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親愛的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

  • 定價:320
  • 優惠價:79252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龍應台

  三年,真的不短。回頭看,我還真的同意你說的,這些通信,雖然是給讀者的,但是它其實是我們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記下了、刻下了我們的三年生活歲月──我們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安德烈

  華人世界最坦率動人的世代對話,最機智幽默的母子交鋒
  跨越年齡、國籍、文化與世代價值觀
  扭轉百萬家庭親子溝通模式的三十六封家書

  新增成長記憶照片,映照兩代人的十八歲,一路的思辯與追尋。

  締造紀錄
  ‧2007年  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書獎
  ‧2007年  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好書
  ‧2007年  香港書獎
  ‧2009年  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龍應台


  高雄大寮的自來水廠裡出生,南部的漁村農村長大。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生活在香港九年;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長;是一支獨立的筆,也是陪美君散步的雨兒,被安德烈和飛力普不留情面犀利調侃的MM。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辭官,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

安德烈  Andreas Walther

  一九八五年冬天在台北出生,住在淡水。八個月大時到了瑞士,三歲時遷往德國法蘭克福。香港大學畢業,現在香港工作。愛喜劇、愛電影、愛嘲諷、愛思辯。
 

目錄

逝水行船 燈火燦爛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謝謝你
 
第一封信  十八歲那一年
第二封信  為誰加油?
第三封信  逃避國家
第四封信  年輕卻不清狂
第五封信  對玫瑰花的反抗
第六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第七封信  有沒有時間革命?
第八封信  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
第九封信  兩種道德
第十封信  煩惱十九
第十一封信  陽光照亮你的路
第十二封信  讓豪宅裡起戰爭
第十三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
第十四封信  祕密的、私己的美學
第十五封信  菩提本非樹
第十六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鎮
第十七封信  你是哪國人?
第十八封信  哪裡是香格里拉?
第十九封信  問題意識
第二十封信  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裡
第二十一封信  沒逗留哪來文化?
第二十二封信  誰說香港沒文化?
第二十三封信  缺席的大學生
第二十四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養
第二十五封信  裝馬鈴薯的麻布袋
第二十六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第二十七封信  二十一歲的世界觀
第二十八封信  給河馬刷牙
第二十九封信  第二顆眼淚
第三十封信  KITSCH
第三十一封信  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第三十二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長?
第三十三封信  人生詰問
第三十四封信  你知道什麼叫二十一歲?
第三十五封信  獨立宣言
第三十六封信  偉大的鮑布‧迪倫和他媽
 
後記:在時光裡 / 龍應台
 

自序

逝水行船 燈火燦爛 龍應台


  《孩子你慢慢來》寫了八年,《親愛的安德烈》寫了三年,《目送》寫了四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從起心動念算起,走了二十年。如果時光是匆匆逝水,我們就是那疾行船上的旅人,而人生的疾行船只有一個不許回頭的方向。眺望逝水滾滾,來時路層層漸漸籠罩於蒼茫,可是回首船艙內,燈火燦爛、人聲鼎沸,與江上不斷後退的風景光影交錯。
 
  其實我們都活得熾熱,因為誰不明白那逝水如斯、那行船如光。所有的愛和懸念,所有的怨和不捨,所有的放棄和苦苦尋找,都因為是在逝水上、行船中發生,所以熾熱。
 
  《孩子你慢慢來》看見天真、欣喜、驚詫的啟航,《親愛的安德烈》看見中段對江山起伏、雲月更迭的思索,《目送》是對個人行深情的注視禮,在他步下行船之際,在他的光即將永遠熄滅、化入穹蒼的時刻。《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則是對我們最虧欠恩情的一整代人的脫帽致敬。可以想像落日平野大江上百萬艘行船朦朧中沉浮,無聲、無光,只有風聲濤聲,我們發誓要認識他們,用認識向一個時代告別。
    
  我是個隨性的旅人,隨著江上風景想寫就寫,向來沒有規劃寫作這件事。二十年後回頭,才赫然發現,喔,四本書之間竟然是同一個逝水行船、燈火燦爛的脈絡,從生到離,從死到別,從愛到惆悵,從不捨到放下,從小小個人到浩蕩家國,從我到你。
 
  行船如光,滅在即刻。所以,四本書,如果在船行中點上一盞燈,三代人燦爛燈火下並肩共讀,就著時間的滔滔江水聲,那真是好。

後記

在時光裡 龍應台


  這是一個以美、繁華、浪漫為世人愛慕的城市。我們在地鐵站,想買兩張三天有效的地鐵票。自動賣票機似乎故障,我們來到服務台的窗口。玻璃窗裡面,一個體態肥滿的女人,坐在舒適的旋轉椅上,用她的體重往後壓,垂眼看著我們,像一個俯瞰的彌勒佛。

