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一本書,你不孤單

2021年,《美國女孩》在台灣上映,彷彿讓孤獨多了一個具體的指涉。那陣子多少人心中都存放著一張倔強又孩子氣的女孩臉孔,無法安放的情緒,透過這部電影得到釋放。

2024年,導演阮鳳儀成為Openbook好書獎的閱讀大使,以一貫俐落的短髮造型現身,談書、聊電影,同時提及自己近年的沉澱與改變,從而回應今年度的主題——帶上一本書,你不孤單。

年度中文創作

得獎作品

假城鎮

假城鎮

假作真時真亦假

《假城鎮》的假,很像是《紅樓夢》式「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假。馬翊航帶領讀者穿梭在形色各異的台灣當代大觀園——從新竹到台北到台東,從兵營到大學到部落——見到的固然不是假山假水,但恰在真實存在與虛幻意義之間飄忽不定。


《假城鎮》還書寫了對生活中遭遇的各類影劇的微型觀賞史,以及對各類聲音的微型聆賞史,甚至各種新歌老歌、族語歌外語歌的演唱史——更增添了全書營建的「異托邦」的眾聲喧嘩。
—楊小濱(決選評審、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踏入古生物神祕世界

《好久・不見》不僅是科普書,更是蔡教授多年研究的心血結晶。他既是古生物學家,也是一位熱愛這片土地的說書人,透過風趣而有深度的文字,把古生物學的嚴謹知識轉化成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


這本書充滿知識性與人文關懷,讓我們在探索古生物世界的同時,也不禁感到敬畏與驚喜,是任何對科學、對台灣自然史和生物多樣性感興趣的人不容錯過的必讀之作。
–黃貞祥(決選評審、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深深的故事淺淺的講

《女族記事》這本書以淺顯、平實的語言來打動讀者,尤其當此風格承載的,是縱橫四代(甚至更多)原住民女性的經驗與故事。大敘事也是小敘事,從日治時代到當代法律、科技、城鄉體系行使的當下,小說中的每代女性都面臨各自困境,先來的外來者擄走、改造族人,後來的外來者以部落之外的父系社會現實來介入部落中的母系傳承。


面對如此種種,每代部落中女性,唯智慧、勇氣與祖靈的庇佑可為依賴,那來自她們個體,也來自個體體內古老的血、記憶與夢。

—林宗弘(決選評審、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某種「必然」可為存在作證

在愉悅至上的輕閱讀時代,這樣一個艱重的實驗文本注定不合時宜。《拉波德氏亂數》的形式猶如重重迷宮——或迷宮的廢墟。雕欄玉砌皆零落,通篇以斷續短語組成句子,一方面像策蘭(Paul Celan)的詩,結巴磕絆,欲說還休;一方面又似古典戲曲唱本或早期聖經譯文,初讀彆扭,再讀難忘。


都知這時代對困難文字集體性走避,甜膩與慰藉較易討喜,所以尚肯這樣經營文字風格的人並不多,作者以智、勇、衝在最前面。–曹疏影(決選評審、詩人)

傑出而深邃的非虛構寫作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是一本傑出而深邃的非虛構寫作。作者與尖銳敏感的主題正面對決,並以無比的探訪毅力及過人的書寫技巧,跨越新聞、司法、醫療、心理、社會的重重藩籬,為一段尚未進入歷史的事件,留下生動複雜而多聲交織的重要紀錄。

如此沉重壓迫的題材,在作者高度同理與反思的筆觸下,成功轉化為對於「聆聽」與「理解」的邀請。獲選為年度好書,當之無愧!—張隆志(決選評審、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救贖你走出迷宮

進烤箱的典故來自詩人普拉斯(Sylvia Plath)的自殺方式:將頭放進烤箱裡。想像起來也有點荒謬,不免擔心各種執行細節。於是這樣一本圍捕自身與他人記憶的下狠手之書,烘烤出的成品既苦又甜,竟然還能有滿溢的幽默感。文字能屈能伸,能創造能毀滅,能帶領你穿越霧中的童年,能救贖你走出迷宮。

