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不是愛的司法,而是贖罪的司法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李茂生
最近網路上有部火紅的韓劇,名叫「少年法庭」。我是沒有時間去追韓劇,但聽學生和我說,其劇情誇張,特別是法官在法庭的態度,已經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當時我是覺得戲劇的劇情就是要誇張,不然拿不到好的收視率,所以根本不在意學生的評語,也沒興趣去追劇。其後,間接地透過網路訊息得知其中之一的法官的人設,是參考了韓國實際上存在的少年法官千宗湖。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韓國的少年法官千宗湖的大名,聽說他曾寫了幾本關於少年司法的法普書,對於少年司法的社會意義有與他人不同的想法。這點倒是引起了我的興趣。終究剛開始觸及少年事件處理法時,令我感動的就是日本漫畫《家栽之人》中虛擬的少年法官桑田義雄,其對少年犯罪的理解以及對少年司法的期待等,都深深地觸動我的心弦。漫畫中將少年比喻成植物的看法,也影響到我後來所設計的自我健全成長發達權的概念。一個實際上存在的少年法官,應該有超過虛擬人物的魅力。不,應該是說千宗湖法官或許會有超越《家栽之人》創作者毛利甚八之處。然而我一生與韓語無緣,看不懂韓文,所以沒看過千宗湖法官的原著,當然也無法判斷到底兩者間有何差異。
月前出版社編輯和我說千宗湖法官的新著已經翻譯完成,希望我能夠寫篇推薦文。雖然最近真的忙翻天,根本沒有時間看翻譯的書,更遑論寫文章推薦,但是基於上述的緣由,我仍舊接下了這個任務。拿到譯本後,一直都沒有時間閱讀,不過截稿的死線到了,也只好抽出時間處理此事。不料,僅花了兩個晚上就看完了整本書,而且也完全理解了千宗湖法官寫這本書的動機。
若說我所主張的自我健全成長發達權來自於《家栽之人》,那麼可以說同心圓理論的雙層保護圈的概念,即是與千宗湖法官的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主張在少年司法程序中,身處同心圓第二層保護圈的從事司法工作者(亦即,法官及調查官、保護官,或甚至於輔佐人等)除了要尊重位處同心圓核心的少年情操(自我健全成長)的維護外,其工作的重點之一也必須置於第一圈保護圈的修復或調整。這是因為少年犯罪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問題外,最重要的應該是第一圈保護圈,亦即教與養的社會機能的失靈。
關於司法少年本身的問題,可以參考宮口幸治教授所著《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該書強調許多少年都是因智商處於邊緣,認知能力不足,進而邁入犯罪一途,應該透過一些訓練,增長其認知能力,以排除情緒控制、人生規劃、學習方式上的障礙,不然往後仍會繼續犯罪。反之,千宗湖法官的本書則是強調犯罪的原因在於其成長或生存的環境。其認為「非行」僅是少年的武裝,去除武裝後,立即可以發現少年毫無保護的狀態。這種認知與馬札的漂流理論有相似之處。完全符合犯罪學的觀察。
確實,如果不能滿足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低層安全與安心的需求,則遑論更高層次的精神力的增強。而安心與安全的需求即必須靠第一層保護圈的教養義務者擔負起來。千宗湖法官的這本書是從以往寫的三本書中挑選更適於法普的段落編篡而成,對作者而言或許是認為家庭、父母的議題更能夠吸引住大眾的關注,所以本書的大部分都透過案例討論親子關係。關於教育的場面,頂多只討論了部分的校園霸凌議題(韓國稱為校園暴力,而且這段的重點是置於修復式正義的達成)。不過,瑕不掩瑜,總不能要求一本書面面俱到。
總而言之,整本書論述流暢,用心明確,但是真正的重點要讀到最後才逐漸明朗。作者主張少年司法是替社會向司法少年賠不是的機制,亦即少年司法審判的不僅是司法少年的事件或案件,而是審判整個社會。這點與我所主張的「不是愛的司法,而是贖罪的司法」一說擁有相同的視角。而連續劇的「少年法庭」的核心議題也在於此處。之所以作者會提出這類的結論,原因在於韓國因為連續發生少年所為重大案件,整個社會瀰漫著修訂少年法,為保護被害人應增加應報的份量,而非偏向寬恕之類的主張。但是對作者而言,柔軟的少年司法不是寬恕少年,更不是處罰少年,更遑論被害人保護(作者主張縱然處罰少年,也無法確實保護被害人,這應該透過其他社會機制達成),而是透過少年事件的處理,呈現出社會反省的機制,是一個遠大的社會工程。
於本書的最後,作者提出一個反諷,結束論述。千宗湖法官說他不是反對將少年法嚴格化或責任化(嚴格追求少年的責任),不過如果硬要如此,則為求平等,也必須修訂其他法律,讓少年擁有與成人一樣的權利。偉哉斯言。讀完不禁莞爾一笑。
推薦序二
如果可以好好唸書,我也不想惹事呀!