  我們隔著玻璃比手劃腳向她說明,她抬起下巴,用下巴指向自動賣票機。她懶得說話,她懶得舉起她的手指。她全身的肉就那麼放鬆地沉陷在那旋轉椅上。

  我很火。拿個人沒辦法,於是就詆毀她的國家,說:「你看吧,說是最浪漫的國家,果然又爛又慢!」

  這時,飛力普轉頭看我。

  一百八十四公分的他,看站在他身邊的我,也是低頭俯瞰。二十三歲的人,稜角分明如刀削的石雕,但是濃密的睫毛下清澈的眼睛,依舊是我記憶中的嬰兒。

  他說,「媽,你為什麼不這樣想:低收入的她一定住在離市區很遠的郊外,來這地鐵站上班可能要轉很多次車,所以今天下冰雨,她可能天還黑就出門了。她的煩惱一定很多,可能房租都付不起,她可能很累。」

  我們站在搖晃行駛中的車廂裡,肩並肩一起研究路線圖;今天的目的地是國家美術館,先搭二路,到聖母教堂站搭十二路,兩站就到。

  地鐵門打開,湧進一大群人。飛力普低聲說,「你把背包抱前面吧,這裡的扒手很有名,會割你皮包。」

  和安德烈在香港會面。好幾個月不見,我熱情澎湃用力地擁抱他。

  他忍受著我的擁抱—他很高,我很矮,擁抱時,我的頭只到他的胸,看不見他的臉,但可以想像他無奈的表情。

  他說,「媽,你真小題大作,不就才幾個月嗎?一副分離好幾年的樣子。」

  我說,「人生無常,每一次相聚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啊!」

  他說,「又要談生老病死?饒了我好不好?活,就是活著吧。」

  在餐廳裡,侍者久久不來,來了之後,乒乒乓乓把碗筷幾乎用丟的拋在桌上。終於上菜了之後,端上來的是別人的菜。我火氣上來了,對侍者說,「可以請你小心點嗎?」

  安德烈坐在對面,雙手環抱胸前,不動聲色。二十七歲,他有一種深邃的氣質,淡淡的,好像什麼事都看過了,只有在笑的時候不小心流露出我熟悉的稚氣,帶點小男孩的害羞。

  他問,「你知道馬克.吐溫怎麼說的嗎?」

  「怎麼說?」我看著那侍者的背影,他的白色衣袖上有一塊油漬。

  「馬克.吐溫說,」安德烈拿起一粒綠色的橄欖,放進嘴裡,似乎在品嚐,然後慢條斯理地說:「我評論一個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寫於二○一三年二月十六日旅途中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870357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7 x 23 x 1.5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25封信
 
裝馬鈴薯的麻布袋
 

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
 
MM:
 
在德國兩個星期的假,我完全沉浸在「家」的感覺裡。「回家」的感覺真好。
 
這次回家,一進門就發現玄關處掛了兩張很大的新畫,都是油畫。一張畫的是飛在空中的天使,下面是典型的地獄圖像。另一張,是瑪麗亞懷裡抱著嬰兒耶穌。還有呢,客廳柱子上釘著一個木雕天使。
 
在我的印象裡,這個家還從來不曾有過這麼多宗教的痕跡。我是在一個非宗教、「自由」氣氛濃厚的環境裡成長的人。
 
我問老爸,「你怎麼了?女朋友把你變教徒了是不是?」你也知道,他的女友碧麗是每週上教堂、飯前要祈禱的那一種。他就用他一貫不正經的方式回說,他要訪客知道他和「魔鬼」共處──他是天使,我和弟弟飛力普是「魔鬼」。我當然回擊,說我覺得他才是我們的「地獄」呢。
 
他不會給我真正的答案,但是我覺得我知道答案是什麼:我爸和我有一個根本差異,就是品味不同。他喜歡古典的東西。我還記得我們一起去看過一個雕刻展,展出的全部是宗教藝術。我覺得無聊得要死,他卻看得津津有味。
 
前幾天,一個想進柏林設計學院的朋友來找我。因為要申請學校,所以她要準備一些作品。我們就到老城裡去逛。她帶著相機,一路拍照。好玩的是,我以為她會拍我們這個有名的古鎮的教堂啦、古堡啦,但是整個下午她拍的卻竟然都是電線桿、地下水道的人孔鐵蓋,或者停車場的水泥地面。
 
幾天以後,我到她家去看完成品:在一個黑色的大紙箱上貼著三張照片,照片上是三個不同的角度去看電線桿,然後有一條紅絲線輾轉纏綿繞著電線桿,最後浮現一個歪歪斜斜的字:
 
「Modernity」
 
好,MM,你告訴我:你的品味是什麼?
 
