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5
user-img
張冠倫

93則書評

93本書評分

2位追蹤者

48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93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我以為大人不會哭:本屋大賞、山本周五郎賞入圍名家,用淚水銘記人生的缺憾與溫柔。【親筆簽名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7
孩提時代的我總以為大人不會哭,會這麼想的我,真的是個孩子。

大人就不會哭嗎?不,大人或許成熟、或許閱歷豐富,但並非麻木不仁。同時也因為閱歷豐富,對於人生中或許細微、或許隱晦的種種情緒──諸如遺憾、徬徨、無奈、掙扎──更能產生共鳴,然後從鼻子深處冒出一陣微微的酸楚。

小說從一起柚子遭竊事件展開。現年32歲的主角時田翼,在難搞又執拗的父親要求下,打算趁著嫌疑犯,也就是住在隔壁的老婆婆田中絹江再次下手行竊時,當場來個人贓俱獲。沒想到,在童年玩伴時田鐵也的協助下,抓到的犯人居然不是絹江,而是一位自稱看護的年輕女孩小柳檸檬。戲劇性的開場牽引出圍繞在時田翼周遭的幾位人物:對丈夫徹底失望而選擇離婚的母親廣海、家庭關係混亂又糾結的檸檬、對女友感受一無所知的鐵也、為了擺脫剩女標籤而接近翼的同事平野貴美惠……,寺地春奈用恬淡質樸的筆觸,透過7篇短篇小說娓娓道出這群人的故事。

他們的人生沒有太多的激情起伏,更多的是你我都可能經歷過的無聊日常,但正是這些枝微末節的日常,構築出一個個看似相似、卻又有哪裡不大相同的人生。彼此交織,相互疏離。「人的一生發生的種種事情,只有自己才能明白。當有一個人逝去,就表示有一個故事也會隨之消滅,」寺地春奈寫道。看見的,熄滅了,更何況很多時候是看不見的。沒有人能夠完全瞭解他人的心意,也沒有人可以切實體會他人的生命經驗;即使是同住一個屋簷下的親人亦是如此。

我不會跟對方說「不要在意別人怎麼想」這種話,畢竟每個人生命看重的事情,本就因人而異。

親情、友情、愛情,還有成長自立、社會期待,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很簡單也很複雜,但更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每個人都期待被理解,每個人都需要有人陪伴;如若皆不可得,沒關係,還有眼淚可以帶給我們最真誠的力量。
展開
有罪推定
讀者評分
5.0
|
2024/09/21
日前,一名大學生因肚子痛急需上廁所,在超商偷了一包面紙,遭以竊盜罪嫌起訴。審理期間,法官考量被告患有身心疾病和腸躁症,行竊出於生理需求,且已獲得超商店長原諒,遂引用唐福睿在《八尺門的辯護人》所寫的一段話:「一個人要有多幸運,才能像諸位一樣,坐在舒服的位置上,認定這世界十分溫柔,而我們擁有絕對的權力,對罪犯殘忍?」判決該名被告免於刑罰。

確實,我們真的很幸運,得以隨時敲敲電腦或手機的鍵盤,高舉正義大旗,對那些登上新聞版面的社會案件大肆批判,左一句「支持唯一死刑」,右一句「恐龍法官」,接著若無其事地回到日常生活中,等待下一次殺戮的時刻到來。但是,我們有沒有可能在某一天忽然成了被司法和網友處刑的對象?我相信多數人肯定不會如此認為,甚或是嗤之以鼻,認為自己和那些「作奸犯科」的人不一樣。畢竟許多人都自認「奉公守法」,當然也像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謝瓊煖所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可是,難道那些罪犯天生就是窮凶惡極之人?看看黃致豪筆下6篇短篇小說中的加害者們,他們在犯案之前難道不是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或許沒有了不起的成就,抑或根本毫不起眼,只能過著日復一日看似平淡無趣的生活,直到一場變故或意外打破了穩定的規律,原來「要令一個理性之人墮入瘋狂深淵,到頭來或許也只需要那麼惡劣的一天」。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不若你所想的那麼遙遠。

身為律師的黃致豪,因為曾幫多位重大刑案的犯人辯護,而被稱為「魔鬼代言人」。他在受訪時表示,司法制度是為了找出真相,而不是只有一味地殺、一味地懲罰。是以《有罪推定》裡的故事大多時候集中在探究犯罪人的「行為動機」,即加害者為什麼要這麼做,試圖架構起整起犯罪行為的脈絡,讓犯人的面貌不再侷限於「殺人魔」、「變態」、「冷血」這類扁平的標籤。而這恰好是媒體和社會大眾所忽視的部分,有時甚至在理應秉持「無罪推定、罪疑惟輕、證據裁判」等原則的法庭上亦是如此。如同黃致豪在書中所說:「雖說司法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抗眾性,不過審、檢、辯也是人,真正能做到堅守價值、探求真相的,恐怕也未必在多數。」

小說中,黃致豪屢屢透過貫穿全書的律師黃梁,指出法院在判決過程中的荒謬之處:「絕大多數法院其實不太在意檢方起訴有多少漏洞、達到什麼門檻,更不在意證據取得過程有沒有什麼瑕疵。只要不是明顯刑求留下傷痕,對於自白與證據,司法實務上向來就是穩定採取『證據愈多愈好』的立場──哪怕這些證據可能是透過不正手法取得,有時還是可以將之『權衡』進來,作為法院判決被告有罪的依據。」足見無論司法制度完備與否,最根本的變數還是在於人;人不是毫無感情的機器人,亦非全能全知的神,很難全然斷絕個人情感的投射、生命經驗的囿限,甚或是社會輿論的影響。書中寫道:「人類常會為了節省認知資源,習慣性在思考上求速,各種捷思(heuristics)或者認知偏誤,由此出現,在各個層面影響人類的決策與判斷。」而在司法場域中,付出代價的往往就是被害者與被告,且衍生的悲劇往往難以挽回。

在日本,刑事案件的定罪率長年高達99.9%,換言之,一旦遭檢方起訴,被告有罪即為鐵打的事實。回到台灣,縱使有媒體會在報導結尾處寫上「任何人在依法被判決有罪確定前,均應推定為無罪」,可惜不管是整體社會氛圍,或者是法律實務上都並非如此。「是的,大多數進入司法實務的案件都已經推定被告有罪──無論法律文字如何呈現,」黃致豪寫道。畢竟我們過份在乎正義,卻也僅限於應報理論、喊打喊殺的正義而已,對於犯罪本質與案件實情可說是絲毫都不在意。無怪乎,「不信任司法」和「支持死刑」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可以同時深植於部分人民心中。

面對司法實務執行面的種種困境、媒體以嗜血的獵巫心態大肆渲染,以及群眾站在「聖人親臨」道德高點的批判,黃致豪在書中不時以戲謔的口吻傳達不滿。「因為覺得這個世界很荒謬,沒有什麼值得存在的意義吧,」當黃梁詢問作案動機時,〈二刀流男孩的存在主義〉的林宮太答道。是啊,這個世界的確十分荒謬,但不論是《有罪推定》的黃梁或是身為律師的黃致豪,都不斷以自己的方式去對抗這個世界。即使現實往往使他們成了看似徒勞的薛西弗斯,然而「身為你的辯護人,該做的,我還是要做。畢竟,我要保護的不只是當事人的利益,還有司法制度的本質,」黃梁曾對林宮太如是說。

司法制度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時值憲法法庭對死刑議題做出判決之際,無論你接受與否,在輿論的紛紛擾擾之間,不妨翻開這本《有罪推定》,檢視自己對司法的認知,同時重新梳理自己的觀點。不過在此之前,別忘了黃致豪的提醒:「司法有其極限,也有其界線;它毋須也不應承載不合理的期待,否則只會造成更多誤解與悲劇。」
展開
緋紅月亮的香氣:直木賞名家千早茜,氣味與執念的最高傑作!
讀者評分
5.0
|
2024/08/29
我們無法拒絕味道,不僅如此,我們也無法隱瞞味道。

故事開場,擁有絕對嗅覺的調香師小川朔,在咖啡廳遇見內場工作人員朝倉滿時,明白指出他的身上「散發出憤怒的味道」,更直言整間咖啡廳充滿令人不悅的「壓力臭氣」。隨後,朔以「這個工作場所不適合你」為由,邀請他到自己的工作室擔任家事幫傭兼行政。朔的工作室採完全介紹制,他會聽取顧客的秘密,並依據其需求,轉換成各種「香氣」:有人希望訂製小學教室的氣味、有人想在香氣中加入自己的體味,也有女子為了能和丈夫同床共枕並生下小孩,前來製作能恢復嗅覺的香氣。

