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理想的讀本:國文5 (新版)

理想的讀本:國文5 (新版)

  • 定價:550
  • 優惠價:79434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理想的讀本》從先秦至清末,縱貫數千年的經典詩詞中,優選諸子百家文章與傳世古詩詞,以及當代文學作為理想中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策畫編輯出版,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共同推出《理想的讀本》;邀請多位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系主任;以及各大學名家教授及文學院院長等共同執筆書寫。

  執筆教授們以使命情懷投入,並以博古貫今的才學,爬疏經典文脈,文章處處用心;教授們透過一次次的文章討論會,相互間無私地品評修正文稿,反覆修訂補充,詮釋深入,篇篇文章皆令人擊節讚賞;務求將絕學貢獻給青年學子,厚植新世代的文學底蘊。

  我們懷抱希慕聖賢的心取道經典,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寶山中尋寶,《理想的讀本》六冊系列的選文,以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為主軸;每一冊課文,十篇文言文,五篇白話文;書寫體例以作者出處,課文與注釋,作為青年學子的閱讀基礎;範文賞析則是文學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功力,將經典文學條分縷晰,詮釋文學之美;延伸閱讀以語言萬花筒型態開展,以古為今用,跨越時空,古今相映。體例安排由淺入深,希冀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讀本」。

  執筆教授們以生命書寫文章,以彩筆呈現的文學盛筵,讓我們品讀到聖哲建構士群生命的基調;詩人心靈裏的人文精神;讓我們從古典詩文中品讀出鳶飛魚躍、萬紫千紅的繽紛生機;以及「猛志逸四海」的豪情,「大濟於蒼生」的壯志;篇篇文章閃耀著艮古洞察宇宙規律的智慧光芒。

  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是普世追尋的理想國;在文學的精神世界,《理想的讀本》是我們希冀為跨世代構築文學桃花源的一種嘗試。

名人推薦

  [理想的讀本-國文5]   推薦人

  白先勇   小說家、崑曲製作人、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楊牧     詩人、師大國文系講座教授、東華大學講座教授
  施崇棠   華碩電腦集團董事長、華芸科技董事長、觀樹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黃永武   國家文藝獎得主、前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前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黃碧端   前教育部次長、前文建會主委、前南藝大校長
  黃光男   前台藝大校長、前歷史博物館館長、前北美術館館長
  劉容生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前清華大學副校長、 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
  程文俊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口長庚醫院院長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前公共電視董事,台北市電腦公會榮譽理事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江江明


  南華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現當代文學,近年致力文學與VR虛擬實境結合運用之研究,著有博士論文《論當代台港故事新編體華文小說1949-2006》。曾發表現當代文學研究〈五○年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觀點之詮釋策略〉、〈古典新詮,海上群芳:論海上花電影改編之女性角色重構〉等多篇學術論文,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桃園縣文藝創作獎等。

何淑貞

  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兼任教授,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古典文學、漢語語法、華語文教學。專書有:《柳宗元及其詩研究》、《嘯傲東軒》、《展現生命芬芳的神話傳說――列子的智慧》、《新編抱朴子.內篇校注》、《新編抱朴子.外篇校注》、《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教學語法》、《華語文教學導論》,單篇論文及創作刊登在各討論會論文集及報章雜誌。

李玲珠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研究領域為魏晉玄學、通識教育,著有《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懂了,紅樓夢》等書。長期關注經典教育,發表〈經典教育通識化的理念與實務〉、〈經典通識化舉隅:表達能力的人文回歸與底蘊探究〉等論文。曾獲高雄醫學大學傑出教師、傑出教學評量、通識特色教師、優良教材成果等獎項。

李惠綿

  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曾獲中山學術獎、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與優良獎。著有《王驥德曲論研究》、《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增訂本〕、《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戲曲新視野》、《中原音韻箋釋──韻譜之部》、《中原音韻箋釋──正語作詞起例之部》、《中原音韻北曲創作論與度曲論之研究》、《明清崑腔音韻度曲考論》等學術專著。散文《用手走路的人》(榮獲中興文藝獎散文獎)、《愛如一炬之火》(榮獲中山文藝獎)。創作歌仔戲劇本《宋宮秘史》,又曾與臺北「蘭庭崑劇團」合作,擔任《長生殿》、《尋找遊園驚夢》、《玉簪記》小全本劇本整編。

