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溝通教養展(止)
不散的筵席:基隆廟口小吃與兩岸飲食印記

不散的筵席:基隆廟口小吃與兩岸飲食印記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4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探討新石器時代迄今,臺海兩岸飲食文化傳播的集粹之作。

  本書發行收益全部捐贈「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

  中國大陸新石器時代,早已具有航海能力的東南沿海的古百越人群,約在六千年前橫渡海峽,登上臺灣史前舞台。古百越人不僅把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作技術傳播到臺灣,形成臺灣最早的「稻粟並作」農業文明,他們也是臺灣原始南島語族先住民的先祖。

  唐朝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所帶領的將士,於一千三百多年前,將河洛文化「南傳閩粵」,也移入了中原飲食文化。明清時代,河洛文化「東移臺灣」,閩粵河洛人後裔在開發臺灣的過程中,又把河洛人的飲食習俗與文化帶入了臺灣。

  1949年,國民政府百萬大軍易守來臺,中國大陸「八大菜系」地域性飲食隨著大量外省人遷移臺灣這座「璀璨之島」,各省市飲食習俗在臺承續,就地深根,交替與混融,成為中華飲食文化大融爐的薈萃之地。

  時空膠囊聚縮在基隆廟口,小吃深藏千年飲食基因密碼, 傳統羹湯、滷肉飯、麵食、生魚片,不乏古代中原飲食身影。兩岸飲食文化持續展演亙古至今「不散的筵席」。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徐永生


  現任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理事長,文字工作者。

  曾任自立晚 報資深記者、核稿編輯,人間福報核稿編輯,知性生態 旅遊業者。

  曾參與多本政府機關出版品之企劃、編寫、印製。包括臺北市政府出版《溪遊竹子湖》、《臺北人的桃花園》;臺灣中油公司出版《林園故事-看見蛻變的步履》等十餘種。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
一、時間範圍
二、空間範圍
三、本研究的議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理論與設計
一、文獻分析法
二、參與觀察法
三、訪談法
第四節 研究架構
一、河洛飲食文化南傳閩粵
二、河洛、閩粵飲食文化東移臺灣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文化傳播相關理論
第二節 河洛文化傳播
一、飲食文化的擴散與交流
二、兩岸民間交流與互動
三、飲食文化傳播的推手-移民
四、奠基閩臺,「中原文化傳播者」開漳聖王陳元光
五、閩臺「文化圈」的相似性
六、飲食文化傳播要素-環境變遷
第三節 河洛文化影響閩南飲食文化
一、河洛中原孕育最早的華夏文明
二、閩地的開發與文化熟成
第四節 中原、閩南移民文化深植臺灣
一、跨海來臺 近代民族大遷徙
二、宗族開枝,房派散葉
三、臺灣飲食信仰習俗,彰顯河洛印記
四、薈萃多元飲食,臺灣盡展風華
第五節 小結:臺灣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跨越古今
二、臺灣重現中國傳統美味

第三章 大陸影響臺灣史前農業與飲食
第一節 史前農糧生產與加工
一、新石器時代的糧食生產農具
二、穀物脫殼工具-石磨盤、石磨棒
三、杵、臼 槌搗米穀
四、石轉磨研製麵粉,加工技術的重大變革
第二節「陶」-源自大陸的臺灣史前飲食器物
一、中國發現兩萬年前最早的陶器
二、百越陶器六千年前傳入臺灣大坌坑文化
三、圓山文化的飲食器-陶罐
第三節 「刀耕火種」 臺灣新石器時代的農漁業
一、百越文化的傳播
二、臺灣先住民「穀倉」與百越「干欄屋」
第四節 中國大陸青銅器、鐵器傳播臺灣
一、中原青銅時代的農具革新
二、商周、百越青銅文化在臺灣
三、百越人與臺灣鐵器時代的農業
第五節 小結:兩岸考古共同印記與特徵

第四章 臺灣史前與閩浙沿海的互動
第一節 臺灣「原始南島語族」與大陸「百越族」的關係
第二節 大陸東南「百越」種姓眾多
第三節 河姆渡人的後代-百越人群與臺灣南島語族
第四節 穀倉豐收 干欄巢居
第五節 善造舟船 征海傳播
第六節 「骨耜」耕作-翻田種稻之始
第七節 河姆渡人陶器與飲食的多樣
第八節 中原文化影響百越、臺灣南島語族
第九節 小結:南島語族初始發源地在大陸華南

