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FinTech)百花齊放,《遠見》創台灣媒體首例,調查金融業者對FinTech的自我評價,以及未來金融科技的挑戰與期許。
根據《遠見雜誌》最新「金融業者金融科技大調查」發現,包含銀行、財富管理、保險、投信投顧及金融科技相關新創業者在內,共有88.2%回答已導入金融科技,投入金額甚至已占總預算13%(表1),十分高。
《遠見》調查顯示,業者把最多資源放在「智能理財」,其次為「監理科技」、包含信用卡、車貸、房貸等地「消費金融」(表2)。
不過,僅有8.4%資源投入「大數據分析」,有37%回答最高預算放在「軟硬體購置」,技術與應用開發占第二高,第三高則在人才培育(表3)。其中銀行業有66.7%回答,最多預算投入軟硬體開發,顯示國內業者仍處於基礎建設期。
業者投資金融科技的預算愈來愈高,有40.3%回答收支持平,38.7%虧損,只有21.0%有盈餘,顯示對絕大多數業者而言,金融科技尚屬投資階段,目前談盈餘還太早(表4)。
不論是否已有利潤,當問及已開發上線的數位金融服務,近五成表示最大效益是「節省人力、分行等成本」、再來是「節省服務時間」,第三名才是「增加營運利潤」。換言之,現在金融業發展FinTech較多達到「成本綜效」,而非「收益綜效」(表5)。
本次調查也發現,國內金融業者開發金融科技仍以「內部自行開發」為主,高達77.3%,「與新創團隊合作研發」僅39.5%,「透過產學合作,研發金融科技方案」僅1.7%(表6)。
當詢問最大挑戰時,金融科技人才明顯供不應求,占61.3%,其次為「相關法規限制」(表7)。
2017年12月2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俗稱監理沙盒法案),本次調查的業者已有6.7%提出申請實驗,考慮參加的也有58%(表8),大部分業者對推動金融科技創新躍躍欲試。
最後,為自家公司在金融科技發展上的「成熟度」評分,總體達67分,銀行業者69分,財富管理業者61.7分,皆自認及格。台灣日益跟上國際FinTech腳步,快速進步中(表9)!
調查說明:
執行單位:遠見研究調查
調查對象:國內金融機構及金融新創產業之金融科技相關業務之主管或負責人共296家。
調查方式:網路自填問卷
樣本規模:完訪119份
調查期間::2018年8月13日至8月31日
回收率:名單共計296份,回收119份,回收率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