林淑貞

  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中興大學中文系主任、日本山口大學客座教授。研究以文學、美學為進路,著有《詩話的別響與新調:晚清林昌彝詩論抉微》、《詩話論風格》、《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型寓 言論詮》、《表意.示意.釋義:中國寓言詩析論》、《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笑看人間:中國式的幽默》、《對蹠與融攝:唐人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圖像敘事與多元文本》、《詩話美典的傳釋》等,散文著有《等你,在燈火闌珊處》、《寂寞如歌》等書。

祁立峰

  現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著有《偏安臺北》、《臺北逃亡地圖》,《讀古文撞到鄉民》、《來亂》、《國文超驚典》、《巨蛋》、《書情點播》等作品,曾任「UDN讀書人」、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Readmoo閱讀最前線」、國語日報「古文不思議」專欄作家。

張麗珠

  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曾任明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著有「清代思想三書」:《清代義理學新貌》、《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清代的義理學轉型》, 以及中國哲學通史:繁、簡、英文版的《中國哲學史三十講》(Thirty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和斷代史的《清代學術思想史》,另有《袖珍詞學》、《袖珍詞選》、《全祖望之史學》、《詞學精華》、《最愛是詞》等文史專著。發表單篇論文約六十篇,其中二十餘篇為科技部核心期刊Thci Core 收錄。

陳惠齡

  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研究學系訪問學者。曾任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主任、主辧三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擔任台灣文學工具箱「宗教文學類」策畫主持人、「苗栗文學地圖建置專案」協同主持。研究領域為台灣文學、現當代小說、地方學、華文文學。著有《演繹鄉土:鄉土文學的類型與美學》、《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臺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現代文學鑒賞與教學》等,主編三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並發表數十餘篇論文。

曾昭旭

  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曾任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所長、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專長領域為中國義理學、生命哲學、愛情學。著有《論語的人格世界》、《經典·孔子·論語》、《讓孔子教我們愛》、《老子的生命智慧》、《在無何有之鄉遇見莊子》、《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儒學三書》、《我的美感體驗》、《從電影看人生》、《不要相信愛情》、《永遠的浪漫愛》、《把丟掉的心找回來》、《因為愛所以我存在》、《讓沈睡的愛情甦醒》等四十餘部。

黃雅莉

  清華大學華文所教授。曾任新竹教大中語系主任。研究領域以古典詩學、詞學、現代散文為主。著有《深心與至境──宋詞主題中的生命意蘊與精神風貌》、《漂泊與尋找:王鼎鈞自傳書寫的詩心與文境》、《明清詞學體性論──以詞派之間的遞嬗為論》、《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宋代詞學批評專題探究》、《江西詩風的創新與再造──陳後山對杜詩的繼承與拓展》、《千古文人寂寞心──古典散文選析》、《詩心的尋索》、《詞情的饗》、《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的人生心影》,以及散文集《浮生心情》、《且向花間留晚照》。

黃儀冠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女性文學、現代文學、文學理論、電影文學。著有《臺灣女性書寫與電影敘事之互文研究》、《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台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其自我呈現為主》等專書。

楊宗翰

  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曾為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兼任副教授。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 、 《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等六部,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

解昆樺

  解昆樺,學院詩人、文藝影音創作者,中興大學人社中心組長、中文系副教授。執行科技部、文化部、教育部等多年期專題計畫,《繆斯與酒神的饗宴:戰後台灣現代詩劇文本的複合與延異》獲科技部人社中心研究出版獎助。著有詩集《寵你的靈魂》、長篇小說《螯角頭》,詩、小說、散文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林榮三文學獎、全球華文星雲獎、台北文學獎等。經營數位影音頻道YT解昆樺、Podcast聽見你的好。

羅智成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曾任中時報系副刊主任、副總編輯,美商康泰納仕雜誌公司編輯總監、樺舍文化事業總經理、TOGO旅遊情報雜誌發行人、FM91.7廣播電台共同創辦人兼台長及出版社、電視製作公司負責人等,2005年後擔任過相關公職,並於文化、東吳、元智、東華、師大等大學兼任教職三十餘年。出版有詩集、散文、評論二十餘種。

繪者簡介

莊普    


  米芾的晚宴

  莊普對藝術的理想世界充滿無比的熱情,深受歐美藝壇「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1983年,莊普從西班牙學成返台,以創新觀念和媒材變化的作品,透過藝術感悟與創意洋溢的思維,擷取當下生活周遭的靈感,探索繪畫新形式的可能性;曾以慣用的印記小單元,組構成畫面的大單元。看似機械的小方格印記,與其宇宙觀相印證。莊普藝術創作勤奮不懈,同時積極推動當代藝術,對臺灣藝術生態有持續啟發的影響力,為國家文藝獎得主。