第五章 河洛飲食與水席
第一節 河洛飲食
一、河洛飲食特質
二、先秦時期「八珍」和調味料
三、河洛飲食發展脈絡
第二節 洛陽水席
第三節 大唐胡食 風華盛世
一、唐三彩 陶俑的寓意
二、胡漢相會
三、異域飲食傳入中土
四、洛陽「水席」到臺灣「肉羹」
第四節 小結:多元民族共同成就河洛飲食發達史

第六章 清領到日據:臺灣常民文化與飲食概況
第一節 漢人移民社會的形成
第二節 常民文化與飲食內涵
第三節 臺灣先住民與漢人早期飲食
一、臺灣最早的稻米 起源長江流域
二、明清時期 閩菜在臺落地生根
三、日據時期 蓬萊米與生食文化
第四節 小結:臺菜承襲閩俗與河洛民風

第七章 晚近臺灣飲食文化的變遷:酒樓到酒家
第一節 「酒家菜」承續中國大陸菜系多元飲食
一、秦樓楚館 酒樓文化
二、「臺灣料理」-日本皇室的「御宴」
第二節 攀附權貴 縱情聲色
第三節 混血「臺菜」
一、酒家菜為「臺菜」始祖
二、多元薈萃 自成一格
第四節 小結:「臺菜」揮灑中國大陸菜系底蘊

第八章 國宴的內涵與寓意
第一節 國宴的意涵與籌備
第二節 時代的演替
第三節 國宴菜單的演變
第四節 古典盛食器的觀察
第五節 低調與包裝
第六節 中國菜的鄉愁
第七節 小吃輝映國宴
第八節 小結:近代飲食的菁華

第九章 飲食大融爐 臺灣「混省」菜系特徵
第一節 菜系的形成
一、菜系的區域性特徵
二、菜系的源起與地方風味的形成
第二節 八大菜系的混融與本土化
一、「臺灣菜系」獨創「特殊一元」
二、「混省」特色 多元一體
第三節 小結:中國大陸飲食文化的集成地,臺灣一枝獨秀

第十章 今古羹湯與麵食文化
第一節 羹湯文化
一、羹的源起
二、羹的沿革與發展
三、古代名品的羹
四、今古羹的調製
五、羹與湯之別
六、今日臺灣羹湯小吃
第二節 今古麵食文化
一、小麥與製麵的起源
二、中國最早的第一碗麵條
三、麵條的歷史
四、饅頭名稱的源起
五、饅頭的歷史
六、餃子、餛飩的歷史
第三節 臺灣的麵食文化
一、百萬大軍帶進麵食文化
二、「獨尊米食」到「米麵共食」
三、傳統糕點
四、傳統麵條
五、新興麵食文化
第四節 小結:飲食的高度文明

第十一章 飲食王國
第一節 臺灣最美麗的風景-夜市與小吃
第二節 古代夜市與小吃名品
第三節 臺灣傳統小吃品項
第四節 小吃的鄉土情趣
第五節 異國料理 美食天堂
第六節 海上明珠 璀璨之島 吃在臺灣
第七節 小結:族群共融 多樣的飲食

第十二章 基隆廟口美食文化的在地化呈現
第一節 基隆的開發
一、史前新石器時代
二、歷史時期
三、大航海時代
四、漳州人開發市區「崁仔頂」
五、強權環伺
第二節 基隆廟口與小吃的形成
一、廟口奠濟宮沿革
二、開漳聖王廟口與小吃
三、街巷裡的小攤溫情
四、小吃傳承閩粵、河洛原鄉印記
第三節 美食之都在基隆
第四節 小吃天堂在廟口
一、百味珍饈 首屈一指
二、雨都的熱食-羹、麵
第五節 古代飲食的呈現,羹湯意味深長
一、肉羹
二、鼎邊趖
三、紅糟鰻魚羹、排骨羹
四、豆簽羹
五、花枝羹
六、白湯豬腳
第六節 「麵食」亙古通今
一、千年歷史 大麵炒
二、汕頭沙茶咖哩炒麵
三、陽春麵
四、餛飩
五、什錦麵
六、糕餅與麵點
第七節 廟口生魚片,源自先秦「魚膾」生食文化
第八節 小結:古代飲食的密碼