《進烤箱的好日子》文字很美,敘事充滿魅力,故事還好聽得不得了,理想的小說當如是。—李屏瑤(決選評審、作家)

珍貴的女性勞動史

張曾桂女士在80年代末臺灣煤礦事故與礦坑關閉的風潮裡,離開了海山煤礦,成為台灣的末代女礦工之一。礦工的歷史紀錄與研究本來就不多,女礦工的生命經驗更是長期遭到忽視。台灣煤礦結束之後,這段女人與家族、產業與威權時代交織的堅韌生命史,很有可能隨著她的記憶消失而淹沒。

–林宗弘(決選評審、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臺北男神榜

臺北男神榜

人在做,神明在看

《臺北男神榜》有個人成長史、移居求學史,也有空拍機一般的神明視角,例如清水祖師、霞海城隍、呂洞賓、靈安尊王。人在做,神明在看,但神明是以什麼角度在看?神明也有其來歷與個性,有管轄範圍跟擅長業務,書中細數各守護神身世,原來神明也有自己的遷徙史,也需要眾籌資金建廟,臺北城裡的神與人,在此刻顯得無比親切。—李屏瑤(決選評審、作家)

是咖啡因在跳舞

《過動公寓》用強烈的語調表達生活經驗裡的驚異、慾求、困惑和不恭。整部詩集充滿了超出日常或常態的鮮活口語(甚至在漢語中混雜了粵語和外語),思緒不斷跳躍、衝撞,通過擾亂現實的邏輯,還原到潛意識裡最深的紊亂。

在表現力上,王和平翻轉了平和的美學法則,往往用一連串生猛的語句捶打讀者的靈魂,將內心的騷動推向不馴的極端風格。由此,王和平常常選用激烈、冷硬的動詞,以抽離情感的主體姿態面對一個蒼白詭異的客體世界。

–楊小濱(決選評審、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解嚴前夕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

書中俯拾皆是的映襯手法,各種處境不同的女性(舞台且延伸至雅加達,當然包括了她的母親、姊姊與自己),寫出各種階級的反思和權力無所不在的作用,以及,與整個國家威權相符應的父權宰控支配。

這樣時空下的「女性身體」,在失格的家庭教育中,光是閱讀羅曼史小說就要被斥罵「下賤」,還要被搧耳光,而彼時社會上則「狼蹤」處處。當母親成為「幫手」,意圖剪除女兒性的覺知,父母間頹敗粗糙的性,也成為女兒因性意識懵懂,不得不發生的劣質複製。—孫梓評(決選評審、作家)

年度中文創作決審

文學類】

李屏瑤(作家)

孫梓評(作家)

曹疏影(詩人)

梁一萍(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

楊小濱(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政大台文所教授)

 

【年度中文創作】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胡慕情著,鏡文學出版

《女族記事》,利格拉樂.阿𡠄(Liglav A-wu)著,晨星出版

《末代女礦工》,戴伯芬著,春山出版

《好久.不見》,蔡政修著,麥田出版

《夜遊》,房慧真著,春山出版

《拉波德氏亂數》,童偉格著,印刻文學

《假城鎮》,馬翊航著,九歌出版

《進烤箱的好日子》,李佳穎著,自轉星球文化

《過動公寓》,王和平著,時報出版

《臺北男神榜》,唐墨著,九歌出版

年度中文創作 入圍作品

年度翻譯書

得獎作品

一些物件,把故事留下來

《她物誌》是一本有趣、奇特而重要的女性史作品。全書共有三個主題:物件、性別與歷史,三者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作者從不同生活領域,挑選了100件日常物品,為讀者勾勒出西方女性日常生活的豐富面貌,以及性別文化的發展軌跡。張隆志(決選評審、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天堂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

柳原擅長跨越多元視角,人物刻劃綿密細膩,能夠駕馭歷史縱深和旁枝細節,本書是她以夏威夷亞裔女性身分對美國夢的深刻書寫。宏大的敘事架構具有極高的互文性,雖然卷帙厚重卻不冗贅,人物設定飽滿,讀來非常流暢愉快。梁一萍(決選評審、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