 
 

目錄

選文1 【先秦思想】
墨子

早在春秋時代,先聖先賢對於人與人、人與天、人與社會的關係已提出非常周延、成熟的見解。孔子從人性昇華,提出仁的理念、禮的實踐;墨子則從理想出發,提倡非攻、提倡兼愛。這些都是超越他們時代的智慧與胸懷。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墨子有些主張甚至更為前進,更與現代合拍,特別是他對於底層人民的關心,對於生命價值普遍性的理解,以及對既有價值體系衝決網羅的決心。

選文2 【唐代詩歌】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的〈琵琶行〉與〈長恨歌〉是中國敘事詩登峰造極的兩大傑作。
〈琵琶行〉描述的是落拓不得志的詩人,與年華老去的琵琶女萍水相逢,聆樂抒情,最後透過這首偉大的詩作酣暢完成了詩歌與音樂的相互傾吐與共鳴。全詩充滿豐沛的情感與文采;無論書寫人物表情、音樂聽覺,乃至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都叫低迴不已。

選文3 【史傳散文】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記載的史事從春秋時代到楚漢相爭之前,大致涵蓋二百四十五年,十二個國家,非一人一時之作。經劉向編修校訂後定名《戰國策》。但後來散逸頗多,現存版本僅剩三十三篇。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目擊在波譎雲詭的時代,那些意氣風發、縱橫捭闔的謀臣與策士各種精彩的故事。這些人物性格鮮明、口才便給、洞悉人事、精於謀略,他們的言行往往成為後世教材或典故,因此《戰國策》注定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書。

選文4 【魏晉辭賦】
曹植〈洛神賦〉

即使寓意或寫作動機眾說紛紜,曹植的〈洛神賦〉,仍是一篇最為後人傳誦的駢賦。它不但用辭飄逸華麗,情感熱烈沉鬱,還伴隨著流傳千年的愛情悲劇,感動著後世無數年輕讀者。而在神話與夢境寤寐之間,才高八斗的陳留王透過虛構的個人投入與追求,也完成了中國古代文人對於女神最優美的想像。

選文5 【現代小說】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

王禎和的作品十分容易辨認,而且令人印象深刻。雖然寫作主題以鄉土、寫實為主,他的實驗精神和原創性卻幾乎超越了同時代的現代主義作家,打破了讀者對鄉土文學的刻板印象,也展現出鄉土文學的創意、多元與包容。《嫁妝一牛車》便是最好的範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王禎和式的批判、反省、同情與語言的探索。

選文6 【元代戲曲】
關漢卿〈不伏老〉

凡是讀過關漢卿這支散套的讀者,都會發現到,現代詩歌中常有的直白率性、鮮明意象,以及違背習慣的靈活表達與戲劇化的生活態度,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已被這位雜劇宗師玩得滾瓜爛熟了!但是他的成就遠遠不止於此,更有包括《竇娥冤》在內的許多經典鉅著,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文學被下放、文人流離失所的年代,偉大的創作者仍然可以在艱困的處境中淬鍊旺盛的創作力。

馬致遠〈天淨沙〉
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應該是元曲中最令人耳熟能詳,也最優美的小令了!歷歷在目的景物,蕭瑟蒼茫的情境,濃得化不開的愁思,有如電影畫面一般,簡潔而深刻地表現出難以言喻的抑鬱情懷,讓後世讀者不由自主地投射各自悲涼的想像,也讓這二十八個字的秋思成為元代斯文鮮明的地標。

白樸《梧桐雨》第四折節選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完整保存下來的雜劇不多,其中沉雄悲壯的《梧桐雨》被王國維推崇為「元曲冠冕」。本文節選自第四折的「秋雨梧桐」,是其中最為抒情、最為纏綿悱惻的一段。描述唐玄宗由於思念楊貴妃,夢見她邀約至長生殿,最後夢醒,淚灑龍袍。劇中文字優美、刻劃生動、情感真切,蕩氣迴腸。透過白樸《梧桐雨》,我們能進一步領略元代雜劇藝術的精髓。

