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字的形成與發展
1-1 語言與文字
1-2 漢字的起源
1-3 漢字的構成
1-4 漢字的特質
1-5 文字學的範疇
1-6 文字學分支學科:古文字學
1-7 文字學分支學科:現代文字學
1-8 文字學分支學科:字樣學
1-9 文字學分支學科:俗文字學
1-10 文字學相關學科:聲韻學
1-11 文字學相關學科:訓詁學
1-12 文字學相關學科:語言學
1-13 文字學相關學科:辭典學
1-14 文字的功用與整理
1-15 歷代文字整理概況:秦漢時期
1-16 歷代文字整理概況:六朝至隋
1-17 歷代文字整理概況:唐至五代
1-18 歷代文字整理概況:宋元至今
第2章 漢字分類型態與書體演變
2-1 漢字的分類型態
2-2 漢字書體類型略述
2-3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殷商時期
2-4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西周時期
2-5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戰國時期I──六國文字的類型
2-6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戰國時期I──六國文字的特色
2-7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戰國時期II──秦系文字的類型
2-8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戰國時期II──秦系文字的特色
2-9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戰國時期II──秦隸
2-10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漢代之後I──隸書1
2-11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漢代之後I──隸書2
2-12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漢代之後I──隸書3
2-13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漢代之後II──草書
2-14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漢代之後III──楷書
2-15 漢字書體分期發展:漢代之後IV──行書
第3章 漢字六書與三書理論
3-1 六書名稱與差異
3-2 六書順序與體用說
3-3 六書造字說簡述
3-4 六書性質的檢討
3-5 六書內容概述Ⅰ
3-6 六書內容概述Ⅱ
3-7 象形說明與分類
3-8 指事說明與分類
3-9 會意說明與分類
3-10 形聲說明與分類Ⅰ
3-11 形聲說明與分類Ⅱ
3-12 轉注說明與分類Ⅰ
3-13 轉注說明與分類Ⅱ
3-14 轉注說明與分類Ⅲ
3-15 假借說明與分類Ⅰ
3-16 假借說明與分類Ⅱ
3-17 唐蘭的三書說
3-18 陳夢家的三書說
3-19 裘錫圭的三書說
3-20 部首的分類概念
3-21 部首的歸部方式
第4章 漢字的整理與字書
4-1 許慎與《說文解字》I
4-2 許慎與《說文解字》II
4-3 二徐本《說文解字》
4-4 《說文解字》四大家I──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4-5 《說文解字》四大家II──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4-6 《說文解字》四大家III──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
4-7 《說文解字》四大家IV—桂馥《說文解字義證》
4-8 梁‧顧野王《玉篇》與宋‧陳彭年《大廣益會玉篇》
4-9 唐‧顏元孫《干祿字書》
4-10 唐‧張參《五經文字》與唐玄度《九經字樣》
4-11 五代‧郭忠恕《佩觿》
4-12 宋‧司馬光《類篇》
4-13 宋‧張有《復古編》
4-14 明‧梅膺祚《字彙》與張自烈《正字通》
4-15 清代《康熙字典》I
4-16 清代《康熙字典》II
4-17 現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4-18 現代‧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Ⅰ
4-19 現代‧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Ⅱ
第5章 常用一百漢字說解(據《國語辭典簡編本》字頻總表取樣)
5-1 常用國字1 ∼ 4 :的、不、一、我
5-2 常用國字5 ∼ 9 :是、人、有、了、大
5-3 常用國字10 ∼ 13:國、來、生、在
5-4 常用國字14 ∼ 17:子、們、中、上
5-5 常用國字18 ∼ 22:他、時、小、地、出
5-6 常用國字23 ∼ 27:以、學、可、自、這
5-7 常用國字28 ∼ 32:會、成、家、到、為
5-8 常用國字33 ∼ 37:天、心、年、然、要
5-9 常用國字38 ∼ 42:得、說、過、個、著
5-10 常用國字43 ∼ 46:能、下、動、發
5-11 常用國字47 ∼ 50:臺、麼、車、那
5-12 常用國字51 ∼ 54:行、經、去、好
5-13 常用國字55 ∼ 58:開、現、就、作
5-14 常用國字59 ∼ 62:後、多、方、如
5-15 常用國字63 ∼ 66:事、公、看、也
5-16 常用國字67 ∼ 70:長、面、力、起
5-17 常用國字71 ∼ 76:裡、高、用、業、你、因
5-18 常用國字77 ∼ 81:而、分、市、於、道
5-19 常用國字82 ∼ 86:外、沒、無、同、法
5-20 常用國字87 ∼ 91:前、水、電、民、對
5-21 常用國字92 ∼ 96:兒、日、之、文、當
5-22 常用國字97 ∼ 100:教、新、意、情
附 錄
附錄一:常見文字學名詞解釋
附錄二:常見誤字表(據教育部《常用國字辨似》整理)
附錄三:相似字例表
附錄四:常用國字字頻表(1 ∼ 100)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