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前言
在新冠疫情時期,出國旅行並不像凱因斯在一九一四年描述的那樣容易。一直到一九九○年代後期亞馬遜崛起前,全球購物並不怎麼方便。不管如何,凱因斯描述的全球體系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崩潰。
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二年間,俄羅斯、德國、奧匈帝國和奧圖曼帝國相繼崩潰。中國的清朝在一九一一年瓦解,儘管它從幾十年前在帝國主義的影響下就已逐漸衰落。接著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九一九年)到柏林圍牆倒塌(一九八九年)的七十年期間,世界貿易和全球供應鏈並不像一九一四年那樣無遠弗屆。
國際貿易在一九二○年代開始復甦,但德國、奧地利和後來法國發生的惡性通貨膨脹,加上戰後曠日持久的賠款困難阻礙了進步。貿易在 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中崩潰,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九三九年—一九四五年)因戰爭物資需求而再次中斷。布列敦森林機制(一九四四年)的目的是緩解一九二○年代匯率和準備貨幣的挑戰,但外匯管制以及德國和日本重建工業的成本,導致一九五○年代的進展緩慢。直到一九六二年的《美國貿易擴張法》和《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七年)的甘迺迪回合,把大部分非農產品關稅削減了三五%,使國際貿易擴張的新時代得以展開。儘管如此,共產黨中國、蘇聯及其鐵幕後的衛星國並未參與,所以由此產生的貿易體系並不是真正全球性的。
第二次全球化時代始於一九八九年的柏林圍牆倒塌。緊接著發生的是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和中國在鄧小平領導下崛起為全球貿易大國。鄧小平的改革始於一九七九年,但在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事件後遭到嚴重挫折。鄧小平藉由他的南巡(一九九二年)、人民幣大幅貶值(一九九四年)和香港回歸中國(一九九七年),使中國的現代化努力重回正軌。鄧小平在一九九七年去世,但他後期的努力在二○○一年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而達到高峰。世貿組織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的繼承機構;俄羅斯遲至二○一二年才加入世貿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