選文7 【宋代思想】
鵝湖之會:朱子論格物、象山論本心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的另一個巔峰,以道德形上學為主軸;在發展過程中大抵形成程朱、陸王兩派,前者強調即物窮理的「性即理」,後者強調反求本心的「心即理」。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陸九淵遂在江西鉛山的鵝湖寺,就道德涵養應「由博反約」還是「先立大本」展開了一場辯論。這可能是兩千年來最精彩、最具學術深度的思想交鋒,「鵝湖之會」也成為我國文化史上最美麗的典故。

選文8 【現代小說】
赫曼.赫塞《徬徨少年時》節選

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是堅定的人道主義者,也是一個持續關心青少年成長與體制衝突議題的作家。他的許多重要作品,例如《徬徨少年時》、《車輪下》或者《鄉愁》,都聚焦於「困惑少年」這一主題,並有許多深刻而富同理心的探討,獲得許多年輕讀者的喜愛與共鳴。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索,我們都是永遠的徬徨少年。

選文9 【唐代駢文】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字字珠璣、文如織錦的〈滕王閣序〉,大概是以漢字寫出來最華麗的作品了,以致於千餘年後的現在,還有數十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典故或四字成語,來自這篇傳說中即席揮灑、一氣呵成的應用文。
藉由〈滕王閣序〉的輝映,年輕早逝的王勃不但讓自己和江西的名樓被鑲嵌於文學史的星空,更激發後世讀者對於文采風流的文學盛世無限的嚮往。

選文10【現代詩歌】
陳千武〈信鴿〉

被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重要代表者的前輩詩人陳千武,可能也是他那個世代詩藝成就最高者。這首廣為流傳的〈信鴿〉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在這首回憶二戰期間被殖民者徵召至南洋當兵的作品中,帶著擬人化與後設趣味的「我底死,我忘記帶回來」,有如神來之筆,深刻地象徵了求生的意志,與某些過往記憶的埋藏,成為一首寓意深厚、耐人尋味的經典詩作。

波特萊爾〈貓〉
被視為現代詩甚至現代主義開創者的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擁有許多先驅者的特質:對傳統信念的質疑、對世俗價值的批判、對既有成規的挑釁,以及對於感官經驗勇敢的探索與表達。透過創作、評論與自我實踐,他將自己顯現為現代都會心靈的原型,並引領出某種更為豐富、妖嬈、瑰麗的現代美學,從而影響了當時及後代許多文學藝術創作者。從這一首〈貓〉,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那種官能之美驚人的魅力。

選文11【現代散文】
簡媜《紅嬰仔‧彌月》節選

中文系畢業的簡禎有著紮實的文學素養、鮮明的個人風格。她以生動機智的文筆、忠於自我的表達,很早就成為受歡迎的散文作家。但是她的創作企圖不僅於此,始終在探索、觸及更多議題與方向,以展現當代散文更大的可能。《紅嬰仔》是其中格局更為宏大的作品,透過身為人母的深刻體驗,雙線進行、多點切入,一方面作了深情動人的私密告白,一方面藉由育嬰細節的娓娓道來,讓我們凜然感受到一個主體鮮明的現代母親深厚、複雜的多重性。

選文12【序體散文】
王羲之〈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一項輝煌而多面向的存在,它既是魏晉風流遺緒與傷時知命的時代精神優異的文學表達,更是傲視群倫的書法精品、文化瑰寶。圍繞著其真跡與摹本的各式傳奇故事,以及生活中無所不在龍飛鳳舞的字跡,更讓〈蘭亭集序〉儼然精緻中華文化極致的象徵,「永和九年」也永遠停格在我們民族驕傲的記憶裡。

選文13【明代小說】
馮夢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話本是說書人據以說故事的文字依據。說書或說話是宋代城市階級與文化興起後開始流行的藝文活動。因此話本保有著質樸、生動的平民百姓的話語、價值觀與生活想像。明代馮夢龍搜集整理的「三言」,相當程度保存了從宋到明的話本形式與內容。從中我們可以看見截然不同於正統文人作品中的生活與世界,以及與當代民間戲曲的緊密連結。

選文14【文化基本教材】
充實之美

「有精彩的文化,才有精彩的人民;有精彩的人民,才有精彩的文化」,彼此互為條件。至於誰先誰後?其實都是要從每個個體內心的覺悟開始。充實自我的本意就是希望每個個體都有一個更高的生活目標、更理想的生命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我的提升與改良,可以藉由修養、求知來進行,更需要豐富的生命體驗和審美活動,在生活的時時刻刻,供給我們充實自我所需要的精神養分。
古聖先賢對於充實自我各有不同的體悟與著墨,呈現出他們不同的人生觀,也呈現出生命的多元價值。


