諾雖然性格各異,
但這團四人的交流多只在音樂,卻少了第一部中生活其他上其他面向的互動,
坦白說單憑畫面我很難感受各四個樂手是否默契配合,也不知道他們的音樂是否成功合起來,
這些都還是只能靠文字說明,難以透過畫面表現,也讓我總覺得四人互動的火花不如第一部。

接下來,宮本大要前往美國,先到西岸西雅圖,再到東岸的爵士之都紐約,
他的音樂之路,又會遇到哪些人?能否產生不一樣的火花呢?
user-img
5.0
|
2024/12/20
我是先認識了本書作者的母親愛麗絲米勒的著作而認識了這對母子。母親愛麗絲米勒是兒童創傷研究的權威與開山始祖,愛麗絲在書中展現出有如註生娘娘般兒童守護神的形象。然而,就如同美好的偶像人設總有一天會崩塌一般,兒子馬丁米勒對於母親的另一面的揭露,其震驚世人的程度不亞於其母當初推出童年創傷學說對世人的震撼。雖然翻譯並不完美通順,但也已經足以讓讀者跨越語言,清楚了解身為大師的兒子,身為一位飽受自身父母情感漠視、又飽經戰爭與猶太人大屠殺迫害的兒童心理學大師,當她扮演起母親的角色時又是如何難以倖免於代間傳遞的創傷,將自身與父母親、配偶之間痛苦的關係投射到無辜的兒子身上,又不經意在兒子身上複製出有如詛咒一般的親子創傷。

本書作者馬丁一步步將自身創傷的拼圖透過詳盡的調查,透過與母親較密切來往的親友、治療師來還原母親當下的時空背景與心智狀態,帶領讀者有如身歷其境一般一同走過一段艱辛但值得的親子和解之旅,戰爭創傷對於身在台灣的讀者可能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帶入感,畢竟我們許多人都是戰後逃難來台落腳的新移民的後代。「父母親讓我成了自己家庭內的局外人,身為孩子,我無法理解他們這種行為........後來我才了解,身背重負的父母會無意識地將自己的宿命投射在孩子身上,也震驚地發現,我在父母的家中竟是個外國人(馬丁的父母之間講波蘭文,而出生於瑞士的馬丁只學過瑞士德文),就像我父母在瑞士也是外國人一樣。我成了自己家中的陌生人,而且一直以來都是,他們兩人則忙著遺忘戰爭以及重新獲得安全感,孩子的需求基本上只是次要之事。」

此書給我最大的啟示在於,一、不必對某些權威人士有過高的崇拜與造神,他們也是凡人。二、與父母和解並不代表原諒他們,而是試圖理解他們行為背後,潛藏在潛意識的創傷與早期經驗,很可能才是他們在教養中犯錯的真正原因。三、與其強求自己原諒父母,更有建設性的事情是理解父母的創傷、撫平自己的創傷、不要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複製跨世代的家族創傷。
user-img
5.0
|
2024/12/20
《現在這樣就很好》是一本很貼近人心的勵志書籍。在低潮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覺得現在這樣「很不好」,或是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咎於自己身上,覺得生活很不好、人生很不好,最不好的就是「自己」。只要陷入這種負面深淵裡,就會忘記什麼叫做「好」,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自己總是低人一等或是比不上別人的劣等感輕易就吞噬了自己的心。因此我認為書名「現在這樣就很好」這句話也是要告訴讀者們:現在這樣就很好,即使遭遇了許多挫折或是被人討厭,自己依然努力在過日子,還好好地活著,這就是很好的事情。我喜歡的作家也曾經跟我說過:只要活著就是值得鼓勵的事情──這句話聽來簡單,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活著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對於罹患心病的我而言,這句話是很體貼的,就如同這本書的書名一樣,現在這樣就很好。

本書提供了55種告別心累的治癒方式,每種方式都很適合讓生活不順感到心累的讀者閱讀,文字搭配著小漫畫,狸貓阿狸非常可愛,所以在閱讀的當下是不會有壓力,因為圖文的分配很平均。而且沒有照著順序閱讀也沒關係,只是隨意翻起某一頁,也可以成為自己內心的力量。即使告別心累對自己來說只是「短暫」的放鬆也沒關係,因為自己至少有踏出陰影一下下,試著讓自己接收到陽光,這種改變就是就是一種轉機。