諮商心理師、作家/陳志恆
儘管我有著多年青少年輔導的經驗,也見過各式各樣被稱作「問題少年」的孩子,但平時在路上,若偶然瞥見幾位染著滿頭金髮、嘴裡刁著煙、身上刺龍刺鳳,蹲坐在地上,嘴裡說著粗俗髒話的青少年,我仍會感到有些懼怕。
正確來說,我對於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來的輕蔑與敵意,感到不安。
這些半大不大的孩子,他們的打扮與舉止,正試圖吸引旁人的目光;但他們的眼神,卻正在告訴你:「離我遠一點」或「別惹我」。這正是所謂「不良少年」給人的感覺。
我的內心不寒而慄。每當這感覺湧現時,我總會提醒自己,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著傷痛的故事,不為人知,需要被聽懂、被理解。
印象中,有個在學校因到處惹事而被記滿三大過,面臨休學處分的孩子,他在和我談話時,不經意地說出了:「如果可以好好唸書,我也不想惹事呀!」
這句話,令我有些意外。因為,每次與這孩子會談時,他總是流露出冷漠的神情,對我的關心與提問,不理不睬。有時候,還會顯得過度老成地反問我:「這一次又要聊什麼了?」
但那句話,卻著實讓我楞了一下。
一般大人大概會說:「那你就像其他同學一樣,好好唸書不就行了,幹麻非得闖一堆禍呢?」這類的說教,他聽過太多次,早就麻痺了。如果這些道德勸說,能讓他覺悟並痛改前非,他早就醒了。
那麼,他為什麼仍要渾渾噩噩地度日呢?
就是因為醒著太痛苦,又沒辦法像一般孩子一樣,踏踏實實地生活著,唸書、補習、社團、友誼、愛情……什麼的,只好沉淪在自我破壞的世界中,甚至遊走犯罪邊緣。
沒錯,只差一點點,他就踩到犯罪的紅線。
他在網路遊戲中遇到一群戰友,其之一人告訴他快速賺錢的門路,慫恿他一起去當車手。本來都講好了,但那天他因為睡過頭沒有前往,而其他車手被早已跟監多時的警察一舉查獲。他們大多是未成年、逃家或輟學的青少年。
這孩子的父母離婚得早,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帶著弟弟離家,他與從事送貨的父親同住。父親工作不穩定,常常醉醺醺的回家,心情不好就對他怒吼,甚至拳腳相向。
他覺得母親離開父親是對的,而自己很早就下定決心,只要有能力,要趕快離開父親身邊,他就自由了。然而,一個孩子要如何獨立生存?他得要有錢才行。也因為如此,特別容易受到金錢誘惑而被詐騙去做不法勾當。
心理學家曾對監獄裡重大刑事案件的受刑人進行訪談,發現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著心理創傷,也就是,成長過程中沒有被保護與善待,或者經歷喪親、家暴、虐待、性侵、遺棄或者長期孤獨。他們無法循著一般常軌正常長大、獲得成功。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從事不法勾當,透過詐騙與拳頭,來獲得自己所需。
最後的下場,就是入監服刑,證明他們就是個失敗者。
打從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認為自己不好,早就是個失敗者了!
然而,在他們還是個孩子時,他們要的只不過是被理解、被支持和被肯定罷了!
如果,我們能夠及早辨識出這些受傷的孩子,為他們做些什麼,而不是複製傷害在他們身上,也許,社會上或監獄裡,就會少了一個壞掉的大人。
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所寫的《我所遇見的少年犯》一書,也赤裸裸地揭露了這個事實,每個犯罪少年的背後,常有悲慘與不堪的成長經歷。他們難道不想和其他同學那樣,好好唸書,未來找個工作,擁有安穩光明的人生嗎?