 
 

序言

  《理想的讀本》是我們依循對語文教育的期待與理想,從先秦至清末積累數千年的經典文學、五四以降蔚為盛境的現當代文學以及最能代表西方文明精萃之翻譯作品中,精選、編輯而成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文化事業策畫、製作,長年推動「恢弘漢字」、「創新漢藝」的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並共同推出;多位充滿文學教育熱情與使命感的大學國文系教授、學者、專家共同執筆書寫。

  《理想的讀本》系列的選文判準,以歷年來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教學內容為基礎,加以擴大、延伸、改良,希望更能符合強化語文教育的目的與當代年輕學子的需求。我們計劃編輯製作六冊國文讀本,原則上選讀十五篇課文,其中包括固定比例的文言文作品與古典詩詞,近當代創作或翻譯的白話文作品或現代詩歌。

  本書主要的導讀元素包括選文的原因、作者與出處、選文與注釋;課文賞析「可以這樣讀」則是文學知識與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文學素養,現身說法,將經典作品條分縷晰、深入淺出,詮釋文字之用、文學之美、文化之豐;「再做點補充」則以語文萬花筒型態開展,經營相關的資訊與討論。教材安排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希望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讀本」。

  在科技突飛猛進、世局快速變遷、價值板塊飄移的時代,我們既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與時俱進、經得起考驗,也希望他們能堅持信念、屹立不搖、紮根於多元豐美的人文土壤,悠遊於開闊自在的現實生活。國文教育是提供給他們成長的人文環境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環,我們至為關心,故不揣淺陋,邁出拋磚引玉的一步,希望志同道合的各方人士不吝指正、共襄盛舉,一步一步把這條深化與活化語文教育、傳承與開創中華文化的道路延伸下去。
 
宋具芳
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出版緣起

  編製一部教材或讀本的主要動力有三:

  一、是教育者對於他所傳授的知識內容真心喜愛與認同;

  二、是教育者對傳授與分享這些知識充滿熱誠,並相信透過這樣的交流有助於某些理想的達成;

  三、是對於受教育者的期待與需求有精確的理解,對於學習的情境與心理,有深刻的體會。

  但是在制式化的、公務化的流程裡,這三種動力都不免被消磨甚至扭曲了!以至於我們漸漸忘了教育者最初的願景與樂趣。

  每個人對於國文教材都會有不一樣的期待與想像。我們對它的期待與想像,比較像是一個深受傳統、當代文學及各式文化思潮薰陶,並從中獲得思想內涵、自我表達能力、從中獲得提升生活品質之種種文化資源的過來人,渴望將這些資源回饋於社會、傳承給下一代的行動;或者說,更像是一個滿意的使用者急於分享的舉止。

  根據我們自身的教育及受教過程與經驗,國文這門科目除了強化文化主體建構之外,帶給我們的益處與效用很多。這些功用與收穫,我們點滴在心頭;教學當中的缺失與限制,我們也心知肚明。對這些正面與負面經驗的反思與檢討,讓我們有了想編製一部理想國文讀本的動機。為此,我們重新尋找、探索編製教材的動力,綜合以上三個面向,訂定出理想高中國文讀本應該具備的功能或滿足的指標:

  1.    能讓我們更周延、深入地了解中文各種文體與各式語法, 熟悉進階的中文表達技巧。
  2.    透過對更多文史著作、文化經典的認識,提升我們的國學常識。
  3.    豐富我們的審美經驗,增進我們的審美能力、提升我們的美學素養。
  4.    傳承傳統價值、建構文化主體、建立文化自信。
  5.    培養思考方式、訓練邏輯分析、奠定論理基礎能力。
  6.    了解現代意識、培養現代心智或現代化的感受主體。
  7.    了解當代社會環境、熟習現代的普世價值、認識觀看世界的新觀點。
  8.    了解自己,透過個性化表現與作品風格的體悟,探索屬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9.    培養創意思維,豐富我們的想像力。
  10.    透過各種翻譯的經典作品,認識世界、培養和世界交流的能力。
  11.    熟悉在地生活經驗與特有文化,深植我們的共同記憶。
  12.    培養多元、包容的價值觀,認識、學習少數族群的心靈。