日本作家Kii也曾經受到精神疾病所苦,所以對於內心的痛苦有很深的回憶,想必共感能力是比一般人還要高的。因為自己有了「經驗」,所以才能寫出這樣的勵志書,把溫暖傳達給讀者,告訴讀者「自己並不是一個人」,這種態度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書籍監修也請到了精神科醫生Yukiyu來為《現在這樣就很好》做整體的編修,讓書中的心理學知識變得更加客觀且專業。我認為這本勵志可愛的書不但適合給自己閱讀,也很適合送給自己的朋友當作一份親切的禮物。
user-img
5.0
|
2024/12/20
最近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位精神科醫師已逐漸轉職為其他領域的教練,原因除了感受到白色巨塔不可言說的權力競爭,也因為擔任精神科醫師容易被病患影響情緒,所以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著想,決定讓自己從事更為正面的助人工作。

或許以病患的角度去思考,會覺得醫生的職志難道不是拯救病患嗎?怎麼可以臨陣脫逃呢?其實醫生也是人,我們可曾想過他們一天的工作量極其繁雜,尤其要承受龐大的情緒勞動,所以不乏精神科醫師也需要服用藥物才得以繼續服務廣大的患者,而《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便是由曾經擔任過精神科醫師的陳嘉新教授(現在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透過回憶過去成為精神科醫師及執業的歷程,來解開「精神科」這層不欲人知的神秘面紗。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作者親身經歷的一場「全武行」,想像精神科醫師竟然需要與病患近身肉搏,結局還是荒謬地呈現醫生與病患三個人疊疊樂的景象,雖然我們透過文字去感受會覺得有些荒謬,但也凸顯了精神科醫師必須面臨高壓及危險之境,實在非常人所能為,也由衷感佩仍在工作崗位上服務的精神科醫師們。

「精神科」相較於其他科別,可謂更需要仰賴經驗的判斷,畢竟很多精神上的狀況並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清楚判別,就如同書中提到的「邪惡與生病並不是那麼容易區分」,所以當刑事案件需要做精神鑑定的時候,對於精神科醫師而言更是一大挑戰,而真相又真的能水落石出嗎?

特別喜歡作者引用社會學家高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這本書,也讓我們去思考到底我們存在於他人眼中是什麼樣的形象?抑或我們期望別人看到怎麼樣的自己?而這樣的自我是真實的自我?還是基於某種目的的一場表演?甚或是即便表裡不一,其實也都是自我的不同面向?我認為這都可以呼應到作者的這本書名《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當我們定義他人「反社會」或「不正常」,是否也是基於一種認定社會皆不會改變的自傲?

陳嘉新教授的文字非常具有人文關懷,也帶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帶領我們一窺精神科診間內外的微妙互動,也更深入了解精神疾病患者所遭遇的艱難及醫者抽絲剝繭之勞心勞力。
user-img
5.0
|
2024/12/20
你今天「養生」了嗎?

在豐衣足食的時代,養生的觀念越來越普遍,少吃加工食品是基本的,更要針對可能缺乏的營養素吃保養品補給,講究一點的,排毒、靜心、正念,從身體到心靈都有各式各樣的療程幫助我們改善自己的狀態,林林總總無非是讓我們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首先,這些方法是真的有效,還是誇飾的行銷手法?再者,我們真的想活長命百歲嗎?

根據法令規定,非屬藥物即不能宣稱具有「療效」。藥物要經過許多的測試,確保安全性與效果後,才能向一般大眾販售;而保養品、健康食品如果沒有經過這些測試,除了無法證明具有療效之外,其實連安全性可能也有問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健康食品不會明確宣稱療效以避開觸法的疑慮,不過取而代之的是「調整體質」、「獲得能量」、「讓你煥然一新」等模糊的用語,加上可能同樣擺在藥局、藥妝店販售,便足以讓消費者產生誤解。吃的食品有沒有效果已經難以捉摸,如果是心靈與精神層面的改善或提升,就更虛無飄渺了。但曾在某本書上看到,根據研究,在馬桶上鋪衛生紙其實並沒有隔絕細菌的效果,不過當你心裡這麼想,因此而感到更安心,其實衛生紙還是發揮了效果。保健食品或是精神療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能也很難說是無效。