第十三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華夏飲食基因濃縮在臺灣、基隆的時空膠囊
第二節 研究限制
一、時間限制
二、空間限制
三、相關研究成果不足的限制
四、考古發現的理論限制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後記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二、英文書目
三、學報期刊
四、報刊網路
五、其他

 
 

推薦序

  本書榮獲基隆市政府今年「文學創作研究論述類補助出版」,可謂實至名歸。恭喜之外,謹藉此推薦,以表敬佩;並期待此書的出版,能帶給讀者認識基隆廟口小吃,除滿足口腹之慾外,更能進一步充實心靈知識。

佛光大學歷史所、宗教所退休教授 卓克華

作者序

不散的筵席


  這本書以學術研究為目的,意在探討五、六千年來,兩岸史前、歷史時期飲食文化的連動關係。一時的口味,將成為明日黃花,過眼煙雲,轉瞬即逝,因此這本書不談今下哪裡好吃,哪些餐廳有特色,當然也不是食譜。

  兩岸歷史時期,河洛中原飲食文化影響閩臺深遠,本書表述的核心意義與價值是,兩岸飲食亙古迄今的文化傳播關係,以及臺灣承續中國大陸飲食習俗與文化的鏈結關係。

  自古聚合離散本是常態,沒有不散的筵席,但遠自臺灣史前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海峽兩岸就已經開展飲食交流,稻粟耕作農業文明、飲食器物隨著臺灣原始南島語族先住民-古百越人跨海傳入臺灣這座「海上明珠」;往後的五、六千年,中國大陸先民持續前來臺灣,伸展兩岸人群「不散的筵席」。

  「飲食文化」所涉範圍甚廣,包括食物的取得、製作,飲食器具,農作生產與加工等等。不惟近代,臺灣考古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遺物,飲食器具例如陶罐;糧食加工工具例如杵臼;漁獵 石器、鐵器工具例如刀、箭矢、魚叉;碳化生態遺留例如稻米、小米,都與中國大陸各區域文化不乏直接、間接的類緣關係。

  大陸史前飲食文化的傳播與影響臺灣,從新石器時代最初階段的大坌坑文化起始,到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期,綿延長達五、六千年。自新石器時代,到商周青銅器、鐵器時代,乃至明清,晚近1949年臺海「民族大遷徙」,臺灣史前或歷史時期的飲食文化,一直受到大陸較先進文明的影響,漫長的文化傳播歲月中,兩地互動頻仍,迄未止歇。

  中國大陸商周歷史時期,臺灣仍處在史前新石器時代。商周的青銅器文化、後繼的春秋戰國時代鐵器的使用,持續傳播影響臺灣,尤其是煉鐵技術的輸入,逐漸改變了臺灣南島語族先住民農漁獵以石器、木器工具的使用。

  鐵器不但提升了稻米、小米的耕作方式與產能,使得農業普遍發展,漁獵技能躍進。口腹足飽的食物來源增加,讓先住民的人口更多,定居聚落更大;臺灣脫離新石器時代,鐵器的出現使用始於距今約2,000年前,邁入金屬時代的史前盛宴不斷展演。

  中國歷代移民遷徙不斷,河洛中原飲食文化隨着人群大量南遷,先抵福建,後到臺灣,而在基隆開漳聖王廟口發展出「廟口小吃」。具有悠久歷史的河洛飲食文化歷經夏、商、周、兩漢淬鍊,於1300多年前大唐盛世臻至顛峰。唐宋以來,中國已經是世界飲食文明國度,千年以上的華夏飲食習俗南移閩粵,約四百年前跨海東傳,河洛飲食文明相繼踏上臺灣的歷史舞台。此間,以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軍事移民傳播河洛飲食文化影響至鉅,在閩、在臺至為明顯。

  天上抖落太平洋最美麗的「璀璨之島」-臺灣,大航海時代曾受西方強權盤據一時,晚近又受日本殖民強佔半世紀,外在勢力的恃強凌弱,臺灣的傳統習俗並未因此與河洛中原脫離關係,從常民飲食、市井小吃這一點就可以清楚看出。

