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張景嵩 (英業達集團 英華達公司前董事長)
瑞循兄在本書中蒐集的文章都是他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値觀的具體展現,處處充滿對社會與人文的關懷,也處處洋溢著對知識與智慧的追求,他總是從善性出發,過程娓娓道來,最後祥和與啟發地提出他的結論,這是本書非常引人入勝的地方。
瑞循兄出生於20 世紀40 年代二戰末期的台灣,戰後篳路藍縷,百廢待舉;他同時經歷十倍速發展的21 世紀,大浪淘沙,顚沛動盪;他在數十年間遊歷了各大洲,最後在美國枝展花開,仍時刻不忘鄉土同胞,藉由思考東西文化的精髓, 希冀傳承經驗於後輩,親切懇切之情充滿字裡行間,這是本書內容令人感動的地方。
楊長鎮 (客委會主任委員)
瑞循鄉長在書中提到 「愛是一輩子的學習」,他說人到老年終於領悟,人生是從出生就入學,只有 「畢業」,一輩子的學習才會嘎然而止。這一輩子學習的成果,愛,會留給後人懷念景仰。俗諺活到老學到老,如實地體現在瑞循鄉長身上, 並將這份愛,分享給他所熱愛的土地與人民。
丹尼爾 夏普誼 (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語言學副教授)
當黃先生告訴我他正在計劃這本書時,我為台灣的年輕人感到非常高興。他是一位眞正的老師,是他人生活中的引導者。他讓我想起了一句非常著名的句子,這句話是14 世紀英國作家傑佛瑞 • 喬叟在他的 《坎特伯雷故事集》 中對一位文書所說的:”And gladly would he learn and gladly teach.” (他樂於學習,也樂於教導。)
彭鏡禧 (國立台灣大學榮譽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
寫一本書,當然希望能夠影響讀者,但瑞循兄更在意的似乎是溝通。有些文章附了臉書讀者的回應,以及他的再回應。瑞循兄說自己是 「關懷社會的寫作者」,當然沒錯;但我覺得他更是一位寬廣的教育者。循循善誘是教師的本分,瑞循兄做到了;瑞循兄也是終身學習的楷模。身為同學的我,深感與有榮焉!
林財丁 (東海大學榮譽教授 東海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
瑞循在美國參加孫女兒公立高中畢業典禮,他觀察到整個過程都由學生主導,師長只坐在台上觀禮,校長受畢業生之邀簡短致詞。我不淸楚「授權賦能」畢業生籌畫畢禮的高中有多少?與學校規模有關嗎?他認為美國靑年18 歲已有選舉權,籌辦自己的畢業典禮象徵轉大人。跨文化、跨社會的比較,激發進步的力量,瑞循從不吝於分享世界的美好,給心之所繫的台灣。
黃卓權 (新竹廣泰成鄉土史研究室負責人)
拜讀這本充滿人生閱歷的記事,無論是所思、所想、所記,都不會輸給年輕人。他的文筆流暢絕不拖泥帶水,很有胡適之先生 《我手寫我口》 的風範,而且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不但讓我自愧不如,更是値得年輕人學習。
魏武雄 (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統計系教授)
黃瑞循先生 2017 年出版 《樂曲二十》, 2018 年出版 《鍵盤三十三:電腦鍵盤打出來的點點滴滴》, 2019 年出版 《輕鬆寫客語:簡明客語拼音系統的介紹與練習》, 2021 年出版 《輕鬆讀客語:世界民間故事篇》,和2022 年初出版 《八十還年輕》。現在他又寫了一本 《故事散文輕鬆讀》 大作。 實在非常替他感到高興和驕傲。文章讀後讓人默默深思。我誠懇的向各位讀者推薦,不要錯過這本大作。
作者序
走蜿蜒曲折的路,看更多不同美景
我從職場退休,已經68 歲。常年在外,離家太久,回到紐約,打理一下之後,想想該如何開始人生另一階段。我住家不遠處就是紐約聖約翰大學。有一天,我走進聖約翰大學的教育研究所,在電梯裡遇到一位中年女士,禮貌的打一聲招呼,問說,我想回學校唸書,該怎麼申請。她說 「到我辦公室來吧!」 下了電梯,跟她進了她的辦公室。她就是Dr. Brett Elizabath Blake,一位深深影響我之後生活的人。
我在紐約聖約翰大學教育研究所唸了三年,同學大部分是在社會上工作多年的人,有很多是小學老師回到研究所進修。我在1960-1963 曾在苗栗縣獅潭鄉下國民小學教導那些偏鄉的孩子,很愛教育工作;我與同學聊談及參觀許多紐約的小學,了解美國的教育方式與我在1960 年代的台灣教育方式不同,印象非常深刻。