還歷史的漏隙以光亮

本書的重大意義在於還歷史的漏隙以光亮,納粹時期焦點不僅應該是猶太人的遭遇,還有這300萬東歐強迫勞工、兩大極權凌虐下的真實。但對筆者而言,更細緻的意義卻在於牽引出強大歷史作用力下,斷裂、破碎、幾無可循、無望可托的一種母女關係(亦即親族關係),飢餓、恐懼與隱瞞,都是這樣一種關係的線索。

今日台灣讀者來說,這未必存於日常經驗,但卻是這世界上很多人依然經受的現實。尤其當我們知曉近年世界硝煙無盡,每時刻都有個體離亂,也可以明白其實本書並非只是歷史補遺,或許過去也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於現實與未來。—曹疏影(決選評審、詩人)

父子兩代橫跨太平洋的回憶

這本書側寫了父子兩代橫跨太平洋的回憶,徐華的成長過程疊合了台灣的某些發展,形成閱讀的趣味。對台灣讀者而言,這段90年代往返台美的經驗,成為新興台美移民書寫的迴流,水波徐緩,流短情深,徐華藉此讓我們看到一個難得的台美回憶。

徐華的文字聰明且有魅力,展現了某種速度感,分明是寫90年代,卻能還原現場,把日常的無聊說得有趣。閱讀這部小說彷彿進入傳真機年代,青春的轉變雖然並不新奇,但作者的文字讓它有了新的風味。—梁一萍(決選評審、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優聘教授)

確立「香港人」形貌

林慕蓮以生動、有畫面的文字,藉著個人的生命經驗、扎實的歷史檔案研究,與長久累積的訪談紀錄,帶領讀者進出香港的各個時空,從而對香港人的想法處境更能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些問題上,也都能和台灣的歷史經驗與文化語言失落,產生進一步的思索與對話。—阿潑(決選評審、文字工作者)

衝擊世代與階級的界線

透過《子彈歌謠》的書寫,讀者明瞭了街頭的表與裡,也讀出了貧窮和危殆生活之間的循環。貧窮多半來自世襲,疏離的家庭關係、惡劣的社會網絡、趨近於零的法律知識,讓貧窮所造成的危殆成為無盡循環的深淵。社群網路演算法固然創造了向上爬的機會,卻也讓這些想「做自己」,又想擺脫貧窮危殆的街區少年成為雲端佃農,只能朝夕耕耘一片惡土,總以為能挖出黃金,但其實只有垃圾。—李拓梓(決選評審、作家)

沈恩的心靈之家

沈恩的整個生涯,反映了當代的經濟議題,不過經濟反倒不是這本書的重點。這部回憶錄不僅可以看到大師的成長歷程,更可以看到整個南亞的變化。
他如何學習跟建立自己的學術觀點,對一般讀者而言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很具啟發性。即使對學院的研究者來說,也是非常好的參考。
—林宗弘(決選評審、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敬畏生命的神奇與奧妙

《細胞之歌》是一本充滿知識性和人文關懷的好書。普立茲獎得主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以深厚的學術功力與文字魅力,把科學的嚴謹與敘事的美妙巧妙結合,娓娓道來細胞的故事,帶領我們穿越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歷程。
—黃貞祥(決選評審、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失去警覺,就會面臨的未來

《監控國家》不僅爬梳中國監控技術的建立與發展、中共如何獲利並與他國結盟,更深入探索相關技術在美國社會應用後,實際發生的問題(如警察過度相信依賴,造成冤案),以及公民團體設法防止此類科技對人權造成侵害的種種行動,乃至於在這個監控科技發展的時代,應該有的法律與規範認知。

而過往提供中共相關技術的美國,也在這10年漸漸禁止相關交易,以免增加中共對人民的壓迫。

—阿潑(決選評審、文字工作者)

