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古代漢語常識

古代漢語常識

  • 作者:王力
  • 出版日期:2022/12/13
內容連載 頁數 1/4
一、漢語發展史鳥瞰
 
事物總是發展的,語言不能是例外。隨着歷史的發展,漢語從上古、中古、近代以至現代,經歷不少的變化,才成為現在的樣子。研究這些變化,成為一門科學,叫做漢語史,也叫做漢語發展史。
 
語言是發展的,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這是不容懷疑的真理。但是古人並不懂得這個真理,他們以為語言是永久不變的。兒女跟父母學話,世代相傳,怎麼會有變化呢?他們不知道,兒女跟父母學話也不能百分之百相像,一代傳一代,積少成多,距離拉大了,就有明顯的變化。其次,由於社會的發展,新事物的產生需要新的詞語來表示,舊事物的廢棄也引起舊詞語的淘汰,語言的變化就更大了。
 
現在我分為語音、語法、詞彙三方面和大家談談漢語發展史。由於篇幅的限制,我只能粗綫條地勾畫出一個輪廓。
 
(一)語音的發展
 
從前人們不知道語音是發展的,不知道古音不同於今音。他們唸《詩經》的時候,覺得許多地方不押韻。例如《關雎》二章:「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友」字怎能和「采」字押韻呢?於是有人猜想,詩人為了押韻,把「采」字臨時改讀為「此」,「友」字臨時改讀為「以」。這種辦法叫做葉音。但是,為甚麼《詩經》裡所有的「友」字都唸「以」,沒有一處讀成「酉」音呢?人們沒法子回答這個問題。直到明末的陳第,才提出了一個歷史主義的原理。他說:「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他從此引出結論說,《詩經》時代,「友」字本來就唸「以」,並非臨時改讀。他的理論是正確的,但是他的擬音還不十分正確。直到最近數十年,我們學習了歷史比較法,進行了古音擬測,才知道先秦時代,「采」字的讀音是[ts ̒ə],「友」字的讀音是[Viuə],這樣問題才解決了。這就是說語音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着。但是語音的發展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很有系統、很有規律地發展變化着。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就要知道些古音知識。這樣,古代漢語中的有些問題才容易理解。我們不要求照古音來讀古書,那樣做,一是不容易,二是沒必要。我們只要求知道古代讀音與現代讀音不同,比如有些詩歌,現在唸起來很不順口,不押韻,但用古音來唸就押韻,就很順口。所以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要有一些古音的知識。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