  1949 年國共內戰,風雲消長,大時代驟變下的人群離散,也是臺灣飲食文化巨大的轉型期,族群大融合時代的臺灣與大陸飲食文化空前聚合,為中國歷史所僅見,兩岸也共同見證了這篇若離若合的史詩。

  「飲食文化」不只是食物的美味,它涵蓋飲食的形成,歷史的緣由與發展,及至今日現象的承襲關係。這本書的出版,意在同時表述開漳聖王文化傳播現象的歷史呈現;其歷史現象的呈現,也就是河洛飲食文化南傳閩粵,東移臺灣,時空膠囊聚縮在基隆奠濟宮廟口小吃的樣態。

  基隆的廟口,是臺灣小吃的重鎮,其中的「羹湯」、「麵食」等,又是小吃當中頗具代表性的美食。但這些美食的形成,究竟受到哪些文化的影響,必有其源頭。本書的研究認為,它是一種文化傳播的現象,其特質與表徵大致與中國大陸河洛地區飲食文化有些關聯。

  本書廣泛論述臺灣飲食文化、基隆廟口小吃文化的歷史源頭,發展脈絡,以及它們跟河洛中原的飲食文化的原始傳承關係;內容取材頗多創意之作,所涉內涵亙古亙今,及於歷史、人文、史前考古等領域,對於臺灣飲食文化,尤其是基隆廟口的小吃文化的歷史重建,深具意義。

  「美食之都在基隆,小吃天堂在廟口」;本書一併闡釋河洛飲食「在地化」的演進與深根歷程,對於基隆的文化觀光、廟口小吃 場域的認知,別具新意,也是知識的宴饗。

  本書研究表述尤重兩岸飲食文化發展的相互脈絡,及其不可分割的一部;研究內涵藉由本書的出版,傳播中國大陸到臺灣「不散的筵席」承續與遞嬗。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28738
  • 規格:平裝 / 260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緒論
 
臺灣的「飲食文化」是什麼? 它的源頭來自哪裡?受到哪些文化的影響?以漢人為主體的臺灣社會,飲食項目多元而龐雜,中國大陸史前以及歷代移民遷徙的過程中,是否影響現今臺灣的「飲食文化」?
 
中國大陸史前,早已具有航海能力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約在6000 年前橫渡海峽,登上臺灣舞台,形成史前的大坌坑文化,也是臺灣新石器時代的開始階段,這些先民正是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百越人群,他們也是臺灣原始南島語族先住民的先祖(邱斯嘉2009、付巧妹2020、錢德樑2022)。
 
世界稻作起源於距今約9000年前的大陸長江中下游地區(李小強 2022),在陸稻的基因研究發現,也指出臺灣最早的稻作源自長江流域(邢禹依2019)。距今約5000多年前,稻作文明傳播到臺灣北部和南部,分別在臺北市的植物園遺址、臺南市大坌坑文化層的南關里東遺址發掘出土稻米生態遺留,同列為臺灣最早的「稻粟並作」農業,引進者仍然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百越人群(臧振華2015,郭素秋、鄧振華 2022)。
 
臺灣飲食文化的形成,由歷史文獻的記載與學界考證,源繫中國河洛文明(童世璋1986、陳學文2011、黃瑩2015)。溯自約一千三百年前,唐朝以降,河洛文化通過征戰、移民而南遷,「文化擴散」閩臺兩地,除了「開漳聖王」 宗教信仰的興起,也移入了河洛中原飲食文化。
 
河洛文化以今日河南省洛陽市為核心地帶,向四方輻射傳播。陳星燦(2008)指出,…小麥自龍山文化時代(約4000-4500年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經二里頭和商周時代逐漸成為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無可替代的糧食作物,最終成為中國北方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獻回顧
 
河洛中原文化最遠可追溯至距今約八千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是一個強勢文化,它又以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裴李崗文化(河南省)為表徵核心;學界共識認為,華夏文明起源於五千五百到四千年前的「銅石並用」時代(程有為 2007、趙壯道2016)。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飲食】元華文創、方集TOP80暢銷書籍電子書展:電子書單書8折、雙書7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人生哲學書展
  • 秋冬保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