「『香氣,』他一副無奈地糾正我,『不是香水,是香氣。』」

朔調製出的香氣,並非我們所理解的香水,它刺激的不僅僅是嗅覺,而是和每個人內心的「欲念」相互連結。故而憤怒有氣味、執念有氣味、不安有氣味、思念有氣味……,各種或強或弱的情緒與欲望皆有其獨特且不盡相同的氣味。而這些細微的氣味,全都暴露在朔的鼻腔之下,無所遁形;甚至是連你自己都未曾覺察的秘密,他都能細細推敲出來。

「每一個部位的香氣都不一樣,同一棵樹展現出不同的風貌。」
「不過就我來看每一種植物都是這樣,一點一點找出這些差異非常有趣。你也一樣,具有很多面向吧。」

如此看來,朔與滿,新月與滿月,盈虧兩個極端的相遇絕非偶然。總是夢見自己被緋紅色月亮追著跑的滿,在夢中只能一直逃,可是他究竟想逃離什麼?他又能逃去哪裡呢?直到遇見了朔,滿發現自己渴求於他身上散發的香氣,那份能使他獲得寂靜的香氣。「為什麼要逃呢?」滿思索著,「明明這個人已經看透了一切。」
朔看見滿心中滿溢到快要爆炸的情緒,而猶如藍色夜晚般空透卻又神秘深邃的朔,難道毫無秘密嗎?

「月亮有味道嗎?」
「有喔。即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夜中我也知道,月亮是盈是虧。」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身上散發出什麼樣的味道?
展開
不思議的傳話貓咖啡館:日本暢銷突破7萬冊!笑淚交織,這本小說真的有洋蔥!
讀者評分
5.0
|
2024/07/30
在2022年的《to ebb潮水箴言》演唱會上,當安溥唱到最末一首歌〈Thank U〉時,小巨蛋內撒滿了寫著「感謝人生無常這回事」的白色紙花。我很喜歡這句話,迄今仍將當時拾起的那片紙花夾在手機保護殼中,時時提醒自己。

人生的確無常,畢竟無常才是常態。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學會珍惜每一個當下、把握每一次相遇。然而,人生還是很難避免缺憾,有時候或許是一件未竟之事,有時候或許是一段待修補的關係,也可能是一位想見卻再也見不到的人。幸而一間由虹子小姐所經營、名為「Café Pont」的咖啡廳和傳話貓,讓種種的憾恨傷悲有了修補的機會。

Café Pont是一間橫跨生死兩個世界的咖啡店,店裡有一只老舊木盒,客人可以將心中掛念之人寫在小卡片上並投入盒中,虹子小姐會從中挑出人選,指派傳話貓執行任務。那些擔任傳話貓職務的貓咪們,都已經從現世來到了黃泉之國,他們擁有七個月的期限,得以穿梭於兩個世界之間去完成任務;只要成功五次,這些貓就可以去見仍在現世中想見之人。順帶一提,所謂的現世,就是虹子小姐和虎斑貓風太口中的「綠之國」,而死後的黃泉之國則稱為「藍之國」。有趣的名字讓生與死兩個世界頓時變得可愛,也使得生離死別似乎不再那麼沉重。「來到這裡之後就明白,從這個世界的角度來看,綠之國其實是來到這個世界的中繼站,」風太說道。

標野凪的《不思議的傳話貓咖啡館》共收錄了五篇短篇小說,故事中每位來到Café Pont的顧客,都希望能透過傳話貓傳遞深藏心中的思念之情,以及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話語。人生無常,當你推開Café Pont的大門,你最掛念的人是誰?
展開
她她:史上最夢幻連動!7位小說名家╳7位人氣繪師!最璀璨絕美的百合之愛!【首刷限定.作者印刷簽名扉 +「百合‧盛開」明信片組!(7款隨機贈送2款)】
讀者評分
5.0
|
2024/07/19
《她她》是女性的故事,也是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故事。

實業之日本社召集了織守きょうや、相澤沙呼、青崎有吾、乾胡桃、斜線堂有紀、武田綾乃、円居挽七位小說家,緊扣「百合」的命題,寫下七篇風格迥異的短篇小說。那麼,「百合」到底是什麼?它指涉的可以是女性之間的親密情誼,從友情到愛情,以及其他介於兩者之中、無法用任何詞彙明確定義的感情與狀態;很多時候,就連身處其中的人也難以言說。就像〈椿與悠〉的椿所說:「我不明白自己怎麼會有這種情緒,也不懂這種情緒是什麼。」

《她她》有描述惆悵的青春愛情,或者說類似愛情的〈椿與悠〉,讓人感受到少女間那微妙卻強烈的情感連結。當然女性的情誼不僅於此,而《她她》中的女性形象亦不囿限於刻板印象的柔軟無害。譬如青崎有吾的〈戀澤姊妹〉,讀來彷彿感受到電影《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Furiosa: A Mad Max Saga,2024)中一片荒土的後末日虛無感,當中的人物也像芙莉歐莎那般堅毅強悍。又比如名稱令人會心一笑的〈毫無百合的價值〉,斜線堂有紀從偶像與粉絲的關係為起點,推衍至容貌焦慮和電競文化中對女性身影的歧視等議題。由此看來,斜線堂有紀的書寫真的毫無百合的價值嗎?

作家楊双子認為「百合」有「現實的力量」,她說:「創作百合、論述百合應該有助於解放女性。」是以「百合」作為一種文類,一方面可視為對男性凝視的反抗(Male gaze),另一方面也能奪回女性的話語權。於是,她的故事、她和她的故事、她們的故事仍要繼續說下去。
展開
謊言裡的魔術師【幻象版】:《迷宮裡的魔術師》系列第2彈!系列銷售累計突破70萬冊!
讀者評分
5.0
|
2024/07/17
繼2020年在新冠疫情期間創作的《迷宮裡的魔術師》之後,筆耕不輟的東野圭吾再度以從魔術師的身分退休,目前經營酒吧「陷阱手」為業的神尾武史為主角,演繹了一場猶如魔術表演的推理秀。

某種程度上來說,推理文學確實是一場魔術的展演,作者藉由敘事技巧一步步將讀者導入自己設定的詭計之中,層層鋪陳出最後真相揭露的驚奇。在這之中,無論是對推理或魔術來說,「謊言」顯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謊言掩蓋了秘密,而秘密即為真相。如同作家陳曉唯在《迷宮裡的魔術師》的導讀文章中所述:「謊言是秘密的表,秘密是謊言的裡。」讀者看到的;或者說讀者「能」看到的,正是兇手處心積慮編織的謊言,亦是作者精心編排的謊言。

謊言之所以得以成立,很多時候可能來自於我們對群體的刻板印象。譬如當神尾真世以建築師的身分首次拜訪上松和美時,對方表示:「原本聽到建築師,還以為會是男人。」又譬如,頗有姿色的上松和美和年紀幾乎大她一倍、患有糖尿病的男人結婚,讓神尾武史推定和美的目的必然是為了拿到遺產,甚至認為她可能會從日常飲食下手,使她老公的病情迅速惡化。種種刻板印象在第一時間先入為主形塑了我們對他人的看法,不知不覺中,我們不斷地「只記住自己想記住的」,進而阻礙了其他面向被看見的機會。於是,我們一腳踏進了由扁平表象所架構出的謊言迷宮之中。

當謊言高牆愈築愈高、愈築愈厚時,隱秘的真相是否還有見光的一天?抑或只能仰賴謊言與謊言相互碰撞之時,才有機會撐出一處孔隙,讓這堵牆逐漸裂解、崩塌?
在神尾武史說出「她真的是冒牌貨」之後,故事才正要開始……
展開
謊言裡的魔術師【博客來獨家覺醒版】:《迷宮裡的魔術師》系列第2彈!系列銷售累計突破70萬冊!
讀者評分
5.0
|
2024/07/17
繼2020年在新冠疫情期間創作的《迷宮裡的魔術師》之後,筆耕不輟的東野圭吾再度以從魔術師的身分退休,目前經營酒吧「陷阱手」為業的神尾武史為主角,演繹了一場猶如魔術表演的推理秀。

