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中國的皇帝制度大概是世界上,除了古埃及的法老之外,延續最久的一種君王制度。從秦朝到清朝,中國有整整兩千一百三十二年(西元前 221-西元 1911 年)的時間是在皇帝的統治之下。此期間,除了竊號自娛的,列名正史的皇帝就有三百五十位以上。這些「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高居中國政治社會的頂端,以「天賦」的威權,君臨天下。所謂「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他們不但是政治上治之理之的帝王,更是道德上教之化之的表率。三代以降,國化為家,皇帝又儼然是天下的家長,養育萬民的父母。儘管歷史上真正道德足式、愛民如子的皇帝寥寥可數,可是環繞皇帝而發展出來的制度和理念,長久以來已經成為傳統政治、社會和道德文化各方面統合的焦點。民初革命,取銷帝制,不僅導致政治體制的改變,也促使傳統社會失去重心,趨於崩解。帝制可於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兩千年來深入人心的帝王思想,卻是餘波盪漾,至今不息。要了解傳統的中國,就不能不一探傳統社會紐帶所繫的皇帝制度。
一、皇帝制度的出現
皇帝制度像歷史上許多其他的制度一樣,既非突然出現,也非一人所能獨創。司馬遷曾以十分戲劇化的手法記述皇帝制度的建立。以下就從這戲劇性的一幕說起,再追尋它的來龍去脈。
這一幕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是從秦王政詔令群臣議尊號開始。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 221 年),一位不到四十歲的少壯國君在完成統一天下,「自上古以來未嘗有」的大功業以後,下令群臣商議一個和其功業相稱的尊號。於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這一班重臣找來通曉古今的博士一起商量,決定建議秦王稱「泰皇」。因為泰皇是古代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中最尊貴的一個。可是這位天下的新主人不願襲用舊號,於是自出心裁,刪去「泰」字,在「皇」下加一帝字,合而為「皇帝」。為求不同於過去,也為示新王朝的永遠長存,他廢除傳統的諡法,以世代稱呼代代相承的皇帝。由於他是第一位皇帝,稱為始皇帝;他的子子孫孫則稱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