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鹹水傳書機

「我把太空當作一種自然環境,這是一種自然寫作。」──2024布克獎得主《軌道》(Orbital)

  • 字級



薩曼莎.哈維以小說《軌道》(Orbital)獲得2024年布克獎。(圖片來源 / The Book Prize


今年布克獎(The Book Prize)由49歲的英國作家薩曼莎.哈維(Samantha Harvey)以小說《軌道》(Orbital,暫譯)拿下。上一次獲得布克獎殊榮的女性作家,是2019年並列得獎的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與柏娜汀・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

《軌道》描繪六位太空人在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簡稱ISS)的一日生活,他們在離地表400公里的太空軌道上,以28000公里的時速繞行地球,繞一圈僅需90分鐘。不同國別的他們,脫離地表充滿衝突的地緣政治現狀,進入無重力太空,一起合作觀測地球的動物大遷移與氣候變化,在24小時內目睹了16次日升日落,小說便以這16個繞行地球不同區域的軌道作為章節,全書僅136頁,是布克獎史上第二輕薄的得獎作(1979年得主《離岸》〔Offshore是132頁),亦是首次以太空為題的獲獎小說。

Orbital: ’Awe-Inspiring’ Max Porter

Orbital

評審團表示,「哈維透過這部精緻而廣闊的小說,邀請我們從國際太空站六位太空人的漂浮視角,欣賞地球的壯麗,並跟著他們一起面對失落、孤獨以及職業倦怠。從太空艙的幽閉感,到宇宙的無邊無際,從他們連綿的回憶,到執行任務的專注謹慎,或者是從深刻的形而上思考,到自然環境的壯觀景象,《軌道》是替我們寫給地球的一封情書,一份深刻的體悟,讚頌每個人類生命的個體價值與集體意義。」

故事中,日本太空人千繪(Chie)在執行任務時遭逢母親過世,無法奔喪讓她悲痛萬分,但也因為還沒返回地球、「尚未進入失去母親的真實世界」,讓她處在母親尚在人間的暫時狀態。千繪想起外祖父在二戰時任職於長崎兵工廠,當時年紀還小的母親如何從戰火中逃過一劫,而自己的存在,只是一連串命運巧合的結果,書中寫道:
她從一條細縫中誕生,歷史的裂痕⋯⋯她的外祖父在原子彈爆炸當天因身體不適,向工廠請病假,在家照顧小孩,而她的外祖母則去了市場⋯⋯倘若那個小孩,也就是千繪的母親,跟著祖母去了市場,那麼她短短的生命就會在那一天結束了,而千繪也不會存在於這個世界。他們這一家從歷史的罅隙中側身而過。
小組另一名女太空人是來自英國的尼爾(Nell),因為工作因素,她與定居愛爾蘭農場的先生聚少離多;指揮官羅曼(Roman)與安東(Anton)來自俄羅斯,羅曼已經在太空待了434天,能修理任何東西,安東則是安靜的冷面笑匠,還會因為電影情節或艙外美景在大家面前感動落淚,被認為是這艘太空船的「心臟」,不過他經常在反省自己走到盡頭的婚姻狀況;義大利籍的佩特羅(Pietro)被公認是「徹頭徹尾的太空人」,是團隊的理智大腦擔當;而美國人尚恩(Shaun)即便上了太空都堅持信仰,覺得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精巧的設計,被認為是團隊的靈魂(這裡沒有中國籍太空人,他們全都在中國太空站)。

《軌道》沒有戲劇化的情節,也沒有太空小說常見的外星人入侵、太空人愛恨情仇或內鬥的設定,它更像是引人冥想的田園抒情詩,以及太空生活的日常速寫。哈維表示,「過去科幻小說作者大多把人類的各種想像投射進未知的太空世界,而我想寫的,是把太空當作一種自然環境,描述其中的真實性,這是一種自然寫作,也是太空寫實主義。」其描寫之細緻,讓讀過《軌道》的英國太空人提姆・皮克(Tim Peake),在與哈維一起接受BBC專訪時讚嘆問她:「你是怎麼取得這些資訊的?!」

哈維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專訪表示,國際太空站將於2030年退役,自它建造以來,23年間不斷有太空人住在那裡,即便那只是一小群精挑細選的人,但他們在地球上方的生活仍值得被瞭解,對他們來說,在太空站的身體感受非常極端,有前所未有的時間感與空間感;太空艙外是無與倫比的體驗,同時在艙內得嚴格照表操課,舉凡準備脫水餐、修理馬桶、清潔工作、鍛鍊肌肉,都馬虎不得。而他們所掛念的一切,都在眼前那顆藍色星球。

