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套書展
日本的那些鬼怪:從陰陽師、桃太郎到鬼滅之刃,鬼的形象及其變遷

日本的那些鬼怪:從陰陽師、桃太郎到鬼滅之刃,鬼的形象及其變遷

鬼と日本人の歴史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 從羅剎、疫神、桃太郎中的惡鬼、再到二次大戰的鬼畜米英,當代動漫《鬼滅之刃》,近代人不盡信鬼,卻仍愛聽鬼故事!追溯日本「鬼」的系譜,就能一窺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 自然災害、傳染病、外國人、忌恨的男女、可恨的敵國,人類世界所有的糟糕事,都能成為鬼的代名詞!
 
  本書的主軸是講述鬼在整個日本歷史上的定位與意涵,從古代中國傳入「鬼怪」的概念談起,一直到現代太平洋戰爭為止,日本鬼怪的意涵融合了中國元素、佛教概念、印度傳說,最後化成和式的鬼怪意象。作者蒐羅爬梳許多歷史記載與話本故事,探究鬼是如何從令人敬畏的存在,轉變為所有恐懼、厭惡事物的代名詞,例如掌瘟疫的「疫神」,也被視同鬼的等級,用種種「追儺」「調伏」儀式,加以驅逐之。
 
  在日本的中世,還相信有「百鬼夜行」日,而避開當晚出行,避免撞鬼以外,當時人也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可能就是被鬼纏上,所以會去找陰陽師、「方相士」(法師)這類擁有異能的人來驅邪,或找和尚來誦經,而不是去找藥師尋求解藥。
 
  此外,鬼的形象也套用在外來的威脅上,如外島的「野人」、海外的異國人士;甚至畸形兒、忌妒的女性,也被比擬成鬼。如在描繪蒙古入侵日本的繪卷上,蒙古人的形象就被畫成皮膚黝黑、怒目猙獰、頭上長角的存在。這點在現代太平洋戰爭中,也看得到同樣的情形,日本就曾經製作過兩部「桃太郎打鬼」的電影,片中的美國與英國士兵頭上都長出了鬼角。也有報紙的諷刺漫畫專欄,把羅斯福和邱吉爾畫成鬼怪。從此處可看出早年社會不乏排外與排擠弱勢者的心態。
 
  當然,鬼除了作為令人畏懼和厭惡的對象,也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題材。不僅出現在小說、繪卷等媒介,近代的報章雜誌也時常刊登與鬼有關的新聞,如有人收藏疑似鬼的骨頭,或是用酒醃漬的鬼乾屍。可知大眾雖不盡信鬼,仍舊以獵奇的心態看待鬼怪。
 
  鬼怪史相當有趣,作者期許,藉由觀察這些黑歷史,可以從中學到教訓,並化為未來的成長。
 
好評推薦
 
  歷史作家|謝金魚
  龍貓大王通信
  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 版主|梅用知世
  (依來函為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小山聰子
 
  1976年出生。1998年筑波大學第二學群日本語.日本文化學類畢業。2003年筑波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歷史.人類學研究科修畢,取得博士學位(學術)。現為二松學舍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門領域為日本宗教史。
 
  著作有:《親鸞的信仰與咒術──疾病治療與臨終行儀》(吉川弘文館)、《什麼是淨土真宗──親鸞的教義及其系譜》《物怪的日本史──死靈、幽靈、妖怪的1000年》(中公新書)、《臨終的日本史──人是如何迎接死亡?》(春秋社)等。
 
譯者簡介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鬼的登場──古代
1 來自中國的鬼概念
2  可怕的忌夜行日
3  散播疫病的鬼

第二章  鬼島的起源──中世
1  對付鬼的方法
2  鬼的棲息之地
3  地圖上的鬼島

第三章  被擊退的鬼──中世
1  撒豆這項習俗的由來
2  女性與鬼
3  降伏鬼的物語

第四章  在現實與想像的狹縫之間──近世、近代
1  妖怪化的鬼
2  大眾新聞的娛樂
3  侵略、歧視、迫害

結語
後話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鬼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鬼來電」這個APP呢?當小孩不聽話時,父母只要按下這個APP,生氣的赤鬼就會打電話來問:「你為什麼不聽話?」然後不斷說教。大部分的孩子在看到智慧手機裡跳出來的赤鬼之後,都會嚇到乖乖聽話。姑且不論這個APP有沒有教育功能,但是小孩子真的會沒來由地害怕鬼,因為當他們看到全身都是肌肉的赤鬼揮舞著狼牙棒時,也會害怕自己被可怕的赤鬼撕成數塊,吞進肚裡吧。
 