驚惶與渴望的經緯交錯處

時序是印度獨立第一年,座標是安達曼群島,一個研究樹的男人,一個能跟樹交談的女人,兩人的結合,開展了這本宇宙觀神妙的中篇連作。舒班吉.史瓦盧普(Shubhangi Swarup)以她飽含熱帶濕氣與氣味豐富的文字,幽默且詩意地構築出一段段「渴望的自由度」

作者心中的時間尺度並不拘限於當下,就算獨立成冊亦光采飽滿的首篇〈島嶼〉,說是魔幻寫實也好,說是寓言體也行,作者都以有效細節,建設出「在驚惶與渴望的經緯交錯之處」。—孫梓評(決選評審、作家)

年度翻譯書

【年度翻譯書】

《子彈歌謠》佛瑞斯特・史都華(Forrest Stuart)著,鄭明宜譯,島雨出版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著,宋淑明譯,菓子文化(特別收錄:作家得獎感言)

《她物誌》安納貝爾.赫希(Annabelle Hirsch)著,劉于怡譯,麥田出版(特別收錄:作家得獎感言)

《前往天堂樂園(上、下)》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著,尤傳莉譯,大塊文化

《香港不屈》林慕蓮(Louisa Lim)著,廖珮杏譯,八旗文化(特別收錄:作家得獎感言)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著,邱振訓譯,時報出版

《寂靜的緯線》,舒班吉・史瓦盧普(Shubhangi Swarup)著,葉佳怡譯,麥田出版

《細胞之歌》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著,莊安祺譯,時報出版

《監控國家》,李肇華(Josh Chin)、林和(Liza Lin)著,李易安譯,麥田出版(特別收錄:作家得獎感言)

《Stay True保持真誠》,徐華(Hua Hsu)著,王凌緯譯,二十張出版

年度翻譯書 入圍作品

年度生活書

得獎作品

一個眼睛看不到的人,要如何「看」美術作品?

本書探討藝術如何能瞬間揭示我們未能言喻的感受。作者憑藉豐富的跨文化經歷,引領讀者從新視角解讀現代藝術,重新思考「看見」的真正含義,也提供了一種新的藝術欣賞方法與靈感。

作者川內有緒偶然結識了自中學時期即全盲的白鳥先生,書中細膩描繪白鳥先生如何透過藝術鑑賞,擴展自己的活動範圍,獲得自由,並享受透過他人描述來欣賞作品的樂趣。隨著章節的推進,讀者將驚喜於非視覺的感知方式,以及我們常常忽略的感官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書封內頁的插圖來自日本版畫藝術家風間幸子。她擅長傳統木刻技術,這張將多個版本組合,創造出描繪反烏托邦城市景觀的宏大圖像,為本書增添了獨特的「彩蛋」。

透過磁磚了解庶民歷史

堀込憲二是長居台灣30餘年、精研磁磚的日本學者。他潛心投入調查台灣磁磚,不僅出於欣賞磁磚本體的美,更透過磁磚了解時代潮流及庶民生活歷史。

《台灣磁磚系譜學》雖然有扎實的田野資料和研究作基礎,但並沒有自溺的學究口氣。除了搭配大量全彩圖表讓讀者更易理解,也附上各種磁磚類型的案例,讓讀者可以按圖索驥、實地前往探訪。是一本既值得珍藏、也相當實用的工具書。—李易安(決選評審、文字工作者)

第一本台灣「中級山」專書

《島嶼裡的遠方》是第一本關於臺灣「中級山」的專書。相較於規劃完善的知名高山,和路線較明確的郊山,攀登中級山,需要高階路感和探勘、搭營技能,並非出於嗜好便可挑戰,有如山中「小眾」。

不過,中級山也被登山者稱為「最後的荒野」,以豐富的溫帶森林系統,險要壯麗的山勢,對愛山之人發出野性的呼喚。—李華(決選評審、資深生活書編輯)

我記得,我見證了一切

各種極限勞動環境到職災細節,
從性別、階級、族群的多重面向,
親證還原組織現場、勞動狀況與工傷後的修復之路。

對勞動者來說,汗水的意義在熟悉的工作環境造成各種損傷便已改寫。
營造工人在工地裡揮汗如雨,卻無法在施工現場如廁;
移工們擠在窄仄的水泥鐵皮屋宿舍,逃生門後是美輪美奐的高級會客室

勞動者往後走的每一步,牽一髮而動全身。

一邊遷移,一邊說故事

灌木被人從它的培養環境和土地上連根拔起……
當這些植物離開原生的家園,在其他地方扎根時,會發生什麼事?