某種程度上來說,推理文學確實是一場魔術的展演,作者藉由敘事技巧一步步將讀者導入自己設定的詭計之中,層層鋪陳出最後真相揭露的驚奇。在這之中,無論是對推理或魔術來說,「謊言」顯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謊言掩蓋了秘密,而秘密即為真相。如同作家陳曉唯在《迷宮裡的魔術師》的導讀文章中所述:「謊言是秘密的表,秘密是謊言的裡。」讀者看到的;或者說讀者「能」看到的,正是兇手處心積慮編織的謊言,亦是作者精心編排的謊言。

謊言之所以得以成立,很多時候可能來自於我們對群體的刻板印象。譬如當神尾真世以建築師的身分首次拜訪上松和美時,對方表示:「原本聽到建築師,還以為會是男人。」又譬如,頗有姿色的上松和美和年紀幾乎大她一倍、患有糖尿病的男人結婚,讓神尾武史推定和美的目的必然是為了拿到遺產,甚至認為她可能會從日常飲食下手,使她老公的病情迅速惡化。種種刻板印象在第一時間先入為主形塑了我們對他人的看法,不知不覺中,我們不斷地「只記住自己想記住的」,進而阻礙了其他面向被看見的機會。於是,我們一腳踏進了由扁平表象所架構出的謊言迷宮之中。

當謊言高牆愈築愈高、愈築愈厚時,隱秘的真相是否還有見光的一天?抑或只能仰賴謊言與謊言相互碰撞之時,才有機會撐出一處孔隙,讓這堵牆逐漸裂解、崩塌?
在神尾武史說出「她真的是冒牌貨」之後,故事才正要開始……
展開
髒東西
讀者評分
5.0
|
2024/06/26
說起來,陳栢青的書寫核心關鍵詞或許是「自己」。

「換一個國家換一種天氣。換一個名字多一種身分。變成別人才像自己。」

沒錯,變成別人才像自己。在短篇小說集《髒東西》第一篇故事〈世界之胃〉的開場,陳栢青即揭示此一道理,是以每年的金馬奇幻影展《洛基恐怖秀》狂歡場,他必定會仔細扮裝加入這場變裝盛宴,因為在扮裝的那一刻,「是我一年365天當中唯一覺得我變成了自己的時刻」。原來自己從來就不是天生的(born),而是後來形成的(become)。無怪乎知名變裝皇后魯保羅(RuPaul)會說:「我們生來赤裸,之後穿上的各種衣物,都是扮裝。」

「我們」扮成乖小孩、「我們」扮成壞小孩;「我們」扮成男人、「我們」扮成女人;「我們」扮得性感妖嬈、「我們」扮得清純甜美;「我們」扮得粗獷、「我們」扮得秀氣;「我們」扮得成熟穩重、「我們」扮得青春洋溢……,「我們」每天都在努力裝扮,讓自己符合社會期待,更要超越社會期待。為什麼要這樣做?不就是為了要使自己能夠成功站上金字塔頂端,成為人人需要、人人想愛、人人欲望且慾望的那個人。說得更直接一點,只是不希望自己成了「剩下」的那一個,僅此而已。

「以為是自己的故事。結果變成別人的談資。」
「穆樹是想笑,笑當年的自己。還以為被選中了,終究,也只是別人故事的過客。」

於是當故事進入第二篇〈How to Die Young in Tokyo〉,陳栢青捨棄第三人稱敘事,把自己變成「我」,讓「我」成為故事的主角,試圖將自己強行置入所有人的眼中。對年華逝去感到焦慮的「我」,在結束生命之前,獨自飛往日本與自己從小看到大的G片男優AKIRA進行性交易。孤寂又邊緣的配角,總算能沾光成為特定番號下的主角了嗎?

「導演說,給我一個熱切的眼神。」
「我想看見我自己。我凝視著黑暗中的紅色光點,多希望那是鏡頭,拜託,請一定要是,那我第一次能掌控一切。」

花光積蓄,投入全情的扮演,以為終能抵達自己久遠的青春期,未料青春已經跟著自己一起老了。遭停話的手機、濃密奔放的體毛,在在顯示AIKIRA早就不是記憶中所熟悉的巨根少年,而自己也不過是他口中的「大家」。即使走到生命盡頭,「我」依舊是個配角,依舊試圖透過扮演成為自己,可是這個自己沒有名字,也不完整。

「你知道拼圖的技巧吧。先把邊角拼上。我所有的性交都像在拼圖。身體最先對齊,難的反而是沿著凹凸的邊緣把彼此的心事和祕密逐一填滿。所以我們很少真正拼完一張拼圖。」

也許我們都像〈外出點乩〉的「我」一樣,不斷提醒自己現階段的狀態都是暫時的,就像舞台上的戲子,扮演好自己當下應該扮演的樣子即可。儘管不情不願,反正大家都是這樣,都是暫時扮演自己,扮演與大家和諧共處的自己。我們是暫時的夫妻、暫時的親子、暫時的同學、暫時的朋友、暫時的情侶、暫時的同事……,甚或是暫時的直男直女,總之只要能讓大家在一起,齊力驅動手指下的碟仙/錢仙/筆仙什麼都好,使其指引出一個明確且清晰的方向,然後便能安放自己。

這是一個彼此心照不宣的狀態,「噓,不說破,就到這」。不管附身在和尚身上的究竟是關公、王母娘娘,抑或是其他直的彎的,不管他是誰、他是什麼,「我總覺得,能夠騙到最後就是愛,你都沒有揭穿,別人也不知道,對那個人來說就是真的了,」陳栢青如是想。假作真時真亦假,我們扮裝成別人,最後裝扮成自己。那麼,這個「自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或甲的?

「超級英雄和膠衣愛好者分享同一種邏輯,蒙上臉就不是你自己了,所以你反而能做你自己。」

偉恩穿上膠衣變身蝙蝠俠,羅賓穿了件「該死的小褲褲」成了羅賓,究竟誰才是真的偉恩?誰才是真的羅賓?我們崇拜的是偉恩還是蝙蝠俠?我們慾望的是羅賓,還是宛如「行走的嘉年華」的膠衣底下那「細腰瘦臀肩膀像美人兒斜斜成滑坡的少年」?陳栢青在〈羅賓簡史〉寫出超級英雄的慾望/欲望,蝙蝠俠頓時成了背負五十道陰影的格雷,畢竟「最腌臢的,才最乾淨」,唯有最黑暗的創傷才能創造出最偉大的英雄。等等,可是「我們」並不想成為英雄啊。當「我們」被迫與七百萬人逆向而來的惡寒交手,當愛情漸漸死於行動,最後「沉默的沉默,沉沒的沉沒」。

既然都這樣了,「我們」就能做自己了嗎?或者,「我們」終究只是更為靠近,卻永遠不會成為「自己」。陳栢青在〈後記〉提到:「我想寫的是,我們是這麼驕傲,我們以為自己如此獨特。我們何其美麗。我們是髒東西,但我們膽敢冒犯。雖然到最後,我們總會失敗。」可就算是這樣,「我們」化了濃妝、「我們」戴上頭套、「我們」穿著膠衣、「我們」扮裝,接著再換一個名字,誰會知道誰是誰。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革命也許不會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成為髒東西。
展開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親筆簽名版】:本屋大賞TOP3.直木賞入圍作(附首刷限定番外篇)
讀者評分
5.0
|
2024/05/16
那天,果遠要結珠「待在有光的地方」等他,可等來的卻是結珠的不告而別。多年後,他們重逢在同一所高中,原本成長背景便截然不同的兩人,經過時間的淘洗,彼此間的互動既熟悉又陌生,甚至帶著一點點的尷尬。時間再次往後推移數年,果遠和結珠都有了互許終身的對象,但在命運的安排下他們又再度相遇……。

在榮獲2023年本屋大賞第3名的《請待在有光的地方》裡,一穂ミチ分別從結珠和果遠的視角出發,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交錯推進劇情,帶出青春少女關於成長的種種煩惱,以及一段橫跨20多年,女性間似是友情又像愛情、那難以用詞語精準定義的關係。

於外人眼中,生長在富裕家庭的結珠理應過著幸福且順遂的日子,可事實上,處於媽媽統治之下的家中,結珠對於自己的人生沒有太多掌控權,幾乎事事都得看媽媽的臉色。夢想成為國小老師的結珠,只能順著媽媽的期望,將「想當醫生」變成自己的目標,努力朝著這條媽媽為他鋪好的路前進。不過,結珠對外從來都沒有表現出勉強的樣子,他在學校是個「個性穩重、各方面時常受人依賴」的人,平順地從貴族學校的幼稚園、國小部、國中部,一路直升到高中部。