2014 年我拿到教育碩士 (Master of Science in Education) 學位與學業成績優良獎狀 (Certificate of Academic Excellence) , 我已經72 歲,沒有學校會聘用我。我沒有去考教師執照,反而再進入我家附近另一所大學,紐約市立大學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 的皇后學院 (Queens College,QC) 人文研究所。這裡的必修課有西洋史與科學的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 而選修我則選Dr. David Gervin 的 「中學教育」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Youth Services, Adolescent Education) 。
在 QC,我又認識許多擔任中學老師的同學。因此, 一開始我就決定以弱勢家庭學生的教育為碩士論文的主題。我訪問了紐約市的中學校長、老師、與學生,更回到台灣訪問台東偏鄉與桃園市鎭的國中,寫成126 頁的論文:"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in Taiwan and New York City:What Challenges They Face and How to Help Them Strive for Their Academic Success." ( 台灣與紐約市的低收入家庭學生:他們面臨什麼挑戰及如何協助他們努力爭取學業成功) 。論文一開始我就引述美國詹森總統在1964 年的一句話: "Poverty must not be a bar to learning, and learning must offer an escape from poverty," ( 貧窮不能變成學習的障礙,而學習必須能提供脫貧。) 這正與我父親生前常說的一句話:「教育是離貧脫困的不二法門。」 非常類似。
我 2018 年拿到 CUNY 的人文碩士 (Master of Arts Liberal Studies) 學位時,已經76 歲,被檢查到罹患攝護腺癌,開始長達三個月的放射線治療,終於完全痊癒。很不幸,可能受到高達45 次的放射線治療的影響,在一次返台體檢時,又被檢查到罹患骨髓造血功能失調症候群 (MDS,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血癌的一種),在台北國泰醫院輸血治療,然後回到紐約,開始漫長辛苦的治療過程,住院、輸血、輸血小板 ( 血小板一度低到正常參考値的十分之一,只要一點小傷, 就會流血不止), 幸好在醫師細心治療,太太更非常注意我的飮食,補充營養,到2022 年骨髓造血功能已經完全恢復正常。我終於克服了健康的危機,沒有被擊倒。那年,我還出版了《八十還年輕》。
我個人就是成長於偏鄉淸寒家庭的孩子,深知弱勢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機會不如一般家庭。必須非常努力,還跌跌撞撞,才能大學畢業。很多人說我並不是經商的料,但我不得不把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國際貿易,改善家庭環境,才能讓我的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且讓我退休後進研究所, 唸想唸的書。雖然遲了很多年,過程也很曲折,但也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因此,我常懷感恩,也很正面的回應我所遭遇的環境,希望去幫助跟我小時一樣需要被幫助的人。
說這麼多,是想讓親愛的讀者知道,我這135 篇故事與散文背後,其實有一條淸楚的脈絡及一個正向的思維,讀者可感受到我對這個世界的期望。我利用淺顯簡單易讀的文字, 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鳴。
這135 篇故事與散文,絕大部分發表於臉書,一個很好的網路平台。在這個社群平台,除了可看到許多精彩貼文, 學到新知與新觀念外,更可以跟臉友溝通互動,這是過去單向投稿報紙雜誌沒辦法做到的。所以,書中有許多與臉友互動的紀錄,也徵得兩位教授的同意,轉載他們的大作,讓讀者去深思。
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在網路時代成長,即將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他們走過廣大世界,吸收的知識既廣泛又深入,比起我們在二戰後及台灣白色恐怖長達三十八年戒嚴的時代, 的確有更多機會。科技的進步,大大提高生活的素質與便利性。我希望他們抱有理想與使命,要讓獨裁者了解,虛擬自戀的豐功偉業,像水仙花一樣,縱使燦爛於一時,水乾了, 立刻凋謝。人民如水,不會永遠被奴役。人類的生活福祉, 只有全世界每個人都能安和樂利,沒有人自認為比其他人偉大的情況下,世界才會眞正和平。