那麼,我們真的想活長命百歲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因人而異,以我自己來說,可能活個八十歲就很足夠了,但更重要的是,希望人生的最後十年能盡量保持在健康的狀態。如果以此為目標,某些「養生」的作法應該還是有些幫助,例如多運動,保持良好的心肺狀態與肌力,降低最後十年不良於行的機率;或是吃的均衡,攝取適當的營養並搭配足量的蔬菜與水果,降低最後十年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至於精神方面,對我來說優先順序就不會太前面。

不管你的答案是不是和我相同,我想對於任何事情,保持批判性的思考都是必要的。尤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對於各種資訊更不能盡信,得三思而後行。即使是閱讀一本書,也不能照單全收,而是去思考書中所提出的問題,這樣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user-img
4.5
|
2024/12/20
真的是超精彩的「黑色喜劇」,從爆笑到驚悚再到悲哀的轉折,真的是完全掌控了讀者的心!我們看到了一個平淡的開頭,叛逆的女兒告知單親爸爸的結婚喜訊,從看似驚喜到疑慮,又大大意外到反轉,厚厚一本書在作者說故事的能力下很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結果是大大出人意外,讓讀者不得不佩服這個推理不強卻故事很精彩的一本書,可以輕鬆閱讀,快樂的閱讀推薦給你!
user-img
4.5
|
2024/12/19
以前在寫論文的時候,指導教授說要訂題目,定大綱,在研讀資料,參考文獻的過程,題目,大綱一直修正,難免氣餒;面對螢幕上空白的畫面,要如何下筆,真的是很猶豫躊躇,久而久之,面對寫作,會有一種心慌慌的狀態。
當我得知卡片盒筆記,可以說是如獲至寶,因為這方法解決了以上的問題;不光如此,當我得知卡片盒筆記的發明者,是一位德國的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1927-1998),這位學者在他的一生總共出版了70本書和400篇論文,他探究的主題橫跨了多個跨學科領域:社會學、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這些著作在當代的學術界都佔有一席之地;得知這個方法居然可以使人寫作如此多產,而且像俄國作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中國作家錢鍾書,日本生態家,民族學教授梅悼忠夫都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對於想要走知識變現的我,當然要把握這個機會。

#卡片盒筆記操作方式
我們過去閱讀時,你會怎麼標示重點?可能是在書上畫線,或是在書的空白處寫上該段重點,但這會產生一個狀況,當你引用時,你要回頭把書找出來,翻到該頁,當時間一久,也容易忘記這本書重點是什麼。
而卡片盒筆記是這樣進行筆記的:
1. 兩個卡片盒:
(1) 書目用:包含參考資料,文獻內容簡單紀錄。
(2) 另一個是收集想法和產生想法。
2. 每當閱讀時,把書目資訊寫在卡片一面,在另一面寫下內容簡短筆記,放進書目卡片盒。
3. 在一段短時間回頭查看以上筆記,思考他們對於自己的想法和寫作有什麼關聯性,將自己的想法,評論,看法,寫在新的卡片上,每張卡片只寫一個想法,而且寫在一面上,用完整句寫。
4. 將卡片跟其他卡片找出關聯。
5. 做超連結:不是歸納主題,而是卡片連結卡片,也就是從下到上發展主題,透過整理卡片之間相關筆記的連結,就可以找出新的主題。
6. 當我們透過這個架構來進行寫作,會發現寫作可以一直有新的資訊和想法進來,使你有機會一邊進行一邊改善,這樣不僅增加可以學習的機會,還有機會可以修正我們無可避免的一定會犯的錯誤,產出屬於你個性的文章。

