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從幼承庭訓,耳提面命開始學習中醫時,便知道東瀛日本對此道亦有所研究。這是因為幫助父親整理書架時總會觸摸到那厚厚的一套《皇漢醫學叢書》,以及一些有關中藥成分科學研究的日人著作。然而在此後行醫、治學的幾十年中,雖然時常能夠聽到有人疾呼日本的「中醫」如何了得,正在或大有超過其原產地之勢,但卻從未產生過共鳴;即便是在「昭和」初逝、「平成」登基之際,有機會滯留古韻十足的京都時,也從未耐下性子去讀那些同樣可謂充棟的漢方醫學著作。究其原因,無非兩條。一是當時認為:從醫學作為一種學問與實用技藝的角度看,漢方,正像其名稱所顯示的那樣──不過是源於中國傳統醫學的「異邦之流」,沒有必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去做捨本逐末之事。其二,從史學研究的角度講,考證、敘述、構建日本醫學發展的歷史,應該是日本醫史學家的事,何必要由外國人越俎代庖?
儘管上述兩條理由堂堂正正,無可厚非,但隨著學識的積累,卻覺察到這第一條理由不那麼站得住腳了。漢方與中醫發展到今日,誠可謂同源異流,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皆因文化之不同而各有相當大的變異。在此不談中醫如何發展變化,單就漢方而言,由於接受這一知識體系的土壤不同,勢必存在取捨選擇、改造發展的問題。那種視同不見異,或以為所有的新生事物都能在中國找到源頭母本的看法,實在只能說明觀察者的眼光不夠敏銳,或是自我中心的潛意識作祟。
至於第二條,我至今仍認為一國之歷史,還是首先要由本土的學者自己來研究。這首先是因為他們在資料的佔有與使用上具有得天獨厚的便利。其次,對於自身的歷史詳加考證、弄清其中的具體細節,對於作為這種歷史之載體、繼承者的本國文化建設來說,乃是不可或缺的責任所在。
如此說來,撰寫一本「日本醫學史」讀物之兩個基本要素──「醫學」與「歷史」的價值似乎都被極大程度地否定掉了。那麼作為外國人,又何必勞神費力撰寫、出版與閱讀這樣的著作呢?原因在於我們可以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文化的層面上發現其價值所在。對於外國人來說,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時,理所當然應該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歷史文化有盡可能多的瞭解,這就需要有人對域外的歷史文化加以介紹。在具備了這些文化的基本建設後,才有可能談得上比較、借鑑;也才有可能在比較的基礎上,對自身所處的社會及其歷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然而如此說來,對於域外的歷史文化是否只需介紹而談不上研究了呢?其實不然。古人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站在一種文化的外部對其進行觀察與研究,自然會看到許多「身在其中」所無法看到的景象。這正是我近年來有興趣閱讀那些並不期待能從中找到什麼中醫不知的「治病良策」的漢方醫學著作,並希望通過這本小書將其介紹給讀者的原因所在。站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本書充分利用了日本學者的考證結果──儘管這在史學研究中,通常會被視為未能依據第一手的原始文獻而受到批評。同樣還是因為站在這一立足點上,本書並不糾纏諸如某人生卒之年、著作撰寫或出版年分的考證。這也正是我以「遠眺」作為書名的原因與用意所在──遠眺東方地平線上扶桑之國的傳統醫學,瞭解岐黃之術在異域獨立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瞭解日本,瞭解日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