人的一生是連續性也是階段性,離開職場之後,有人稱為退休,我則認為是進入越來越稀有的黃金歲月,應該好好利用一生的經驗,將稀有金礦挖掘、提煉、研磨,把閃亮留給人間。
2022 年我出版 《八十還年輕》 時,我正好滿八十歲,現在又多了兩年,出版 《故事散文輕鬆讀》,已是八十二歲了。這個世界還是很厚我,我只是路人甲,並沒有多少人認識我。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的是讀者與在臉書互動的臉友, 無形的鞭策是進步的力量。轉動水力發電機的是連續不斷的大量流水,促進產品進步的是無數提出需求的大量消費者, 推動這世界進步的力量,不都是那成千上萬的人集合成的眾人的力量嗎?對這種無形鞭策的力量,我總是懷著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們。
我還要感謝鼓勵我、並為本書賜下寶貴序言的幾位先進。他們在百忙中閱讀我的電子稿,寫下精闢入裡的文字,除了給我許多鞭策指導外,也幫助讀者瞭解這本書與作者:
我在台北任職期間的長官,英業達集團英華達公司張景嵩董事長,他高瞻遠矚、邏輯嚴謹、哲學式的分析思考,不但讓企業經營穩定成長,也一直是我見賢思齊的榜樣。讀者一定可在本書文字中感覺到我所受到的影響。
跟我同樣成長在苗栗獅潭鄉下的客委會楊長鎭主任委員, 他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概念,提升了客家族群的能見度,他也竭力支持飽受壓迫的圖博人 (Tibetan) 的人權。他年輕、有衝勁,是做大事業的人才,也是我們共同成長的家鄉獅潭之光。
指導我進入語言學領域的 Dr. Daniel Chapuis ( 夏普誼博士),他的鼓勵,使我能深入研究客家語言,建立 「簡明客語拼音系統」,並出版 《輕鬆寫客語》 及 《輕鬆讀客語》 等客語書籍。他精通法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希臘語、甚至拉丁語, 也是我法語、德語、英語的老師,他的西方文學素養,讓我受益匪淺。他比我年輕五歲,但也常會跟我說 "Keep busy, that's the secret to not ageing." ( 保持忙碌,這是不變老的秘密。)
我很榮幸曾在台大外文系同學兩年的彭鏡禧教授,在大一時他就常翻譯西方文學作品在報章發表,會成為現代台灣的莎士比亞權威自不意外,他與夫人夏燕生教授的英詩譯作, 是教科書級的作品。他把莎士比亞戲劇以豫劇及台灣客家大戲演出,融合東西方文化特色,足見他的功力。
曾任東海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的東海大學榮譽教授林財丁教授,在我推動家父遺著,獅潭鄉土歷史文獻的 《獅潭消息》時,林教授就開始支持我,並慷慨贊助。新書發表感恩會時, 他千里迢迢特地來參加,眞是情深義重。我們一見如故,談起來才知道他是應時為東海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我在台大商學系時的系主任李穎吾教授之聘,到東海大學任教,並繼任為管理學院院長。我們有共同的話題,而使他成為我平時請教的對象。
黃卓權宗親是開發獅潭山區的跨時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 (1840-1919) 的後裔。他的台灣鄉土歷史研究著作,成為台灣最有價値的鄉土歷史文獻之一。他作詩塡詞的造詣,是我最欽羨的文學功力。我有一次去拜訪他,發現客廳掛著一副對聯:「簷外淡雲無墨畫;林間疏雨有聲詩」。雖然他歷史研究成效卓著,生活卻如此淡然。在我推動家父遺著 《獅潭消息》 時,他大力相助,並提供他的研究成果為附錄。我曾在他的引薦之下,有幸與他的堂叔,黃南球後裔之一的空軍中將黃慶營將軍在台北餐敍,服兵役時,我只是空軍少尉預官,現在與高級長官坐在一起,卻深感受到照顧的親切。
我在新竹師範學校高一屆的學長魏武雄教授,他住在費城近郊,是我有事沒事都可以請教的對象。我們幾乎有相同的經歷,同是出身偏鄉的孩子,考入公費的師範學校,教書三年後進入台大外文系,同樣是兩年後才轉系,但他轉入經濟系,之後出國留學,走學術路線,而我轉入商學系,從商做國際貿易,最後能在大紐約地區相聚,眞是幸運。時光荏苒,他在美國當教授已貢獻五十年,相信他在退休後,仍然會把時間精力貢獻給社會。
這本書除了要感謝讀者、臉友與上述七位給我鞭策鼓勵的先進以外,我更要非常感謝我家老闆陳金英女士,與我的兒子肇威和女兒千玲。他們的支持,眞是我的動力,尤其在我遭遇困難與身體不適的時候,很多都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出來。這本書,也是留下些紀錄,讓後代知道:蜿蜒曲折的路, 雖然難走又費時,卻可看到更多不同美景。到達目的地後回想:「眞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