#連結是卡片盒筆記的另一個特點
很多時候,我們閱讀這本書,得知的重點就是這本書的重點,透過卡片盒筆記法,建立一個可以串聯其他書重點的架構,使得我們很自然地就可以把不同的書的重點互相連結,彼此引用,就像是發明者Niklas Luhmann所說:「我會拿一張紙,在上頭記下書裡某幾頁的想法,然後在紙的背後,我會寫下書目出處,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會仔細讀一遍我的筆記,想一想這些筆記跟已經放在卡片盒的筆記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關聯性,換言之,我是用卡片盒裡可能有哪些連結的角度來讀這些筆記。」
這個時候做筆記不光只是一種紀錄;當你做筆記,還有思考如何把想法連結起來,就是學習如何用你的話語闡述重點,當你把問題,主張與訊息重新架構,這個能力是等同於把自己獲得的知識加以運用,這比知識廣博更有價值,透過書寫,讓人更清楚地面對自己是否懂得所閱讀的,當我們嘗試用自己的話重述一個論點,我們理解上的所有漏洞便會毫不留情地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
而有兩種產生連結的方法,我們可以練習:
1.就目前要解決的問題,看看筆記能有什麼解答或看法,再賦予關鍵字。
2.筆記放在一起,看看激發出什麼看法。

#不偏食的閱讀
卡片盒筆記法,能夠使閱讀不偏食,達爾文曾說過:「我多年來遵行著一個黃金法則,那便是不論何時,我只要看到公開發布的證據,新的觀察與看法,是與我的研究結論相反的,我一定會馬上記下來,因為我從經驗得知,這些事實與看法筆那些我喜歡的意見,更容易被遺忘,我因為有這個習慣,所以極少有人對我的見解提出異議,至少我沒有注意到。」
那可以怎麼做才有不偏食的閱讀呢?
1. 由下而上的寫作過程。
2. 收集相關資料,不管他們有沒有支持你的論點。
3. 確認我們把各項工作都已經劃分清楚,然後把重點放在去理解自己所讀的內容。
4. 確認我們有如實地記錄我們所讀的內容。
5. 找到彼此的關係,並且創造連結。
6. 篩選筆記的標準,是如何讓論述更豐富,而不是排除跟自己意見不同的,篩選的條件不是支持或反對,而是相關或不相關。

#發展想法
傳統寫作要我們從線性方式來思考,先找好題目,接著作文獻方面的研究,然後分別獨立進行閱讀,思考,撰寫與修訂等階段的工作,這樣就可以寫出論文;以這樣設想為基礎的計畫後來變得不切實際,因為一旦我們展開研究,可能會發現原本一開始的想法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好,一旦我們開始閱讀,很可能會發現還有更多的東西要讀,否則會找不到文獻資料,一旦我們開始寫下自己的論點,很可能才了解到,我們還需要把很多的東西考量進來,改變自己原本的想法,或者回頭去讀某一篇自己可能並沒有完全理解的文章。

而卡片盒筆記是更實際,也有效地發展想法:
1. 把跟論述相關的筆記從卡片盒的網絡裡找出來,然後把他們按線性的順序一一放入初稿中。
2. 給予卡片索引,而定索引的想法,是從原創作者的角度來看,看卡片盒現存的一系列想法,思考我們心中已有的疑問和問題,看看可否建立一條新筆記來加以處理,不是存檔的角度來思考,列出裏頭的關鍵字而已。
3. 設關鍵字,應該是要著重於目前自己正在研究或有興趣的主題,絕對不是只看這個單一的筆記。
4. 聰明做連結。
5. 比較,修正,區別。
6. 把卡片盒當成一個產生創意的裝置:了解問題,還有熟悉我們研究時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是發現事務內在潛力的先決條件(Fleck 2012126),把筆記做比較,找到差異,以及加以連接,是好的學術類寫作的基礎,接著在盡情發揮,修正想法,就能夠引導出獨特的見解,寫出卓越的內容。

卡片盒方式,是從平常就累積筆記,並從這些筆記中去發想,找出可以寫的題材,每次在寫永久筆記時,我們也是在決定,這個內容裡面的那些面向跟我們的長期思考,跟我們想法的發展有關,以文字形式,把這些筆記之間的連結紀載下來,如此一來,我們會發展出清晰可見的想法群聚,此時就可以準備把這些想法寫成稿子的內容了。

以上整理關於卡片盒筆記法的一些小小心得,目前週更的讀書心得,也是用卡片盒筆記法來完成,當我開始用這個方法寫作時,發現寫作更不費力了,同時,也更有內容了,而且也能串連其他相關主題,期待大家也能用卡片盒筆記法,來讓寫作有不一樣的樣貌。