至於果遠,則是出身貧困,從小跟著媽媽四處搬家,成長在一個不算「正常」的家庭裡。未成年的他,為了幫忙維持家計,四處非法打工賺取微薄薪資。即使生活蹇促,出於「想再見到結珠一面」這般單純又傻得可愛的理由,果遠還是努力考進結珠就讀的女子貴族高中。「能和結珠待在同一個地方、做同樣的事」,讓果遠興奮到「血液在血管中撲通撲通地湧流躍動」,但同時他也覺察到兩人的巨大差異,「這不是獨屬於我和結珠的秘密時間和空間,只是我闖入了結珠的世界而已,」果遠說道。

結珠和果遠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果遠請結珠「待在有光的地方」,因為在果遠心中,結珠應該是屬於美麗的光亮之處,和身處陰暗之中的自己不一樣。可是他忽略了,光亮總是伴隨著陰影,結珠面對家庭壓力和親子關係毫無辦法,好似那「在黑暗中泅泳的指尖單薄無助」。是以結珠和果遠就像潛泳於茫茫深海中、兩頭寂寞的鯨魚,發出只有對方能接收到的頻率,直至相遇。果遠的既強大又溫柔,還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結珠感到羨慕;而結珠「作為美麗事物而存在」,則讓果遠得以暫時逃離不幸的現實,躲進猶如彩虹般轉瞬即逝的快樂時光中。

小說中隨處可見一穂ミチ用花草自然隱喻陳述,像是頻繁出現的白花三葉草。一次果遠沒有現身,結珠留了一束白花三葉草充作留給他的信,即使多年之後這束花依然烙印在他們共同的記憶中。白花三葉草的花語是幸運和約定,想必結珠十分慶幸能和果遠相遇,更打從心底認定果遠是他最想留住的幸運;因為他始終記得他們之間8年前的約定,並在音樂教室為果遠彈奏了帕海貝爾的〈卡農〉。

又譬如雨水和彩虹。在第二章〈飄雨之處〉(雨のところ)中,結珠和果遠獨處時曾幾次碰上下雨天,或許是巧合,抑或是一穂ミチ刻意安排,被困在雨中的兩人反而更容易打開心房,表現出深藏內心的種種情緒,是喜悅、是孤寂,也是擔憂,千絲萬縷伴隨雨水重重落下,毫不保留。可是風雨過後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天晴也不一定會有彩虹,更遑論彩虹的出現不過是轉瞬間的事罷了。那些美麗的光亮時刻的的確確曾經浮現過,但無庸置疑的是,那都是漫漫人生中的片刻,不會長久,不可能持續下去。

就算是這樣,就算稍縱即逝,還是要待在那個有光的地方,或至少相信那道光確實存在。
展開
禍【恐怖漫畫大師伊藤潤二盛讚不已的怪奇絕品】
讀者評分
5.0
|
2023/10/06

他們是怪物。

無論是能以奇妙的手勢作為「鑰匙」鑽入他人耳朵的男子、用鼻子栽種出的「鼻生」,抑或是以髮為神、能操縱頭髮的教祖及其繼承人,他們不是擁有超越常人的詭異能力,就是長得似人非人。總而言之,他們沒有正典的身體形象,不是正典之人,故而無庸置疑,他們是怪物。

可是,他們又長得與我們如此相似,光從外表看來,實在難以辨別「他們」和「我們」的差別;即使是畸形如「蛭子」的「惟髮天道會」繼承人,其殘缺的外貌依舊可以和「人」有所連結。他們是怪物,卻又像人;他們是人,卻又像怪物。似人非人的詭異定位,在不知不覺之間誘發了深藏在我們心底的恐懼,是以在小田雅久仁的短篇小說集《禍》裡,雖然沒有血肉橫飛的場面,也沒有源自日常的靈異現象,卻能讓人不寒而慄,甚至在閱讀後仍久久不散。

誠如學者金儒農所言:「作為『人』,當我們看到『非人』時,除了為我們劃下邊界,確定自身主體的形狀外,同時也在提醒我們,當我們有多少理由成為人,也就有多少潛力可以成為非人。」我們看見怪物,也看見自己:一個不想也不願看見的自己。

或許是刻意為之,小田雅久仁筆下的主角形象十分空洞,沒有鮮明的外貌特徵,也難以從他們身上嗅到生活的味道。除此之外,他們和其他人,以至於整個社會,都沒有過多的連結,彷彿他們沒有真正的人生。因此在闔上書頁之後,你不會對他們留下太多的印象,他們可以成為你,可以成為我,可以成為任何人。於是,他們/我們是誰?我們擁有的肉體可以代表我們嗎?或者說,空有一副肉體足以稱為一個人嗎?你的身體真的是你的身體嗎?

閱讀的過程中,我的腦海不禁浮現出許多疑問……等等,這真的是我的疑問嗎?還是有誰已經鑽入我的耳朵裡?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難怪小田雅久仁會認為故事這東西太可怕了。
展開
母性:讓湊佳苗說出「從此不當作家也沒關係」的執意之作,隨書附贈「電影書衣版」×「愛怨交織版」雙版本書衣!【雙書衣限量版】
讀者評分
5.0
|
2023/08/31

關於母性,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定義為「母親愛護子女的本能」,恰如其分反映了社會對母親的普遍期待。可是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曾言:「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倘若以相同道理來看,母親不是生而為母親,而是成為母親。既然如此,母愛真的是所有女性內建的本能嗎?所謂的「母性」存在嗎?

「我盡己所能地疼愛女兒,悉心照顧她長大,」《母性》裡的母親毫不猶豫地對神父說道。看似理所當然的陳述,卻換來神父的一句「為什麼」。為什麼要盡己所能去疼愛孩子?為什麼要悉心照顧孩子?相信所有讀者都和這位母親一樣感到困惑,母親疼愛自己的孩子難道還需要什麼理由嗎?這個問題真的有答案嗎?在神父的要求下,母親開始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故事。

在過往的訪問中,湊佳苗曾多次提到身旁的主婦朋友們是創作的靈感來源,而湊佳苗自己也如同小說中的母親,是女兒、是妻子,當然也是一位母親,如此不免令人聯想,他筆下形塑出的母親會不會才是「母親」的真實樣貌?脆弱、妒忌、反應過度、自我懷疑、渴求肯定……,我們總認為母親好似變形金剛,可以隱身,可以巨大;既能堅強面對一切,也能溫柔地對孩子無限付出。可是別忘了,在成為母親之前,他只是一個人,一個和你我一樣的平凡人。

我以為,湊佳苗的作品之所以精彩,在於他總能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寫出人性最為幽微的面向。而在《母性》裡,他扯下了社會大眾為「母親」披上的神聖外衣,讓除了母愛以外的各種陰暗情緒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不僅如此,他更深刻地刻劃出名為親情的沉重枷鎖。
展開
看見屍體的男人I:起源(上)【首刷限量249元】
讀者評分
5.0
|
2023/07/31

不知從何時開始,南始甫看得見死人。不過,在電影或小說的虛構世界中,看得到死人似乎不是太過稀奇的事,無論是電影《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1999)的哈利.喬.奧斯蒙(Haley Joel Osment,1988-)或是史蒂芬.金(Stephen King,1947-)小說《後來》(Later,2021)的傑米,他們同樣擁有這項神奇的能力。不同的是,南始甫看見的不僅僅是死人,而是將死之人的屍體;換言之,他可以預見死亡。

韓國作家空閑K在《看見屍體的男人I:起源(上)》的開場直接破題,讓南始甫接連在路邊、警察局廁所和補習班大樓見到屍體,緊湊的劇情令人忍不住往後閱讀下去,卻也不禁在心中冒出一個又一個的疑問:南始甫為什麼看得見屍體?這幾起死亡案件是否有相同點?會否與南始甫有所關聯?