本書熔回憶錄、歷史和自然科學於一爐,探索了植物和人類世界的羈絆,而作者也從植物和人類的遷徙中發現到可呼應、對比之處。

全書十四篇文章所查考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視為「不在其位」,透過它們,讀者能以新的角度思考何謂「家」、「歸屬」與「包容」的真諦。
 

用一本書彰顯「旅人之痴」

書中以「圖博」取代習見的「西藏」,是出於縝密細緻的斟酌,是對當地人民意志的尊重。

閱讀此書的讀者,無不感到每個印刷字中所蘊含的意義十足珍貴,小心捧讀。遙想作者如何攜帶寫滿口述歷史與自焚名單的筆記,與公安一次次擦身而過,穿過檢查哨,最後回到我們的手中,不禁一把冷汗。一本書所能夠承載的,不過如此。—李華(決選評審、資深生活書編輯)

揭示流浪動物現況

本書並非一般的採訪報導,而是作者以志工身分,深入臺北一家流浪動物收容所的真實紀錄。馬尼尼為訪談了8位志工,進行了數十次田野訪談,詳細介紹動管員、獸醫師、醫助、訓練師及清潔員等職位的工作內容。書中大幅圖片與文字交織,彷彿作者在用畫筆熨燙內心的情緒。—林鈺雯(決選評審、經典雜誌編撰)

無法迴避的重要議題

《熱浪會先殺死你》是一本介紹高熱對地球影響的科普書,除了對人類的影響,也提到許多對生物、環境的影響,內容廣博而且深入。作者以報導手法提供了許多具有參考價值的資訊和案例,加上最新的科學見解,從糧食供應到疾病爆發,解釋極端高溫如何徹底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們面臨了哪些氣候危機,以及我們可以採取的措施。—李怡志(決選評審、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

看似輕鬆實則耐人尋味

千葉徹彌藉著繪製《悠哉日記》的機會,也大量感謝生命中的貴人們,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貴人是他父親在瀋陽工作時的中國同事徐先生。徐先生在日本戰敗後,冒著極大的風險,偷偷收容了千葉老師一家人,才能讓其一家六口完整回到日本。也因此,千葉的其他作品中,主角名稱如《明日之丈》(小拳王)的丈、《紫電改のタカ》城太郎的城,與日文「徐」的發音一樣。本作不斷浮現人性光輝,也是值得推薦給台灣讀者的原因。—李怡志(決選評審、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

年度生活書 決選

【年度生活書決選評審】

李怡志(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

李易安(文字工作者)

李華(資深生活書編輯)

林鈺雯(《經典》雜誌編撰)

邱顯忠(紀錄片編導)


【年度生活書】

《一切都在此時此刻》,顧玉玲著,印刻文學

《今生好好愛動物》馬尼尼為著,新經典文化

《台灣磁磚系譜學》堀込憲二(Horigome Kenji)著,遠流出版

《在夾縫中抵抗》唐佐欣著,個人出版

《島嶼裡的遠方》崔祖錫著,行路出版

《悠哉日記》千葉徹彌(ちばてつや)著,錢亞東譯,大辣文化

《圖博千年》陳斐翡著,心靈工坊出版

《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川内有緒著,莊雅琇譯,臉譜出版(特別收錄:作家得獎感言)

《熱浪會先殺死你》傑夫.古戴爾(Jeff Goodell)著,徐仕美、畢馨云譯,麥田出版

《離散的植物》李潔珂(Jessica J. Lee)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特別收錄:作家得獎感言)