  自古以來,人們就害怕鬼。鬼不只會嚇人,還會帶來疾病,甚至吃人。比方說,過去有許多貴族都避免夜間出門,以免撞上神出鬼沒的鬼集團。有些貴族的日記也提到,搭著船漂流到岸邊的鬼怪殺了人,或是人類生出了宛如鬼怪的嬰兒。此外,在中世紀到近代的日本地圖註記著,日本的南方是「羅剎國」,也提到不管是誰,只要去了羅剎國,肯定是有去無回。所謂的「羅剎國」就是指會吃人的羅剎鬼居住的地方。此外,古代人認為瘟疫是由一種疫鬼散播的疾病,所以天皇的皇宮會在除夕夜舉辦「追儺」(讀音「挪」)這種驅逐疫鬼的儀式。當時的人們認為,疫鬼都是來自外國,所以鬼也有「外來者」的屬性。
 
  尤其是從古代到中世紀前期這段期間,鬼不只是故事裡的虛構人物,更是真實的存在,所以才為人所畏懼,這意味著,不只是小孩才怕鬼。
 
  不過,鬼除了會害人,有時也會報恩。比方說,西元九世紀的佛教話本《日本靈異記》第二十四節就如此描述閻羅王的鬼使。
 
  在奈良之都,有位名叫楢之磐島的人。來自閻羅王宮殿的三名鬼使為了將磐島帶到閻魔王面前,找了好幾天都遍尋不著,三名鬼使的肚子都餓到受不了了。於是鬼使就問磐島,能不能請鬼使吃他們最喜歡的牛肉。沒想到磐島反問鬼使,如果把他養了很久的兩頭牛送給鬼使,能不能不要帶他回閻羅殿。鬼使為了感謝磐島給它們肉吃,便帶著與磐島同年出生的另一個人回去交差了。鬼使也提到,它們回到閻王面前後,應該會因為被請吃牛肉而遭受杖責之刑,所以拜託磐島幫它們助念《金剛般若經》,讓它們得以免罪。三天後,鬼使再次現身感謝磐島為其助念《金剛般若經》。
 
  換言之,只要給鬼使愛吃的牛肉,就能不用被帶到閻羅殿。若真是如此,鬼使還真是好打發啊。其實這種把鬼塑造成貪吃鬼,給其食物,它們就會報恩的故事非常多。
 
  由此可知,「鬼」其實分成很多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日本的風土民情也吸納了中國人對鬼的看法,以及鬼與疾病有關的概念,並接受了佛教的神鬼觀念。雖然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國與朝鮮的影響,但不可能照單全收,還是會經過一些篩選,只取想接受的文化,有時候甚至還會自行加油添醋,所以日本對於鬼的觀念雖然主要源自中國與佛教,但最終還是改造成日本人容易接受的型態。
 
  此外,每個時代的鬼都有不同的樣貌與特質。其實從古代到中世紀前期,鬼擁有許多面貌,而且都很可怕。到了中世紀後期之後,人們開始懷疑鬼的存在,鬼也只於故事之中存在。進入近代之後,雖然日本地圖還是記載了「羅剎國」這個地名,但鬼已經變成妖怪。由此可知,大部分人雖然越來越不相信鬼真的存在,但是鬼的樣貌卻不斷改變,直到現代仍未完全消失,而且許多有關鬼的習俗或故事也仍膾炙人口。
 
  為什麼我們會對鬼有興趣呢?從古代到現代,人們口中的鬼又是如何改變樣貌型態的呢?追溯鬼的系譜,就能一窺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書將根據史料,從古代開始,依序探討「鬼」究竟為何物。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35761
  • 叢書系列:歷史.世界史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章 鬼島的起源
 
鬼的棲息之地
 
來自海的另一邊
 
雖然前面提到了宇治橋姬這個由人變成鬼的故事,但其實「鬼」是從外面來的這種概念仍然根深蒂固。到底這些鬼是如何來到我們的居住地的呢?
 
比如,在《今昔物語集》這類話本之中,常常提到鬼在半夜於都城徘徊的故事。這些鬼通常都在一條戾橋或是二條大宮的辻(看到鬼就「啊哇哇地」讓人逃跑的十字路口,正確的位置在大內裏的裏鬼門附近的十字路口)這類陽世與彼世邊界的地點出沒(田中貴子《看得到百鬼夜行的都市》)。當時的人們認為,橋或是十字路口是撞見魔物的地點,所以常有在橋或是十字路口撞見鬼的情事。除了這些位於市內的陰陽界線之地外,深山或是杳無人煙的地方,也都被視為鬼的棲息之處。
 
不過,當時的人們也認為,散播瘟疫的疫鬼來自海外。有趣的是,除了疫鬼之外,只要是鬼,好像都被認為是從異國而來。如許多日本人從小聽到大的「桃太郎」就是去鬼島降伏惡鬼的故事。換言之,鬼是住在日本境外的東西。要研究鬼的歷史,當然得先了解當時的人們都認為鬼住在哪裡,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這個部分。
 
關白藤原兼實的日記《玉葉》承安二年(西元一一七二年)七月九日一節提到有長得像鬼的人乘船而來的消息傳入兼實耳中。由於國司在公文上詳盡地報告了此事的來龍去脈,所以都城的貴族應該都知道這件事才對。《玉葉》中對這事的記載概要如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飲食手作展折20
  • 天雜領券
  • 信誼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