#臉書歡迎搜尋小小觀點自由寫手
user-img
4.5
|
2024/12/19
頗喜歡《星期五書店》營造的氛圍,也連帶對書中推薦的書籍生出興趣。套句現在的流行用語,本書應該是我踏入星期五宇宙的第一本書。
梨木香步是以兒童文學踏入日本文壇,本書是她的成功轉型之作。作者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明治年間,貧窮的自由撰稿人,借住亡友高堂家,高堂卻不時由畫中無預警現身,加上不請自來的野狗五郎,構成一幅奇妙的同居光景,書中庭院隨處可見千奇百怪之物,百日紅可以幻化成人形,香魚可以是人魚,族繁不及備載。當然也有其他主要的人類角色,但更像是串場襯托之用。
這是一本奇幻小說,也可說是靈異故事,雖然全書充斥著精靈小妖河童等魑魅魍魎,卻一點也不恐怖,反而充滿人情與溫暖,幾個讓人猜不透的角色,也並未顯現惡意。
作者及譯者的文筆極佳,用字遣詞甚為用心,作者似乎試圖描寫百年前,讀書人面對西風東漸衝擊的幽微感受。鋼筆及筆墨的段落值得思量,到底全面接受所謂的進步好呢?或是保持舊時生活習慣更值得呢?好比年輕人回鄉務農或是到護國神山發財,孰優孰劣,莫衷一是,畢竟只是個人的選擇罷了。
個人以為作者還埋了一個伏筆,似乎應該要繼續閱讀續作,才能印證個人是否過度解讀,作者很聰明啊,很好看的一本書。

閱讀動態

最新書評

user-img
5.0
|
2024/12/22
延續第一本的設定以及環境,
依然是有點天馬行空但很可愛的作品,
繪者的圖辨識度高而且很適合這本書的調性,
單純以小孩子的讀物會覺得很具有童趣,
相較偶爾會有頁數稍微多的小繪本,
這本卻不是那樣,
但每頁都算精美而且印象深刻
user-img
5.0
|
2024/12/22
忠心討色色的攻X愉悅的享受受。
以為小時候撿到的是狗,結果是狼,受一臉:我只做1!
也是受:壓倒性的雄性魄力讓我無法抵抗。
受蠻隨遇而安的,雖然一開始被強迫當飼主,但受一開始沒有答應
然後某一天就突然當了,而且受以前都是三分鐘熱度的1……
外表看起來輕浮,實際上也還是有認真養攻的
後面一度吃醋,覺得攻在外面一定有其他飼主,反過來要推倒攻結果被攻咬了一口
受還自我反省煽動的太過火XDDD結果攻一度消失
變成大狗狗(是狼)的攻超可愛,動物畫篇幅太少了啊啊啊!毛茸茸就是可愛!
後面加筆的攻吃小狗狗醋的地方很可愛,攻受的相處很輕鬆自然,也沒有什麼旁人來亂
然後受也想享受其中,多糖多肉多汁!
user-img
5.0
|
2024/12/22
內容淺顯易懂,如果真的不懂,還有群組實際做給你看,看了才會相信,這是真的!最令我欽佩的是莊爸總是能在關鍵時刻,以古鑑今,引領大家避開大跌!莊爸的興趣除了股票還是股票,只能說莊爸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股市奇才!
user-img
5.0
|
2024/12/22
作者的文筆非常親切流暢,第一章就用精彩的成長故事,主張父母獨立思考的重要,也具體提出「檢視、梳理、反思」自我童年、文化和價值觀的實用例子和問句。第二章更是讓我對「信任」有前所未有的具體「體會」,原來很多問題的關鍵都是「信任」,解答也是「信任」,書中許多實例幫助了身為臨床心理師的我印象更深刻。

閱讀過程不斷想到要贈送此書給常常一起為育兒和工作彼此加油打氣的朋友,希望朋友們都能從此書獲益、得到力量。
user-img
5.0
|
2024/12/21
差點被封面跟書名勸退欸!
真宮一的半甲刺青帥死了!!
劇情沒有平平淡淡 反而覺得故事敘述的很流暢 一步一步到最後 很完整
是個非常溫暖的故事❤️
user-img
5.0
|
2024/12/21
第一次讀吳曉樂的文字⋯ 哇!也太好看了吧!翻開就停不下來,文字輕盈流暢好讀。 從書名就不難猜到裡面的內容,故名思義就是講述「貴婦」、「名校」、「精英教育」,的故事。
  
