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思萍、張世杰 攝影/陳軍杉
不只「覺醒青年」,台灣也要迎來「覺醒老年」的新時代。
台灣迎來史上教育程度最好的長輩,他們能自己打理生活、維持社交活躍,不是呆坐家裡被動地等孩子回來問安。
另一方面,台灣也迎來對退休最不知所措的長輩,他們處於子女早出晚歸的「偽獨居」狀態,退休後的平日,少了子女接送,去哪兒都提不起勁,生活將就過就好。
爺奶也要「斷奶」,除了仰望後輩,更應將目光專注在自己身上;唯有長輩獨立,不再當等待的老人,他們才能發揮自我價值、貢獻社會。
本次專題集結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一粒麥子基金會、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看見他們從北到南的服務日常中,如何從生活面、心理面增加中高齡者的社會互動。
台灣社會將迎來史上最龐大的退休潮。
台灣滿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18年超過300萬人,宣告邁入高齡社會,而國發會調查,台灣總人口在今年轉成負成長,推估將於2025年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不久將來,有越多人步入退休階段。
但退休生活跟享清福,是否劃上等號?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傳統的社會氛圍,告訴你「太累就休息」,一般長者退休後,普遍會到處旅遊、放鬆,或找一塊地實現農村夢,但平均2至3年後,就會覺得無聊。
別因徬徨的退休生活,成為在家顧孫子、顧郵差、顧垃圾車的「三顧族」。
國人平均餘命,女性為83歲至85歲,若於65歲退休,退休生活可能長達20年,老盟指出,若選擇提早退休,沒及早規劃,會開始擔心經濟危機、政府年金政策等,徬徨無助比例很高。詳見「別讓退休人生變「三顧族」 創造你的快活樂齡趣」
當年紀大了、從職涯退休,最怕的就是切斷人際與社會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