  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裡,中華民族累積了各種文學形式、經典作品與重大的成就。不過各朝各代積累的文化資產並不平均,許多時候甚至是停滯與倒退的,或不符合現代人的感受。所以在國文教學素材的整合與選擇上,我們大致以時間為座標,但根據不同時期作品對當代學習者的意義與功用,衡量適切比重,對選文的出處做出:先秦諸子、先秦文史(含詩經、楚辭等)、兩漢經史、漢詩文賦、魏晉南北朝、唐代詩歌、唐代文史(含傳奇)、宋詩宋詞、宋代文史(含宋明理學、不含話本)、元代文史、明代詩文、明清小說戲曲、清代詩文、最後的古代、民國新文學、當代華文創作、世界文學、現代思潮等18項大致的分類,它基本上反映出我們所認知的國文教育重點,再根據認知的比重,把它們表現在內容安排上,如同訂出必選或優先學習的主題或文類,希望在高中等級的國文教育中,每個重點都可以讓學習者有機會接觸、領略。

  對於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我們也有我們的看法:我們學習文言文,是為了讀懂祖先的智慧與經驗,進而建立我們與傳統的聯繫。文言文在現實生活裡已失去主要的應用價值,但是文言文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記錄並承載了我們整個民族數千年來的文明資產,不只是簡單的表達工具而已。對自己過去的文化、傳統的價值、祖先的記憶感到熟悉、親切,我們就有了根、有了精神原鄉,未來,無論我們走到那裡、學習到什麼新的東西,才會有一個文化主體來進行對話、吸收、辯證、改良。

  白話文是一個還在生長,並充滿發展、進化能量的語言,我們在生活的各個場域裡頭都有機會學習它、使用它。白話文的表達,我們是從幼稚園、小學時代就開始學習的。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在高中教材裡頭,我們要透過白話文的學習,獲得什麼更進一步的東西。

  現代中文白話文學的發展,迄今不過一百餘年的光景,中間經歷了戰亂與鉅變,嚴格說來,成熟傳世的經典作品尚待積累,目前國文教材裡頭大部分的當代選文,在表達技巧、觀點及訊息量上,甚至往往不如一般媒體或書籍裡頭的篇章。我們要學習的,其實是了解白話文後面所傳達、承載的整個新世界的文明與心智。

  簡單的說,我們用文言文認識我們文化之所由出;透過白話文認識、理解當下與未來可能的世界。所以我們強烈地認為,白話文的文本應包括更為深刻、廣泛的世界各地文學、重要著作的翻譯;不管做不做得到,有些白話文學應該以「書籍」、以「本」作為單位,每個高中生在畢業之前,應該被要求讀完幾本白話文創作或翻譯的書籍。

  我們當然明白,目前的國文師資,並無法應付白話文這一面向的教學任務;目前教學理念的貪多與搖擺,更讓無所適從的學生瞎折騰,從而消耗了學習的熱誠。在這部國文讀本的編製中,我們試著努力把事情想清楚、回到教育者的初心,一步一步來,局部教材的修改與活化,也許會促成師資培訓內容的改變、教學方式與評鑑方式的改變,這何嘗不是強化國文教育、改革國文教學的契機?

  由於資源、人力、時間、生產方式與經驗的限制,目前的讀本還達不到我們原先預期的基本要求,例如:我們努力探索的專業與觀點、表述的文字風格與腔調、體例的合理與周延…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在此野人獻曝、拋磚引玉,因為我們相信:國文教育就是一個民族靈魂基因的傳遞,是我們下一代的心靈教育,也是一個充滿理解、包容與創新的社會的基礎。

名人推薦語

《理想的讀本》讀後感
黃永武(前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


  一、《理想的讀本:國文1》讀後感

  打開細讀,真要用「驚艷」兩字來形容。理念的恢宏、啟迪的多方、資料的扎實、表述的周延,較諸傳統國文課本,躍進了一大步。讓我一拿起來讀,就兩個小時不忍放下,尤其在今日滄海橫流之時,它真是一座中流的砥柱山。令人欽佩,謝謝了。

  二、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2》

  每天以細嚼慢嚥的方式拜讀各篇文章,篇篇如此精采,捨不得放過哪篇不讀的!