正在準備公職考試的南始甫,獨自一人住在狹小擁擠的考試院房間裡。背負著父親的期望;更正確地說,是在父親的強迫下,南始甫自退伍後已經在考試院住了3年。從有限的書稿範圍內,不難看出他和家人的關係有些疏離,身邊也沒有什麼可以談心的朋友,應該是過得十分孤獨。這樣的南始甫,就好像那些只有他能看得到的屍體,被周遭其他人視而不見,孤伶伶地冷落在街頭。直到偶然遇見了大學生姜素曇,南始甫的生活開始冒出一顆顆的粉紅泡泡。

姜素曇的母親早逝,從小由奶奶帶大,奶奶過世後,便和開計程車的父親相依為命。沒想到,父親在工作途中遭不明醉漢毆打,隨後不幸撒手人寰。父親過世、鉅額醫藥費帶來的經濟壓力,以及警方的草草結案,讓年紀輕輕又孤立無援的姜素曇承受了無比的壓力。或許是這份孤獨感和南始甫對上了頻率,兩人的關係快速升溫,也為懸疑帶點驚悚的故事內容增添了韓劇般的浪漫氛圍。

《看見屍體的男人》共有3部曲,如此龐大的架構足以顯見這數起命案並不如表面所見那麼簡單,背後也許牽扯了什麼駭人的陰謀。因應警方的邀請協助調查的南始甫,是否能順利全身而退?他和姜素曇的感情有沒有機會修成正果?
展開
魚夜:喬.蘭斯代爾小說精選集(Netflix影集《愛╳死╳機器人》熱門改編原著作家,獻上其最異色瘋狂的經典作品)
讀者評分
5.0
|
2023/07/26

歡迎來到「魚夜」露天汽車電影院!請盡快找好位置將車輛停妥,不管是坐著或躺著,儘管用你覺得最舒服的姿勢,迎接今晚屬於喬.蘭斯代爾的特別放映夜!

什麼?喬.蘭斯代爾是誰?你知道寫《鬼店》(The Shining,1977)的史蒂芬.金(Stephen King,1947-),或是曾拍過《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2006)的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 Gómez,1964-)嗎?蘭斯代爾和他們一樣屌;喔不,應該說比他們兩個人加起來都還要屌、還要狂!

你想看怪獸電影,這裡有〈哥吉拉的十二步驟戒癮療程〉,讓你看到「改邪歸正」的哥吉拉有多懷念過往用腳掌踩爛人類的感覺。對了,裡面還有金剛和巨大海龜。各種怪獸大雜燴,很B級對吧!還是你喜歡懸疑驚悚片?〈獵鴨〉篇幅雖短,但後座力十足。至於〈山路驚魂〉,絕對會讓你緊張萬分,忍不住屏息凝氣,尤其是最後的反轉更是大呼過癮。如果你偏好的是奇異幻想,無論是〈魚夜〉的虛實交錯抑或〈打鬼王〉的腦洞大開,相信都能填滿你無邊無際的想像空間。

好吧,你說厭倦了那些不切實際的瘋狂異想,想要換換口味,那麼〈瘋狗之夏〉的小兄妹冒險成長故事,或是〈致命一擊〉結合了非法地下拳擊賽與颶風災難,紮實且完整的劇情使人在不知不覺之中墜入蘭斯代爾描繪的故事裡,非得一口氣讀完才肯抽離。

蘭斯代爾創造出的世界看似粗暴、詭異,可是別忘了,所有天馬行空的幻想都是根基於現實。「我震驚地發現,真實人生更加複雜,充滿了騙子和在人背後捅刀的混帳,不是只有外表明顯的壞蛋,還有些是我們原本應該尊敬的人物,」蘭斯代爾接著說:「我開始寫作。我發現這是應對真實人生的最佳方法,我的憤怒和失望全都灌注到作品之中。」於是乎,我們不難在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中看到對種族歧視的反諷,還有對男子氣概的省思。幸而在種種人性卑劣面之外,仍可見到尚未消失的真理從裂隙中努力綻放出微小的光明,並試著讓扭曲的世界回歸正常狀態。

當我們跟著蘭斯代爾的步伐,在他腦中的顏料攪拌機旋轉沾浸之後,那些五顏六色的彩墨成了最頑固的偽裝,在一如既往地日常中陪你繼續走下去,一切好似沒變,卻又好像有了甚麼不一樣。
展開
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
讀者評分
5.0
|
2023/07/14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思考」了呢?從傳統的電視、各類紙媒,到網路新聞、社群媒體、通訊軟體,不同來源的即時資料和數據幾乎是毫不間斷地傳遞與更新,面對這般過量的資訊,你是來者不拒被動地接收,還是會仔細辨別真偽並判讀其中意涵?如果你是屬於後者當然很好,但有沒有想過,在思考的過程中可能受到「認知偏誤」的影響,限制了你的視野,甚至陷入思緒的盲區,無法做出正確或適切的判斷?

可惜的是,在求學的階段,為了考試成績和升學,我們多數時候都只是被餵養所謂的「正確」答案,很少有老師會引導我們去思考,更別說是教導我們如何思考了。這時,我們便需要一本像是《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這樣的書。

《思考101》是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安宇敬所著,他在學校中開設了一堂名為「思考」的課程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廣大迴響,顯示有許多人都對此大感興趣,十分渴望學習如何思考,遂決定彙整出8項與大家切身相關且經常遇到的「思考難題」,並深入淺出地逐一分析成因,同時告訴你該如何改善,避免再次踏入誤區。

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彼得.華生(Peter Cathcart Wason,1924-2003)曾設計出著名的「2-4-6」習題,說明我們傾向於確認我們已經相信的事情。換句話說,即先射箭再畫靶,習慣去證明我們的懷疑無誤的問題。很多人喜歡玩心理測驗,尤其在社群媒體上不時可以看到一些測驗引起熱潮,大家紛紛將結果分享到動態牆上,宣告自己是屬於某種類型或性格的人。不過這些測驗果真如此神準嗎?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落入了「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陷阱罷了。在獲悉結果後,我們便會開始回想各種例子去支持這項結論,最後深信自己的個性真的如測驗所示,甚至陷入了反覆驗證的惡性循環之中。「確認偏誤很容易使我們對自己產生更誇張而毫無根據的觀感,」安宇敬如是警告我們。

「確認偏誤」不僅會對個人造成傷害,也可能在社會層面上產生負面影響。在一次的科學相關領域頒獎典禮中,安宇敬的女兒突然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台上男生比女生多?」童言童語點破了社會上一個既存已久的荒謬現象。社會大眾普遍相信,男性比起女性更擅長包括各類科學在內的理工學科,並持續以這個假設運作下去。長此以往,女性自然不被期待在科學領域中能夠有所發揮,相較於男性,發展的空間也大幅減少許多,於是「男性比女性擅長科學」的概念進一步獲得鞏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若女性能擁有公平的機會去競爭,成就真的會比男性還差嗎?安宇敬認為:「當少數族群只有少數人被給予在特定領域一展長才的機會,他們在那些領域表現精湛的人數當然少之又少。那不僅會為社會帶來不良影響,也剝奪了運用更廣大的人才庫所能造就的進步。」

同樣情況也反映在臺灣社會看待原住民的偏見上。排灣族歌手阿爆在金曲獎上奪下「年度專輯」大獎的致詞中,鼓勵所有原住民不要浪費也不要依賴與生俱來的運動和藝術天份。此番言論看似沒有問題,卻隱隱強化了「原住民擅長運動、唱歌跳舞」的刻板印象,讓原住民再度被制限於這個標籤之中,窄化了其他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忽略了在傑出成就的背後,靠的不是天份,而是投注了大把的時間和心力,克服種種困難之後,好不容易才獲得的甜美果實。

不過,安宇敬也說了:「不論要消除哪一種偏見,都是無比艱難的。」畢竟這些在思考上的認知偏誤,是我們之所以能夠適應環境,倖存到今天的重要手段,早已根深蒂固植於大腦裡。「它允許我們做『認知吝嗇鬼』,」安宇敬說道:「我們需要保留我們的腦力,或說『認知能量』給對生存而言更急迫,而非合乎邏輯的事。」既然如此,難道我們就不去思考了嗎?不,我們要找出正確的方式,讓自己更善於思考。我思故我在,倘若放棄思考,豈不是自己親手將自己的主體性徹底抹除了嗎?