我坐在電腦前給你寫信,一面聽音樂。你看見的我是這樣的:穿著牛仔褲,一件紅色的Polo襯衫,腳上是暗紅色的跑步鞋。鞋子和上衣是暗暗諧調的。衣服褲子都有點寬鬆感,因為今天是懶洋洋的週末。兩個好朋友正廚房裡做晚飯,在這之前,我們在陽台上曬太陽。早上起床的時候,就知道今天是個寬鬆舒適的日子,所以挑選的衣服,就是寬鬆舒適的衣服。

會員評鑑

4.5
11人評分
|
1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3.5
|
2018/12/18

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轉變,不同的世代產生了許多代溝,《親愛的安德烈》描述了華人世界最坦率動人的世代對話,除了記錄了世上最機智幽默的母子交鋒,內容甚至跨越「年齡」、「國籍」、「文化」與「世代價值觀」。
作者—龍應台在了解一個四年沒見的親生兒子的同時,也一步一步地學習到了要如何與自己不同時代的青少年溝通,看著《親愛的安德烈》,跟著作者的一字一句,你將與其中的所有角色一起長大,學會人生大大小小的道理。
我十分推薦這本書是因爲作者—龍應台藉著一人一句對話手法,把親子之間互動的心情轉折表達的唯妙唯肖,從一開始的親子代溝,到最後彼此的相互了解,對我來說,都是一段段重要的人生過程。
《親愛的安德烈》,有著「扭轉百萬家庭親子溝通模式的三十六封家書」之稱的一本小說,絕對是幫助你了解孩子的一大推手,正如龍應台所說:「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18/07/28

這是一本值得兩代共讀的書,透過共讀與分享,能拉近兩代人的距離。
十六歲的安德烈,獨立思考,相對於我自己懵懂的當時,不禁予以佩服;而龍應台,理性與感性兼具,有身為母親的溫柔,但更多的是以理性與安德烈侃侃而談人生、文化與社會面向,「香港」與「德國」文化殊異,龍應台透過一封封的家書與安德烈思想激盪,從中反思自己。
「給河馬刷牙」談的是工作意義所在,但能找到一份「志業」何嘗容易?書中也附錄廣大讀者的迴響,活在世上,不同身分的人有各自的煩惱,而「親愛的安德烈」肯定是深深打動他們的心,迴盪出彼此的共鳴.......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16/07/31

結婚前,讀過一次,約二十多歲吧,很認同安德烈的觀點,年輕人的熱情和理想。

結婚後,再讀一次,已經三字頭了,龍應台和安德烈兩人說的都沒錯,而且很羨慕這樣的互動。

生子後,有空再看,已是一種奢侈,我應該站在龍應台這一邊。

不管你是父母親或是為人子女,請好好經營親子關係,就像作者一樣,我也在努力中,共勉之。
展開
user-img
Lv.1
4.0
|
2016/07/30

大概是看過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之後才開始接觸她的書
這本在德國跟台灣教育間的不同
讓我對外國教育充滿憧憬
也對台灣教育的框限有了跟龍應台一樣的無奈

從小就在台灣接受這麼長期的灌輸
干預孩子的思考等於對他們好
因為母親走過的橋比較多啊!

龍應台舉例鄰居無所事事的年輕人
請他兒子不要像他一樣
好像生活的完全沒有目的,沒有正常的職業
希望安德烈可以經由她的苦口婆心好好的奮鬥一番
但龍應台不知道德國鄰居是甚麼樣的生長環境,求學過程
就如同我還沒有去澳洲的時候一樣
覺得這位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很浪費人生

但去澳洲長期觀察下來
外國人的生活是愜意的
在認真工作之餘也很認真的在度假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選擇要做的事
外國父母不會干涉小孩的選擇
所以小孩也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而且他們不是真的無所事事,只要你跟他們談過話
會發現他們的人生哲學比我想的還要精闢
所以別輕易對人下評論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安德烈抽菸這件事
在外國崇尚個人意識的同時
不妨礙到別人的情況下,抽菸
是個人選擇沒錯
但看在當母親的眼裡又是多麼的不捨
這樣遭他自己的身體
在每個事件後面母子倆的文字往來
讓我們當父母的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進而拿捏自己的教育方向

書原本就是啟發,沒有對錯
推薦給對教養有疑問的讀者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16/07/23

這本書啟發了我無限的想像力,故事裡頭的角色鮮明,對於細部的描述更是清晰,我彷彿置身於故事中,看著一切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村上春樹
  • 東立買慶祭
  • 角川文藝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