  一邊讀,一邊想像自己仍是高一的學生,面對精選的課文及導讀文字,十分有趣,深感文學並不是那麼抽象莫測了,這裏有許多具體的指引,好作品常寓有多義性,這裡也常啟發學子多方探索的可能,五光十色,各臻妙境,很快便進入各式文學之門。

  所以我能肯定八冊完成時,它不僅是一套理想的高中與大一的國文讀本,讓學子感到上國文課堂原來是一種幸福享受。它也將是適合人人閱讀的一部古今中外文學入門書,讓人人覺得精緻的生活需要文學!

  真是好讀本!恭喜並致敬!

  三、理想的國文鑑賞教學:《理想的讀本:國文3》

  理想的國文鑑賞教學是怎樣的呢?總結成一句話:是追求真善美的。

  且舉一個大家熟知的短小例子來談談,如李白〈將進酒〉詩中的兩句: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鐘鼓饌玉」是什麼樣辭語?「鐘鼓」是樂器,「饌玉」是吃的佳肴像玉樣的珍貴。這樣把四字聯合起來有點唐突聱牙,要麼「鐘鳴鼎食」,要麼「衣錦饌玉」,再不然就寫成「鼓鐘饌玉」,將「鼓」字作動詞敲打演奏用,與「饌玉」的「饌」為動詞食用構成對文,才合乎語文常態呀!

  況且正在勸酒作樂的時候,怎麼會對宴會上的演奏與筵席上的美食,批評說這些都不足珍貴?這是什麼「酒品」的人呢?文理上人情上也都不合適的。但是大家傳誦了上千年,好像很順口,震懾於李白的大名,從沒有人懷疑語辭很彆扭?句意也不順。

  直到敦煌石窟中出現了唐人抄寫的李白詩卷,原文明明是「鐘鼓玉帛豈足貴」,「鐘鼓」是指具有諸侯地位者才適用的,大夫宴會只有鼓,沒有鐘。「鐘鼓玉帛」聯在一起,都是指諸侯的禮儀陳設與相見的禮物,代表侯王顯赫的地位。李白詩原意是指顯赫地位不足貴,並沒有「饌」字,所以不是指李白飲酒現場的奏樂與筵席食品不足貴。

  敦煌唐人抄本一出現,才知道「饌玉」兩字是後人改動而成的,一個字被竄改,意思差了好多。連題目〈惜罇空〉也改成〈將進酒〉,「不用醒」改成「不願醒」了。

  將原文更正回「鐘鼓玉帛」以後,方知是指顯赫的地位豈足貴,因而但願長醉不用醒。如此的句意,才和下文「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相呼應,陳王指曹植,封為王,是諸侯相當的人物,他曾在平樂觀上宴客,讓賓客恣情喝美酒,「陳王」句向上承接「鐘鼓玉帛豈足貴」的句意,「斗酒」句向上承接「但願長醉不用醒」的句意,脈絡相承,十分細密。連「古來聖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其名」,及「五花馬,千金裘」,一一拿出去換美酒等語,都秉承環繞著「美酒」比「鐘鼓玉帛」更可珍貴的題旨,緊密不脫,這是文心一再伸展滔滔不絕的最優美之處。

  所以理想的國文鑑賞教學,首先是考證上的「求真」,作品的真偽,題目與語詞的正確,句子有沒有出入?真正是作者的意思嗎等等?進一步,在藝術性上「求美」,分析其文心語意所在,如何脈絡呼應?審視其詞彙瑰美,以及文氣豪壯,一噴而成,才是後人不及李白處等等。然後探索思想上「求善」,內容志向人品的完善,與價值觀的認知,像本詩或可拿「濡首荒志」的酒戒作比較等等。這些是我隨手想到的,別人或可以想更多更好。

  現在民間有股力量自發地興起,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因而深深知所珍惜,他們有一腔忠膏義血,有必須挺身出來承擔的勇氣與使命感,要編成「高中理想的國文課本」。此力量不想隨政治的走向而起舞,他們明白:政治偏於一時,文化垂諸千秋!也不因升學分數的功利評估而短視,他們明白:多元化的啟迪,反而培育出變化無窮的應考潛力,將來才更有競爭力。更放下經濟銷路的擔心,且讓新世代的學生、家長、老師,均可自修、比較、或採用。

  參與《理想的讀本》撰稿的傑出教授們,個個貢獻全力,傾心投入,資料比別本扎實,表述比別本周延,賞析比別本深入,延伸閱讀,取之古今中外,眼界擴大到跨越時空的境地。從選文注釋,賞析文學,深度品讀,到價值探討,每一細節,在考證上「求真」、藝術性上「求美」、思想性上「求善」三方面,面面俱到,力求最好。