不是很喜歡書中的「陳勻嫻」,她太貪婪太虛榮太功利,最後的結局也是她咎由自取。諷刺的是,內容真的太真實,現在台灣教育環境依然是成績至上,裡面寫了一段話:「把孩子教育好,也是一種投資」 。天啊! 我完全不能苟同! 但是這樣的父母也真的不在少數。 (看到後面莫名生氣的我😆)。
  
書中陳勻嫻埋怨父母給她的環境不好,埋怨家裡不夠富有,羨慕身邊條件比她好的同學⋯ 所以她把希望寄託在自己兒子的身上。這部份看了讓人很有即視感⋯⋯  很多細節都很寫實,相信有孩子的人看了這本書都很有感覺吧。

在台灣,「精英教育」早已成為一種常態。我身邊也有不少家長選擇把孩子送進名校,這當然有其理由。名校確實有許多優勢,像是資源豐富、師資優越等,但我一直相信,教育孩子不應該是一種「投資」,更不應該把成績當作唯一的衡量標準。孩子的人生中有太多值得探索和學習的事物,那些課本無法傳授的經歷,才是讓他們真正成長的關鍵。

然而,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在支持孩子與不過度干涉之間找到平衡?怎麼才能做到不因孩子的優秀表現而過分驕傲,也不因他們一時的成績不如人意而感到失望?這是每個父母都需要深思的問題。那條分界線該怎麼把握?這不僅僅關乎教育的智慧,更關乎我們如何理解孩子的成長與自我實現。

這是我第一次讀吳曉樂的書,沒想到會這麼喜歡!書不算厚,我很快就讀完了,但它給我留下了許多思考的空間。《上流兒童》不僅是一本揭示精英教育問題的小說,更是一面讓我們審視自身教育觀念的鏡子。值得一讀,推薦給大家。

分類熱評

試讀心得

好評推薦

熱評排行榜

書評人排行榜

  • 諶淑婷/為何家長在現實世界保護過度孩子,卻在虛擬世界放任孩子?──讀《失控的焦慮世代》
    十歲兒子某天問我,他何時可以有自己的Facebook或Instagram帳號?他也想和同學一樣,在社群媒體逛逛有趣的影片或貼文,他不希望自己「什麼也不懂」,被排除在同學的網路活動之外。 這一天總算來了,等了十年,這個出生成長於「智慧型手機世代」的兒童,終於提出了踏進社群網路的需求。
    【馬欣專欄】人生,美在雖徒然但不放棄——《破.地獄》
    《破.地獄》的親情戲紮實在每個家庭成員都寫得飽滿,包括我們熟悉的成為父權陪襯的父親、被長子身分束縛的兒子、被忽視的女兒,每個人都得面對各種活著的體制上的地獄、窮於自我證明的地獄、價值觀與世俗眼光的地獄、孤單的地獄等等,由一句:「活人也需要破地獄的。」
  • 【小令專欄|喝茶與讀書】03.野枝烏龍——彈勁與《獸身譚》
    焙火是製茶的一種技術,且精細到可說是工藝等級。 製茶師對於焙火的想法大不同,若不細問,其中含藏的心意,不可能光靠茶湯就喝出來。我直接請教製茶師,才知道不只這款野枝烏龍;他們家的茶都會焙火,原因是為了讓茶葉達到穩定且可長期存放的乾燥程度;另方面,則是為了將茶的特色,透過焙火的技術,達到理想的韻味。結合上述兩點,當乾燥度跟風味都達到製茶師的理想標準,才會將茶品推出。
    龍貓大王通信/《未命名 ##NAME##》——切開日本偶像史上最黑暗的時期,讓你聽到偶像的無聲哀號
    《未命名 ##NAME##》當然是手術刀,它沒有批判,也沒有溫情,它只是整齊俐落地劃開結疤的傷口,讓你看清楚舊傷的前因後果。未成年偶像消失了,但它仍然影響偶像史未來的千秋萬代:原本出版社邀請兒玉寫「推活」的題目,但她卻寫了許多偶像與偶像粉不敢直視的《未命名 ##NAME##》,她還記得那些苦澀,而她知道這種苦澀不會消失,還會出現在別人身上,苦澀能扭曲人類,讓她們長成更適合這個殘酷環境的形狀,然後終於可以隱藏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