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
生死有涯
認識生死學出版多年,在講授時接觸到許多新的資料,也覺得各章節的前後順序有必要調整,期能夠更符合生死教育的教學目標。死亡一直都是禁忌,但是它卻是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生死學的研究與運用是從醫學、宗教、社會、心理與倫理的整合觀點來探討死亡歷程、對個人的影響、與死亡相關的儀式及其對社會組織的影響。希望經由本書深入淺出的安排,讓社會中的每個人能夠擁有生命尊嚴與死亡尊嚴。
本書的副標題取為「生死有涯」,是聯想到莊子(養生主)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生死問題是需要有藉由智慧來面對。西方聖經也好、東方佛經也罷,若能讓我們開悟生智明白生死的意涵就夠了。要感謝的人很多,除了本系的林綺雲、李佩怡之外,北護生死所研究生史晶瑩、彭桂玲、蕭伊吟、林君妤、王佳玲、藍佩蓉、周麗玲、秀美、張立青,以及學分班學員林維君、莉君、吳英傑、謝美慧、涂麗君、惠君、翟婉如等,謝謝他們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
第二版的主題有四:省思死亡、失落悲傷、安寧療護、死亡關注。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在「生死一線牽」的前提下,每一個人能夠去思索我的生死觀是什麼?我期望在這個領域中得到什麼?或者改變什麼想法?我害怕看見死亡嗎?若是,又是為什麼?未來我是否可以和別人談論死亡話題?
一、省思死亡
1.「死亡教育」讓學員瞭解死亡教育的定義、目的與發展,以及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學習提早做準備、體驗生命有限的教育。
2.「死亡對社會產生的衝擊」讓我們從瞭解死亡和瀕死在社會上被重視的一些爭議,從而思索這些議題對社會造成的衝擊有哪些,這些衝擊對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等待我們去解決。
3.「生命長短調」是藉由生死學的一項教學活動─「計算壽命」,經由活動進行當中協助學員正視生命餘命、個人差異及影響的因素,協助學員正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選擇。使學員瞭解生命長短的許多因素,進而重視個人的餘命並珍視性命。
4.「超越死亡」協助學員瞭解不同信仰的生死觀、瞭解不同信仰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能分享個人對死後世界的看法、能接納與其不同的死後世界的看法。
5.「別闖陰陽界」讓學員能認識形成死亡的禁忌的原因、台灣喪葬禮俗的種類、新時代葬禮的訴求。
二、失落悲傷
1.「生死大事」協助學員瞭解死亡及瀕死的定義、協助學員認清自己死亡的態度是正面或負面、協助學員認清正面的死亡態度如何影響行為、負面的死亡態度如何影響行為。
2.「失落與喪親之痛」列舉出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失落及對失落的生理、心理反應。說明悲傷的本質,使學員瞭解健康地表達悲傷之重要性。
3.「長壽俱樂部」探討台灣的老年潮、牽動台灣老人化的因素、提出面對人口老化我們的社會應該有何因應之道。
4.「自殺議題與防治」讓學員瞭解自殺議題的現況、影響自殺的因素、認識自殺的理論與研究、釐清錯誤的自殺概念與態度、各宗教對自殺的看法、明白自殺的可能原因及其後果,增進對自殺的敏覺度、自殺迷思、自殺防治,學習正確的問題解決途徑。
三、安寧療護
1.「臨終關懷」介紹臨終關懷的理念、台灣安寧療護的現況、學習面對瀕死病人應有的態度與應用、瞭解臨終陪伴、瞭解緩和醫療與安寧療護。
2.「生命回顧之旅」將引導你認識生命回顧的內涵、緣起和功能。藉由活動使你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且反省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進而表達感謝與其共同參與生命的人。
3.「追尋生命意義」期待引導你開始去思考自己存在的目的,能瞭解自己生命的有限,進而能把握生命,認真努力去思考自己的價值,朝向自己想要存活的樣子,勇敢踏步賣力去爭取、去實現,進而完成自己的生命樣態,追尋自我的實現。
4.「幽谷伴行─協助哀悼」介紹如何與病人談死亡?如何將病情告知病人?多數的病人在臨終以前會自尋生命意義、生命回顧、自我歸屬與反省,為的是尋求寧靜走完生命的最後階段。
四、死亡關注
1.「死亡概念與發展」介紹發展階段的死亡概念理論、影響兒童死亡認知與生死態度的因素、面對不同情況之死亡遭遇的感受與反應、協助發展階段中青少年面對死亡、教導兒童及青少年正確死亡知識。
2.「一死值千金」讓學員瞭解喪葬的定義與功能,促使學員從喪葬的發展來思索對社會造成的衝擊有哪些?讓學員瞭解台灣及國外殯葬業者的發展與趨勢。
3.「生命發展階段的死亡關注」以文獻探討從人類發展的五個階段來討論各階段的死亡關注。死亡關注為死亡遭遇、死亡原因、死亡相關經驗與概念的發展、影響這階段死亡態度的因素、這階段罹患重症者的反應、這階段罹患重症者的社會心理需求、這階段痛失親友者可能面臨的問題、協助這階段痛失親友者的原則等項目。
4.「生命最後規劃」說明何謂生前預囑、生命最後規劃的意義、教學活動效果、如何書寫生前預囑。經由彼此的經驗分享,激盪出個人未想到的部分,使學員更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減輕談論死亡時的焦慮,而更能坦然面對死亡。
曾煥棠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