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筆者自二十餘歲起,即從業師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劉文強教授學習《左傳》,迄今已逾二十載。後學自2006年取得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後,主要研究領域亦以《左傳》為主軸。《左傳》是研究中國上古史、春秋史重要典籍,蘊涵豐富史料與資訊,提供後世了解春秋乃至於西周、殷商典章制度與史實。對春秋時代相關制度研究,多年來學者不遺餘力戮力推求,希冀透過「二重證據法」將出土資料與傳世文獻結合,儘量還原歷史面貌,藉以了解先人制度與文化。目前雖有豐富成果呈現世人眼前,然因文獻不足徵與出土資料侷限,尚待吾人快馬加鞭致力研究。筆者近年研究方法朝《左傳》軍事、身分、空間、宗族、職官等相關詞條分析研究,陸續發表三十餘篇論文,且執行八次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內容雖未成熟,然希望透過一系列《左傳》相關研究與剖析,對春秋制度有更清楚認識。
筆者自2014年進入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服務,且於2015年第一學期於本系學士班開設《左傳》課程,2016年第一學期於本系碩博士班開設「《左傳》專題研究」,至今已歷數年。學士班與碩博士班對典籍研讀深度與廣度本自不同,因此筆者於前者著重介紹《左傳》重要人物生平事蹟與評議,兼論文學藝術與相關制度名詞;於後者則專注解析春秋時代各項制度之沿革與異同,大凡與筆者研究成果較息息關聯。許多年輕學子對文學、歷史、哲學之認識與理解較為偏頗,認為這些領域於當今之世已無實用價值,毋需耗費氣力與時間潛心研讀。筆者對此觀點頗為氣餒,因而自思傳世二千餘年之《左傳》,真無運用於現代社會之可能?能否將古人智慧以另種角度呈現於世人眼前?《左傳》記載人物數以百計,事蹟首尾俱足而得與其他典籍參閱者為數不少。固然其間頗有異說,然可茲談議者仍眾。《左傳》記錄人物雖難鉅細靡遺,然透過字裡行間之蛛絲馬跡,輔以其他典籍記載,仍可推敲其心境思路之曲折與事理推移之軌跡。筆者嘗試於合理範圍內,闡釋《左傳》若干重要人物處世之法與應變之道,將其心思與謀略形諸文字而成此書;一則將個人讀書心得與修課學生交流意見,一則活化《左傳》而體現人際關係之應對進退。雖然內容乃筆者為古人設想而得,或可提供讀者參考與借鏡。至於涉及權謀與詭道之處所在多有,讀者當可自行斟酌損益。
常言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比喻世人頗以小人狹隘心理,猜想君子光明磊落之心地。《左傳三十六計》談及權謀與詭道,卻希冀讀者「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吾人不存害人之心,卻得了解小人常用何種伎倆陷害君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左傳三十六計》借鑑於春秋古人,讓歷史人物演繹「害人」與「防人」之攻守策略,期盼讀者得領略一二而有助拓展和諧人際關係。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黃聖松謹誌
2018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