年度生活書 入圍作品

年度童書

得獎作品

當下,有一天也會成為回憶

畫面中多次出現的身體部位特寫,讓讀者感受到角色之間的親密聯繫,這對於講述分離與變化的故事尤為重要。如外公的老油燈與停電時的黑暗形成鮮明對比,書中場景也在黑暗房間與回憶間交替切換。史密斯擅長利用光影營造氛圍,這點在本書中再次展現無遺,感官的細節增添了畫面的情感張力。—蘇懿禎(決選評審,兒童文學工作者)

透過教育,讓美善存於世界

為孩子選書時,常有成人擔心「戰爭」、「死亡」、「難民」等議題,對孩子而言會不會太沉重或者太遙遠?然而,我們所在的2024年,各種國際戰事與衝突仍舊存在;臺灣更因歷史與地緣位置的原因,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不必刻意讓孩子迴避這個話題,反而可以藉此引導、認識這個人類從古至今,不斷發生的戰爭問題。—鍾欣穎(決選評審、清大師資培育中心幼兒園教師學士後教育學分班計畫共同主持人)

路途上總有特別驚喜

這本書的創作動機很感人:因為作者觀察的一隻五色鳥雛鳥被車子撞死,所以興起了想要將牠畫下來的念頭。

故事主要描寫一對兄弟的對話,他們在野外漫步,看到了螳螂,原本想要抓下來,不過卻被五色鳥抓走了,於是他們轉而觀察五色鳥。這很像我們去散步,無意間被某個景物給吸引,路途上總有特別的驚喜。

—劉旭恭(決選評審,繪本作家)

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我是一隻蝴蝶!」故事始於主角一句簡單的自我介紹,像登台亮相的第一句宣言。這座舞台是主角凌亂的房間,一張張蝴蝶塗鴉與畫具、翅膀勞作的零碎材料、散落四處的衣褲鞋襪、趴臥的貓狗,特別是恣意蔓生的盆栽,洋溢著自由生長本然的樣貌和生命力。—許亞歷(決選評審、兒童文學藝術教育工作者、創作者)

巨人的眼淚

巨人的眼淚

溫暖展現一名「邊緣者」內心世界

本書文字引導讀者親近主角感受,溫暖展現一名「邊緣者」的內心世界,隨情節鋪陳勾動情感共鳴。透過強烈的色塊,綠、黃、藍、棕色反覆出現,圖像充滿活潑的節奏感,對比中又和諧相襯,建構出一個等待相容的世界。

直到故事結束,我們依然沒能看見巨人的全貌。巨人真的好大呀!大到這本書不足以容納他的身體。我想他的心也是這樣大的。後蝴蝶頁畫著圓圓壯壯的腳趾,我們可以想像巨人仰躺下來,鳥兒便自在停歇,一點也不為他的巨大感到懼怕。

那是溫柔得自自然然,彷如大地的巨人。也許他是寫下這故事的黃春明老師,是把巨人畫得拙樸迷人的薛慧瑩。

又或者,巨人是每一個因為過度體貼,努力把自我縮小的人。—許亞歷(決選評審、兒童文學藝術教育工作者、創作者)

誰是魔法王

誰是魔法王

質樸動人的祖孫經歷

全書透過小女孩珊珊的視角,講述外婆因腰疾而學泳的歷程──


外婆55歲時,外公因外婆苦於腰痛,決定結束經營了二十年的雞肉攤,也就在這一年的夏天,珊珊第一次在外婆家過暑假。每天早上,外婆都給珊珊做水煮蛋,而外公會對著放在水杯裡的水煮蛋唸「啵啵啵啵──我是魔法王!」然後說也神奇的,雞蛋就浮起來了……

超乎想像的上學之路

快點、快點!今天8點以前一定要到學校,絕對不能遲到!

小男孩急急忙忙的衝出家門,可是今天的上學路途怎麼變得那麼奇怪——路上的水窪竟然出現了大鱷魚、天橋變得歪歪扭扭像迷宮一樣、比人還大的狗擋住了巷口,還有超長火車、讓人等超久的平交道!為什麼上學之路阻礙重重?!小男孩一路往前狂奔,他能及時趕到學校嗎?而最後,等待他的又會是什麼?