當然想!但他們做不到。事實上,他們也曾努力表現良好,但大人在他們身上早早就貼上壞小孩的負面標籤,遮蓋住那些微小的努力與進步。到最後,他們也認同這標籤上的內容,認為自己就是天生的壞胚子。
我衷心期待,所有的家長或老師,都能閱讀《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這本書。在一個又一個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案例中,回頭去檢討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如何把這些不幸的孩子推往犯罪路上。當然,只要你願意改變看待他們的眼光,你也可以成為這些孩子的貴人。
作者序
關於那些我們無法理解的青少年們
從2010年2月至2018年2月為止,我總共見過12,000名青少年。除了站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以外,我應該是唯一一位見過這麼多韓國青少年的人吧!不過,我是在少年法庭上遇見這些孩子的。
未滿19歲的青少年犯法時,為了矯正他們的品性與舉止,會進行少年保護處分裁判(以下皆稱為少年裁判),而進行少年裁判的法庭稱為少年保護法庭(以下皆稱為少年法庭)。在少年法庭進行審理的日子,青少年會從警備車上下來,身上綁著警繩、手上戴著手銬,進到等待室裡的鐵柵欄裡面。
一頭金髮的青少年、身上有著像黑道幫派紋身的青少年、帶著不安的表情咬著指甲的青少年、低頭哽咽的青少年⋯⋯看著這些孩子瑟縮地站在狹窄鐵柵欄的模樣,我的心裡總是覺得不太好受。少年部法官所做出的裁判可能會左右一個青少年的人生,所以我總是在進到法庭前重整精神,然後開始祈禱:希望自己可以作出適合青少年又不失公正的處分,希望青少年們可以將我所作出的處分視為全新人生的轉捩點,而非自己所犯罪行的報應。
因為低生育率的緣故,青少年的人數大幅減少。然而,長久以來的經濟不景氣以及家庭破碎問題,離家出走的青少年人數卻沒有減少;青少年犯下暴力或傷害、勒索等校園暴力事件,以及校外的竊盜、強盜、性侵害等成人型犯罪的比例也持續增加。
事實上,最近所發生的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危險程度很高,將它們稱為青少年的不當行為,似乎有點牽強。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犯下了什麼錯,或是知道自己犯了錯卻毫無反省之意的青少年們愈來愈多。因此,周遭的人們看待非行少年的眼光也漸漸冷淡,並指責處分過於不痛不養,要求要提高處罰的程度。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只關注這些非行少年所展現的反社會性,卻沒有人去了解這些青少年變成這樣的理由。
我時常問我自己:「少年犯的罪行究竟是誰的罪呢?」很多時候,非行少年所作出的不當行為並非源自於青少年本身,而是源自於這個社會。在我負責少年裁判的期間,我看到了許多待在放任與虐待陰影之下的孩子們。卸下「非行」這個武裝以後,我看到的是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獨自面對人生的不合理與暴力的孩子們柔弱的模樣。這些孩子的問題是從哪裡開始出現的?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不斷反覆發生?必須要有人去釐清其中的背景與原委。
在我見過許多被大眾鄙視的非行少年之後,我的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也曾經因為貧苦以及冷落而遭遇挫折,每當遭遇挫折時都會有人願意伸出雙手幫助我,讓我能夠繼續向前邁進。不論是在法庭內或是法庭外都無法受到合理保護的青少年們,我想要成為他們的發言人,而這樣的想法或許也是一種逃避不了的使命。
這些處境如同站在懸崖邊上的青少年們,除了透過法律,沒有其他處理方式,但是就算只是小小的幫助或是一句鼓勵的話,他們的人生也能有全新的開展。過去10年之間,我親身體會到理解與同理心對這些孩子們所帶來的影響。因為有許多人願意聽取我這位鄉下無名法官的故事,並且拋下原先對這些青少年的厭惡與冷漠之情,然後無條件地伸出援手,有時甚至代替我遭受他人指責,所以才能有現在的成果。
這本書是我從先前三本著書《不是的,是我們對不起你》、《這個孩子也需要父親》還有《雷公法官千宗湖》中,節選讀者們較有共鳴的文章,然後重新潤飾文句並且搭配上溫馨插畫所製作而成的特別版,希望青少年與成年人都能夠輕鬆閱讀。雖然沒辦法將所有故事都寫進書裡,但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些孩子們。此外,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自己與孩子們相遇的同時,心中苦思的法律與正義之間的問題。
無論如何,我希望藉由這本書,能夠讓大家去思考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青少年們。即便現在我已經不再擔任少年裁判的法官,我仍懇切希望能有人持續幫助、關懷這些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