所以每個人都需要閱讀安宇敬的《思考101》,一方面重新檢視自身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也能藉以釐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讓你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可以做出更妥切的決定。更重要的是,假如大家都能不帶偏見地思考,那麼這個社會必定會變得更為美好。
展開
第一次的…:直木賞名家╳日本樂壇傳奇YOASOBI,小說音樂化奇蹟之作!【首刷隨書附贈.故事歌單珍藏卡】
讀者評分
5.0
|
2023/06/29

日本當紅雙人音樂組合YOASOBI以「小說音樂化」為概念,將故事化為一首又一首動人詞曲,成功擄獲許多樂迷的心。2022年,他們攜手島本理生、辻村深月、宮部美幸與森繪都4位直木獎作家,合作推出短篇小說集《第一次的…》。4位作家分別從「第一次做〇〇事時讀的故事」為發想,創作出既疼痛又溫柔、令人念念不忘的「第一次」的故事,YOASOBI再逐步推出由其衍生出的4首音樂作品。

當中,憑著《沒有鑰匙的夢》(鍵のない夢を見,2012)獲頒第147屆直木獎的辻村深月,選擇以「第一次離家出走時讀的故事」為主題,寫下一則帶有微微酸楚卻又溫暖的小故事〈幽靈〉。

一名國中生「我」,用盡身上所有的零錢買了一張單程車票,獨自搭上電車前往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在鄰近大海的車站下車後,「我」走向空無一人的海邊廣場,卻遇到了一位光著腳、身穿白色洋裝的女孩出聲攀談。「我」始終覺得不對勁,不禁開始懷疑是否碰見了幽靈……

回顧辻村過往的作品,不難發現他經常以校園為舞台,細膩描寫出青少年內心的迷惘和挫折,而這份情緒卻往往被成人所忽視,甚至嗤之以鼻。於是,或許是不被同理的孤獨感,也或許是無從宣洩的憤怒,讓他們產生否定自我、拒斥社會的強烈反應。「我不會再回去了,」敘事者「我」在故事的開頭反覆想著:「我不會再回到這個明亮的世界,應該也不會再回到已經熟悉的那個城鎮。」拋下熟悉日常的「我」,彷彿也被全世界拋棄了,一個穿著制服的國中生在這個時間獨自搭車,卻沒有人覺得有異,更遑論是多看他一眼了。

「我」好似幽靈般從世界的目光中消失,如同車窗外的景色隱身於夜晚的黑暗之中一樣,最後「我」選擇在一個毫無生機、就像是被全世界排拒在外的濱海小鎮下車。此刻的「我」想必是深感無助且無比絕望,「我突然覺得,就這樣走進海裡也不錯」。

辻村受訪時曾說:「我非常清楚記得我還是孩子時,多麼強烈地感覺到成年人跟我是非常不同的存在,即使是我所認定的沒用的大人,我還是希望他能夠伸出援手來幫助我啊!」故而辻村總是溫柔地給予筆下那群徬徨無助、看不到未來的青少年一根浮木、一個希望、一處容身的避難所,那可能是《鏡之孤城》(かがみの孤城,2018)裡的城堡,也可能是如幽靈般突然冒出來的少女。這名來路不明的神祕少女,是故事中唯一向「我」搭話的人,更讓「我」忍不住打開心門,展露出脆弱的一面。素昧平生的兩人,為何能立即交心?我猜想,「我」只是希望能有一個伴,一個可以好好傾聽自己說話的人,如此簡單而已。

「這個時代有很多人會感受孤獨、挫折,此時你可以生氣,可以逃避,我希望你也能向身旁的人求援。如果現實世界沒有地方可躲,你可以躲進鏡之孤城,當你與這本書產生共鳴,你就能與這本書產生共鳴的另一人成為同伴。在那一瞬間,你就有了伴,」辻村在宣傳《鏡之孤城》時說道。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個伴,然後就會產生力氣去面對眼下的悲傷、未來的不確定,以及其他生活中種種的爛事。「你可以陪我到早上嗎?」「我」向神祕少女提出請求。

「過了今天,說不定會有什麼改變喔,」神祕少女如是說。真的會有改變嗎?沒有人說得準。但至少,「我」都可以自己一個人跑到那麼遠的地方了,那麼明天的「我」,也應該會和今天的「我」有所不同吧。一定會有不同的。

〈幽靈〉是一篇很簡單的小說,輕薄的篇幅中卻蘊藏了巨大的溫暖能量,讓人在閱讀過後好像由而外產生了什麼改變。現實世界確實殘酷,未來或許還會遭遇苦痛,也可能會感到害怕,當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輕鬆迎刃而解,但只要撐下去,待明日的晨光喚醒你,相信就會有什麼改變的。
展開
守護書的貓【愛藏版】
讀者評分
5.0
|
2023/06/28

你喜歡看書嗎?或者應該要問,離開學校之後,你還有在看書嗎?無論如何,會拿起這本小說翻閱的人,我相信一定是個喜愛閱讀的愛書人士,就像書中的主角夏木林太郎一樣。

個性自閉、沉默寡言的高中生林太郎,自幼和經營古書店的祖父共同生活。或許是成長環境的影響,也或許是受到祖父的啟發,幾乎沒有什麼朋友的林太郎,把平時的空閒時間全都用來閱讀。「不管花多少時間,一定都要看到最後,」拿到什麼就讀什麼的林太郎,始終遵循祖父的教誨。直到某天,祖父突然過世後,林太郎和書店的緣份也將畫下句點。這時,一隻會說人話、名為阿虎的虎斑貓不知道從哪裡冒了出來,要求林太郎跟著他一起去解救書本……

「書本具有力量」是祖父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倘若真的如此,喜愛閱讀的林太郎應該已經從書中獲得一股力量吧,是以阿虎才會再三借助他的力量,將書從困境中拯救出來。那麼,這股力量究竟是什麼呢?是知識?是智慧?還是心靈的慰藉?夏川草介沒有直接給出解答,而是讓讀者跟著林太郎和阿虎的腳步,進入一座又一座的迷宮去探險,進而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第一座迷宮是「封閉者」。身著白色西裝的高大男子身體力行落實了「讀萬卷書」,每個月要求自己必須讀完一百本書,迄今為止,他已看了四萬多本的書,而這些書都被他妥善地收藏在玻璃櫥櫃中。然而對林太郎而言,這樣的行為不過是在炫耀個人藏書罷了,用華美的櫃子和氣派的大鎖將書「封閉」起來,讓書成了只可遠觀的藝術品。「只知道一味地看書,你可以看到的世界並不會因此擴展。不論腦子裡塞了再多的知識,若不靠自己動腦思考,靠自己的雙腳行走,一切終究都只是借來的,虛而不實,」祖父曾如此告誡林太郎。你看書是為了什麼?是不是只為了看而看?

第二座迷宮是「剪碎者」。「閱讀研究所」的所長將所有的心力投注於研究「閱讀的效率化」,換句話說,就是讓忙碌的現代人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閱讀完一本書。因此所長拿起剪刀,大刀一揮,將厚厚的經典小說剪成僅有一句話的大綱,「我不是在剪碎書本,而是在拯救書本,」他說道:「我這是對書本注入新的生命。」確實,一本書如果沒有人繼續閱讀,那麼便失去了作為書的價值,最後只能默默地消失於時間的洪流之中。不過,所長的作法真的正確嗎?雖說作者已死,可是一本書一旦經過剪輯、轉譯,甚或是改寫,還能說是原先的那本書嗎?

第三座迷宮是「兜售者」。號稱世界第一的出版社「世界第一堂書店」專賣暢銷書,社長表示:「現今這個時代,說什麼書賣不出去,這根本是胡說。」只要了解「這世界想要我們傳達些什麼」,並出版那些「社會所要的書」,絕對能獲得十分可觀的營利。知識固然無價,但不可否認的現實是,知識的確有價。我們用金錢購買書本,而出版社和書店從中獲取利潤,並持續出版其他書籍。「決定書本價值的,不是你感動的深淺,而是發行量,」社長如是說。只是,書的價值僅止於此嗎?