哈維說她在網路發達之前就對太空人很感興趣,她會去圖書館收集太空人從太空觀察地球時,在意識上經歷深刻變化後的感言,那往往令她驚艷,例如某位俄羅斯太空人曾說:「從太空回望地球,我才真正理解『圓』的意義。」哈維解釋,「在太空中,人的感官和感知被重新定義。這不僅使事物變得更清晰,我們的參照標準也被重新界定。 」後來她發現 NASA 提供 ISS 繞行地球的直播,能看到太空人執行任務,她便想著,如何用故事來描述地球的美,以及對於「地球是如此孤獨、脆弱」所產生的不安感。

新冠疫情前,哈維已經寫了5000字,卻突然失去寫下去的勇氣。「並不是遇到寫作瓶頸,而是我不禁懷疑,誰會想看一個住在威爾特郡(Wiltshire)的女人寫她想像的太空生活?」封城期間,她再度打開這份文字檔,她想,身體抵達不了的地方,想像力可以,她有許多想法必須透過這個故事呈現。於是就在全球最封閉的那段時間,她完成這部從遼闊太空回望孤獨地球的小說。

凝視,是本書重點之一。哈維在書中穿插兩張著名的圖像文本,邀讀者思考主體/客體的關係。一張是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1656年的傑作《宮女》(Las Meninas),另一張是1969年太空人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從指揮艙拍攝阿姆斯壯與艾德林搭乘「鷹號」登陸小艇的照片,背景是月球和遠方的地球,而柯林斯是全世界唯一不在這張照片裡的人類。


左:維拉斯奎茲的《宮女》,有構圖和人物視線等視覺表現的精巧安排。(圖片來源/ wiki
右:柯林斯拍攝的這張照片,讓他成為全世界唯一不在照片裡的人類。(圖片來源/ NASA)


許多讀者提到《軌道》篇幅雖短,卻字字珠璣、優美細緻,不時讓人想停下來畫線。也有讀者認為這本小說讓他們聯想到吳爾芙的《海浪》,還有人說,作者生動捕捉了太空團隊的所見所聞,包括聲音、顏色、氣味,令人彷彿置身其中,自己就像第七個隊員,一起感受失重狀態,並以無比敬畏的心,全心愛著我們的家園——地球。

《軌道》是哈維的第5本小說,她上一本書是散文《我睡不著的那一年》,記錄自己突然成為失眠者,從焦慮恐懼到與之共處,並開始訴諸寫作的過程。哈維在《衛報》訪問提到,這段嚴重失眠的經歷加深她對時間感知變化的興趣,也影響了她的思維及工作方式。她利用小說的彈性,將這段經歷化為《軌道》的基調,讓故事更簡潔、更斷裂,並帶著一種不安躁動感。
我睡不著的那一年:獻給無眠者的自癒之書,與你一起擁抱那份無形的不安

我睡不著的那一年:獻給無眠者的自癒之書,與你一起擁抱那份無形的不安

哈維目前在巴斯泉大學教創意寫作,被問到想給學生什麼寫作建議?她說,「我常常強調,小說可以用來表達無法直接訴諸語言的內容。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在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上堪稱完美,瑪莉蓮.羅賓遜的「基列」系列《家園》也是一個很棒的例子。」

《軌道》被《倫敦書評》雜誌(London Review of Books)譽為「太空詠嘆調」,把對人性、自然的哲學省思,對地球的愛與悲傷,化為動力十足的燃料,將太空書寫帶往另一個令人驚奇的軌道。

 

Orbital

Orbital


薩曼莎.哈維發表得獎感言


〔資料來源〕
1. Samantha Harvey
2. The Booker Prize
3. The Guardian
4. NPR
5. The Bookseller


楊馥嘉
交通大學外文系畢,美國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碩士。曾任出版社版權、版權代理經紀人、專欄與文案撰稿人、翻譯等等,現為雜食性自由工作者。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精神疾病的樣貌是什麼?身邊的人好像「怪怪的」,我該怎麼辦?

精神疾病與腫瘤一樣,都是嚴重且可能致命的疾病,透過閱讀更加了解精神疾病的樣貌,撇除因不了解而產生的懼怕與偏見,並即時幫助自己或身邊的人。

459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