年度童書入圍作品

年度青少年圖書

得獎作品

眼前發生的一切,就像看電視劇一樣變得很遙遠

本書的日文原書名為《似乎只有我一個人變老了》(私だけ年を取っているみたいだ),源自於主角小唯感受到自己與同齡人的格格不入——生理年齡才18歲的她,卻因為從小要照顧身心失能的家人、壓抑自我需求,而有顆垂垂老矣的心。相較於中文書名的單刀直入,日文書名更細膩體現出創作者在圖文甚至書本設計(如褪去書衣後的封面封底)的巧思。

本書探討的議題並非僅存在於日本,隨著邁進高齡化社會,從學校、社福單位通報案件中可發現,臺灣兒少照顧者的故事逐步浮現。但是他們在哪裡?數量有多少?直至2023年在非營利組織的倡議下,政府才開始著手推動盤點調查,2024年進行相關法制研析。

即便距離立法完成保障兒少照顧者權益的那天尚需一段時日,但是現在仍有許多事情可以做,包含:透過諸如本書的案例,社會大眾能同理兒少照顧者的身心需求,並打造友善接納的環境;協助兒少服務的一線工作者,正確認知兒少照顧者問題與清楚的轉介管道;協助兒少照顧者家庭和照顧者理解自己現在的處境,並鼓勵他們對外求助。

時間有它的心理學

《未曾上映的電影》卻是穿越時間的小說,在一處荒涼破敗的電影院中,許多傷心憤怒的人,一一穿越銀幕,於曾經存在卻又陌生的時光中,漸漸修復荒涼破敗的生命情感。他們走入的,不是聞所未聞的異界,而是自家的歷史時空。如同小說中,12歲小女孩凱特「側看」的眼界——鎮上「不存在的草坪」,如果眼光只是從草坪上空溜過去,這草坪似乎從來不存在。—羅位育(決選評審、自由寫作者)

大象漫長的復健之路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忍不住落淚。為什麼對大象而言,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遊戲和交朋友,竟然會如此的困難呢?

作者阮莊是動物保育員,繼前一部作品《守護馬來熊的女孩》之後,本書同樣改編自真實故事,將虛構和非虛構融為一體。相關知識豐富,保育員、象夫和大象之間的互動描寫自然真誠。繪者吉特・茲東和藝術家及設計師一起工作,他們花費許多時間蒐集資料、田野調查和分工繪製,圖像語言十分驚人,寫實的畫技也有童趣的部分,角色的刻畫非常生動。-劉旭恭(決選評審,繪本作家)

年度青少年圖書入圍作品

【年度童書/年度青少年圖書決選評審】

 

許亞歷(兒童文學藝術教育工作者、創作者)

劉旭恭(繪本作家)

鍾欣穎(清大師資培育中心幼兒園教師學士後教育學分班計畫共同主持人)

羅位育(自由寫作者)

蘇懿禎(兒童文學工作者)


【年度青少年圖書】

《大象哈努》文:阮莊(Trang Nguyen)、圖:吉特.茲東(Jeet Zdung),盧相如譯,菓子文化

《未曾上映的電影》文:尤里克.戈爾德維克(Yorick Goldewijk),林敏雅譯,未來出版(特別收錄:作家得獎感言)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水谷綠(Midori Mizutani)著,陳令嫻譯,遠流出版(特別收錄:作家得獎感言)

【年度童書】

《上學快來不及了!》小木屋工坊(The Cabin Company)著,米雅譯,小天下出版(特別收錄:作家得獎感言)

《巨人的眼淚》文:黃春明、圖:薛慧瑩,聯合文學出版

《你記不記得......》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著,宋珮譯,拾光工作室

《遇見五色鳥》邱承宗著,親子天下出版

《蝴蝶小孩》馬克.麥耶斯基(Marc Majewski)著,許珈瑜譯,小漫遊文化

《誰是魔法王》張韻珊著,遠流出版(特別收錄:作家得獎感言)

《戰爭,不是我的遊戲》艾立克.巴圖(Éric Battut)著,李毓真譯,米奇巴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