林太郎就像打電動般逐一破解三座迷宮,看似奇幻的有趣設定,其實反映了夏川草介對現今的出版亂象和閱讀習慣的批判與省思。「現在這個時代,與書有緊密關聯的人幾乎已經看不到了,」化為一名女子的經典古籍感嘆道。在訊息爆炸的時代,人們不願再多花時間閱讀,就算願意看書,也常會挑選簡單易讀的暢銷書來看,那些需要仔細閱讀、反覆思索的經典只能被束之高閣,逐漸被人所遺忘。

然而,誠如《小王子》(Le Petit Prince,1943)裡的名言所述:「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用功利的眼光來看,閱讀或許無用,既不會使我們變成富豪,更不可能讓我們搖身一變成為漫威英雄,但很多重要的事可能難以言喻,也不易理解,只能透過閱讀的過程漸漸明白個中道理,譬如「體諒他人的心」。林太郎認為:「書本描繪出許多人的情感。痛苦的人、悲傷的人、開心的人、歡笑的人……接觸這些人的故事和言語,將心比心去感受,我們藉此得以明白別人的心靈。」這就是書的力量,無法以數值高低衡量其價值,卻是無比珍貴的啟發。

你喜歡看書嗎?為什麼喜歡看書?如今想來,每次打開一本書,我好像從來不會預設立場,認為這本書將會為我的人生帶來些什麼。很多時候,只要跟著作者的一字一句讀下去,就能獲得一些感受、一些體悟;如果沒有,那也沒有關係,相信那些曾經閱讀過的語句早已化為一股力量,滲透進你的靈魂,潛藏於心靈深處,當你需要的時候必定會浮現出來,助你一臂之力。
展開
推她一把的是…
讀者評分
5.0
|
2023/06/13

一個家庭應該擁有什麼樣貌?家庭成員應該維持怎樣的互動關係?夫妻和諧、子女孝順、父親在外賺錢養家、母親在內打理一切家務……,我們對「正常」家庭的想像十分單調,是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而這份不幸,是多數人都不願面對,甚或是亟欲遮掩的蚤子。

我猜想,吉田梢子也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度日的吧。直到妹妹梓沙從大樓屋頂上「跌下來」之後,他才被迫脫離原本和平且安穩的生活,直面再也無法忽視的回憶,以及過去的自己。為了釐清梓沙墜樓的原因;不,更正確地說,是為了確認梓沙墜樓與己無關,梢子睽違半年再度回到老家,從梓沙身邊的蛛絲馬跡逐步探尋真相。

梓沙是被什麼事情逼向絕境?理應親密的家人何以走到如此境地?梢子突然驚覺,「至今以為正常的事情,或許一點也不正常」。父親總是埋首於工作,不太在意家裡的事;身為家庭主婦的母親不擅於做家事,只能從培育梓沙成為童星一事上獲得成就感;梢子一方面嫉妒妹妹搶走了母親所有的關注,另一方面卻又享受著妹妹對自己的依賴;至於梓沙……已經很久沒有好好正面看著梓沙的梢子,這才發現自己根本不了解梓沙。

「你今天還好嗎?」梢子打電話向丈夫直樹告知妹妹墜樓後,忍不住開口問道。吉田家的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角色,共同構築出一個「家庭」的樣貌,但事實上,彼此之間卻好似隔著一道厚厚的牆,難以產生積極正向的聯結。於是,「你今天還好嗎?」這句簡單的問候幾乎不曾在吉田家出現;甚至當母親得知梢子四處探尋妹妹墜樓的原因後,還不開心地抱怨:「那孩子可能有什麼煩惱,但身為家人的我們什麼也不知道,這不是丟人現眼嘛!」理應最為熟悉的一家人,竟成了最親近的陌生人,所謂親緣,不過如此。

「住在這個家裡的人,或許沒有人擅長『生活』吧,」梢子想道。他或許以為,親情是從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堆積淬鍊而成,吉田家的「不正常」僅僅是因為他們不擅長生活而已。可是在我看來,他們更像是陷入了「愛失能」,也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去愛。「當只能面對孩子時,也能輕易想像出會將所有能量全部灌注在眼前的女兒身上。這份能量,毋庸置疑就是愛情,不管是對或錯,那肯定都是愛」。故而每個人都用自己以為的方式去愛,不承想最終卻造成了傷害,進而將彼此愈推愈遠。

所以,推他一把的究竟是什麼?是不是所謂的愛呢?
展開
從容心態: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
讀者評分
5.0
|
2023/05/09

時間與金錢,對你而言何者更為重要?你是否會將所有的時間投入工作,甚至多兼幾份差事,只為了賺取更多錢財?還是願意犧牲升遷或獲得高薪的機會,擁有更多閒暇時間?我相信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畢竟如果可能的話,誰不想兩者兼得呢?

「時間與金錢,兩者有很多共通之處:都可以衡量,都永遠不嫌多,都是大多數人認為最寶貴的東西。我們想要有更多時間,也希望能更有錢,兩者我們都竭盡所能去賺取,」艾希莉.威蘭斯表示:「時間與金錢儘管相似,兩者卻是水火不容。」現實情況就是,我們往往只能從時間與金錢之中擇一。那麼,該如何做出最佳選擇?閱讀完這本《從容心態》之後,心中應該會浮現出較為明確的答案。

在當前偏向功利導向的社會環境下,我們從小被教導成績好壞是決定未來人生的重要關鍵;長大成人後,轉為以薪水高低和事業成就衡量一個人的成敗。於是乎,每個人都像寓言故事中的螞蟻,日復一日汲汲營營、過得緊張兮兮,生怕稍微鬆懈下來就會變成無法度過寒冬的蟋蟀。「工作上的忙碌成了身分地位的象徵,我們將勞碌彷彿榮譽勳章般戴在身上,」威蘭斯寫道。換言之,空閒好似成了一種罪過,只有時不時嚷嚷著「忙死了」、「時間永遠不夠用」才是成功的有用之人。

弔詭的是,根據威蘭斯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們擁有的閒暇時間較過往已增加許多,加以科技的快速發展,也讓現代生活變得更為便利且有效率。然而,「時間匱乏」(time poverty)的現象卻愈來愈普遍,威蘭斯以為這和「我們怎麼看待時間、對時間的珍惜程度有關」。他首先彙整出幾項導致時間匱乏的「時間陷阱」(time trap),例如:3C科技產品的高度依賴讓閒暇時間化為碎片、奉行金錢至上、低估時間的價值……等等。每個人的一天同樣都是24小時,既然時間有限,就要盡可能找出那些可能讓時間掉入黑洞的因素。

下一步,威蘭斯要讀者思考,自己究竟是偏重時間還是偏重金錢的人。無論答案為何,他希望我們能夠盡量向時間靠攏一些。接著,他逐步提出了一些擺脫時間匱乏的方式,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花錢買時間」。威蘭斯說明,在檢視日常生活後,將一些你最不喜歡或是感到壓力的庶務外包出去,包括打掃、煮飯、日常採買在內,不僅可以用錢節省時間,也能降低焦慮感,讓心情變得更好。除此之外,還要改掉「貨比三家」的購物習慣,因為「花出去的時間往往比最終省下的錢更有價值」。

沒錯,時間是有價值的。威蘭斯在書中不厭其煩地藉由各種例子,再三提醒讀者這個重要觀念。是以他提出了所謂的「快樂元」(happiness dollar),即「選擇注重時間所產生的快樂等值的所得」。時間不像金錢,有明確的數字得以衡量其價值,既然如此,把重視時間獲取的快樂量化,不就能切實感受到時間的價值了嗎?「錢可以避免悲哀,但買不到快樂」,因為快樂是珍惜時間更甚於金錢所能獲得的最大回饋。「日子要過得更快樂,秘訣很簡單:把時間擺在金錢之上,並影響你每一個決定,」威蘭斯如是說。

生即死,我們從出生開始便步步邁向死亡,且人生無常,沒有人知道死亡何時到來。當我們埋首於工作、逐漸成為金錢的奴隸的同時,卻「看不透時間是有限的,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就我看來,《從容心態》並非是一本講授時間管理的書籍,而是重新提醒讀者時間的價值;一個所有人都懂,卻從未正視的事情。不僅如此,《從容心態》更是一本教導讀者如何讓人生過得更為幸福快樂的書籍。「快樂一直在那裡等著,我們要做的,就只是養成把快樂賺回來的習慣,」威蘭斯說道。

要想賺回快樂,第一步先試著將時間把在第一位吧!
展開
絕筆:史蒂芬.金到目前為止最好的小說!完美集大成!進化版的《終極追殺令》!
讀者評分
5.0
|
2023/04/25
劇透警告