  這股民間力量與撰稿的教授們,共同的憧憬,就是期待在未來的地球村裡,華人一個個能有崢嶸自信的氣象、有高雅審美的眼光、有豐富的人文素養、有認真又靈活的頭腦、有正確而大方的言辭、還有君子和善的度量。蘇東坡說過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涵泳於詩書之間可以變化人的氣質,已成為一句人人認同的格言,相信氣象、眼光、素養、頭腦、言辭、度量,都會從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國文」詩書中,陶冶出華美的慧光。

  四、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4》

  七月下旬收到《理想的讀本‧國文》第四冊,見編輯撰述者個個治學有成,發大願力,各就專研顯神通,十餘日一一讀來,情味十足,精采非常!

  讀〈金甲蟲〉與〈聶小倩〉,兩篇完全不同類別的小說,卻同以恐怖開展,以喜樂結束。敘事過程均如解謎,竟相對成趣。

  讀〈東京夢華錄〉與〈真臘風土記〉,一中一外,均為盛極而衰,可見持盈保泰的不易,令人深思!

  讀〈東方主義〉與〈大海浮夢〉,一說東方西方歧視的不同看法,一說大島小島歧視的不同生活,若立場互換,則平等寬容之心,油然而生!

  至書末編輯後記,見高瞻遠矚的教學指標十二條,始知篇目調整,選文出奇,篇篇皆取精用宏,各有用意,力求學習者能獨立的多元思考,養成批判或審美的思維能力。鼓勵發表不同角度的觀點,並精準地表達出來。務使國文教育扎根尤為豐厚。此乃求新求變的雄心大志所展現,讀罷深深欽佩,敬祝

  大業順利完工,風行全臺並廣及全球!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848497
  • 叢書系列:傳世經典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9 x 26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洛神賦     曹植
 
即使寓意或寫作動機眾說紛紜,曹植的〈洛神賦〉,仍是一篇最為後人傳誦的駢賦。它不但用辭飄逸華麗,情感熱烈沉鬱,還伴隨著流傳千年的愛情悲劇,感動著後世無數年輕讀者。而在神話與夢境寤寐之間,才高八斗的陳留王透過虛構的個人投入與追求,也完成了中國古代文人對於女神最優美的想像。
 
壹、作者與出處(從略)
 
貳、選文與注釋(從略)
 
參、可以這樣讀(節錄)
 
「賦」是介於詩、文間的韻文體製。〈洛神賦〉是一篇駢賦,用辭華麗、情感熱烈而嗚咽沉鬱。全文虛、實相參,「實」的是全賦從曹植在京朝見曹丕之後,孤獨地離開洛陽寫起;「虛」的是文學藝術的浪漫想像,近似《楚辭‧九歌》中〈湘君〉、〈湘夫人〉(或謂舜與娥皇女英、或謂水神與娥皇女英)的生死契闊、會合無緣。曹植以馳神遙望、不勝企盼的悵惘心情,敘寫人神間從相遇相知,到怨慕神傷的苦澀戀情,再到最後不得不的離別;也或者是他有意藉繽紛迷離的綺麗世界、「香草美人」的比興寄託,抒寫其志高行潔卻行路艱難的多舛命運。
 
曹植在開篇說,該賦係感於宋玉的〈神女賦〉而作,這也暗示了一場無法結合、志意不伸的人生或愛情悲劇。文述曹植離京後,一路迤邐登上了景山,感於身世,此際他已是意緒低迷,情不能堪。後來幻見麗人,被她的絕世姿容傾倒,進而愛戀、盟誓,最後卻又痛別離。結篇則曹植在上下求索不復得見洛神以後,從黑夜到天明,顧望懷愁、耿耿不寐,悵盤桓而不能去。寫盡了雖然也曾獲得甜蜜愛情的滋潤,但在經歷了刻骨銘心、人神道殊的別離後,傷痛更深!自始至終都是孤獨的一個人,末了也只能孤零零地獨自離去,這即是他的人生。
 
先從傳說中淒美的愛情故事說起吧!
 
〈洛神賦〉是文學史上盛譽的浪漫名篇。內容以華麗的辭藻,包裹著一顆悲傷、寂寞的心,深藏身世、愛情與失意之苦。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村上春樹
  • 東立買慶祭
  • 角川文藝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