《絕筆》是殺手的故事,同時也是關於寫作的故事。

在史蒂芬.金過去的小說中,不難看見許多作家的身影穿梭其間。譬如長篇小說《撒冷地》(Salem's Lot,1975)的班、《鬼店》(The Shining,1977)的傑克、《戰慄遊戲》(Misery,1987)的保羅、《一袋白骨》(Bag of Bones,1998)的麥可,以及短篇小說〈1408〉(1408,1999)的麥可、〈老鼠〉(Rat,1999)的德魯。這群作家們當前皆面臨著程度不一的困境,或許是人生歷程遭遇變故,或許是創作生涯陷入瓶頸,好似在告訴所有讀者,寫作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是以《絕筆》的主角比利.桑默斯雖然有時也會夢想寫作,卻沒有真正動筆過。

嚮往成為作家的比利甫登場時是一位職業殺手,專門收錢去幹掉「壞人」,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持槍的清道夫」。已經44歲的比利,本來打算金盆洗手過退休生活,但超乎想像的巨額報酬讓他決定再接「最後一票」。只是在「黑色電影」(Film noir)這種類型裡,「最後一票總會出錯」,故而比利不時感覺惴惴不安,任何跡象都能觸動他的敏感神經,更數度產生抽身的念頭。不過,他還是上船了,並依照中間人尼克的安排,偽裝成一位名為大衛.洛克維奇的新手作家。

對比利而言,偽裝不是一件困難的事。身為一位職業殺手,必然要為自己準備幾個不同的身分,才能確保在每次的任務中都能全身而退。你可以說這是「演戲」,但比利不這麼認為,它更「類似安全帶,你不是因為期待會遇到車禍才繫安全帶,但你永遠料不到在山邊這一側的馬路上你會遇到怎樣的貨色」,他的「愚蠢自我」就是安全帶。比利在人前,是個喜歡運動、喜歡美女,也喜歡看搞笑漫畫的人,也會刻意顯現出愚笨遲鈍的一面,尼克甚至以為他患有自閉症之類的疾病。顯而易見,比利的偽裝非常成功,成功到「他一直都是陌生人」。

殺手比利就像工具一般,偽裝成各種身分完成委託人的任務。而這次,偽裝成作家大衛的比利,用「愚蠢自我」的筆觸寫著班吉.康普森的故事,那麼真實的比利在哪裡?比利的故事又由誰來訴說?「寫作本身也像一場戰爭,你與自己對抗的戰爭。你背負著你的故事,每增加一點內容,故事就變得更沉重一點,」比利如是以為。寫作,可視為是作者內在世界的投射,因此班吉的故事正是比利的故事。

比利更動人名,一方面是為了保護登場人物,另一方面也是唯有如此,才有辦法回顧那些他刻意逃避的痛苦回憶。誠如馬欣所言:「他的小說始終在寫有多少乾淨的靈魂根本挨不過童年,提早就被成人汙染,扼殺在少年期。」比利的童年也許早已結束在目睹妹妹遭家暴身亡、自己舉槍殺死母親男友的那一刻,隨後在「油漆永遠塗不完之家」的相遇與分離,到從軍後在伊拉克戰場煉獄失去同袍的創傷,為比利的內心留下大片面積的陰影。隨著時間過去,比利成了職業殺手不斷扮演他人,這段回憶即使逐漸蒙塵卻不曾真正消失,如同時隱時現的全景飯店(Overlook Hotel)始終矗立在那。「或許你能將來自全景飯店的東西放進鎖盒,可是你沒辦法鎖上記憶。這些永遠沒辦法上鎖。它們是真正陰魂不散的幽靈,」史蒂芬.金在《安眠醫生》(Doctor Sleep,2013)中寫道。

「小說不是事實,而是通往事實的途徑」。比利動筆寫作猶如「解了一扇門,開了一扇窗」,讓名為記憶的幽靈獲得釋放,同時也讓沒有機會開口的聲音有了出口,「讓這個聲音開口訴說自己的故事真是一種解脫」。故事內容一點一滴增加,比利的真實樣貌跟著清晰起來,他背負的重擔也隨之轉移;或許正因為如此,他才有力量去承接另一個同樣遭扼殺在少年期的乾淨靈魂。

比利和愛麗絲的相遇幾乎是《終極追殺令》(Léon,1994)的翻版。家庭功能失調的愛麗絲,被3名男子強暴並遺棄於街頭,幸而獲比利出手相救。一個是遭黑白兩道追緝的殺手,一個是無處可去的悲慘少女,同為天涯淪落人的他們,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之間產生了微妙的情感。比利和愛麗絲的關係也像是《安眠醫生》的丹和艾柏拉,在復仇的公路之旅上相互輔助、相互保護。不可否認,愛麗絲是比利修補童年缺憾的一塊重要拼圖,但同樣地,他也給予愛麗絲時間和空間,讓他得以修復創傷,然後長成更好的女孩,「以獨立善良女性的身分展開全新的人生」。

《絕筆》固然是關於殺手的故事,但也可看作是一部獻給寫作者的情書。史蒂芬.金告訴我們,寫作的重點不在於是否能成書,也不在於有誰會閱讀這些內容;寫作的重點就在於寫作。「你知道你可以坐在螢幕或一疊紙張前面,改變世界嗎?效果不持久,真實世界永遠會回來,但在它出現之前,一切都很美好。這就是一切,」愛麗絲說道。這就是寫作的魔力,從虛構的故事中開啟一扇門,迎來真實的力量和無限的可能。
展開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那些隱藏在生活小事背後的深層情緒【台灣版特別附贈7款「內在大象療癒藏書卡」組】
讀者評分
4.0
|
2023/04/09

在許多傳統小吃店哩,常常可以看見牆上貼著勸世詩文〈莫生氣〉,提醒人們相遇即是有緣,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然而,這般道理誰都懂,要真正做到身體力行卻十分困難。樓上鄰居發出的噪音、老公亂丟的襪子、小孩沒有把玩具收拾好、開車遇到三寶駕駛……,日常生活中實在有太多太多的情況足以點燃我們的怒火。甚至,有時候心中就是有一把無名火,卻說不出甚麼具體原因造成,只能獨自一人生著悶氣。

在哲學著作《尼各馬科倫理學》裡,亞里斯多德曾說:「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甚麼大不了。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既然難以避免發脾氣,不如好好釐清自己為何而氣。就像身體有病痛即表示哪裡有所不對勁,負面情緒的產生也是同樣道理。只是相較於生理疾病,心理的不快往往隱而不顯,更遑論是要梳理清楚隱藏在背後的脈絡了。事實上,那些你以為不過是「蚊子」般大小的事情,卻很有可能牽扯出猶如「大象」般巨大的遠因。

執業超過45年的德國心理學家恩斯特弗利德.哈尼許和艾娃.溫德爾,從心理治療工作的經驗,以及日常的觀察中,統整出7種典型的「大象」:我擔心失去庇護、我不受尊重、我無法劃定自己的界線、我不受重視和尊重、我不是其中一分子、我總是要讓步、沒人幫我,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也可能會有例外。不過沒關係,這些大象皆是源自於根本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故而造成影響深遠的匱乏。「即使沒有受到極端忽略及虐待,人的需求未被滿足也會使心靈平衡失去穩定性,」書中寫道。換言之,負面情緒的出現其來有自,我們需要做的是回溯過往的生命歷程,找出哪些根本需求沒被滿足。

哈尼許和溫德爾藉由實際案例的故事,對照心理分析知識和行為治療理論,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逐步解析,找出自己生命中的「大象」,認清真正需要的是甚麼,同時也提供一些建議,讓讀者在未來能更為從容地面對「蚊子」的叮咬。當然,處理隱微的情緒並不是一蹴可幾,幸而書中羅列出許多問卷與表格,當我們感到沮喪或憤怒的時候可以按照步驟填寫,在內心反覆進行自我詰問,相信能更為接近屬於你的「大象」。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並非一碗香醇可口的正向雞湯,或是能治百病的療癒萬靈丹,裡頭有的只是直接且實用的建議。就像作者在書中明白指出:「並非對您重要的一切能在您生命的每個時刻都得到滿足,也就是說,每多一次滿足需求就代表著相對放棄其他需求。」自己與他人的根本需求可能相互對立,甚或自己的各種需求之間都會產生衝突,這時候必然要進行調整,抑或是完全放手以換取平衡。於是,「需求沮喪在未來並不會消失」,我們只能一再地練習,反覆摸清「大象」的樣貌,並找出全新且適切的途徑去面對自己的情緒。就算一時間無法解決,至少可以瞭解當下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以及為何會感到憤怒。

不過,正如先前有網紅販售「諮商筆記」線上課程引起爭議,倘若長期受到情緒起伏的困擾,進而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與社交,請記得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