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贊助的《儒家思想的21世紀新意義》研究計畫(2019.8.1-2022.7.31)第1年度之研究成果。本計畫共包括13項子計畫,主持人包括海峽兩岸與日本學者共14人。在21世紀人類的歧路與苦難之...more
本書考察了臺灣傳統書院,依照開墾南北順序分【臺南篇】、【高屏篇】、【嘉雲篇】、【彰投篇】、【臺中篇】、【新竹苗栗宜蘭篇】、【臺北基隆篇】到【離島篇】等50所,外加【當代書院篇】5所。本書發現傳...more
從嘉靖後期至明清易代百年間,正是明代政治日漸頹唐而社會文化仍蓬勃發展的時期,園林作為綜合性藝術文化的載體,在這段時期有著十分精緻成熟的發展,也因時代變局,更鮮明呈現繁華鼎盛與轉瞬丘墟的雙面性...more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於2009及2013年分別舉辦「徐復觀學術思想中的傳統與當代」及「徐復觀的政治思想」兩場學術研討會,就徐復觀先生的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政治思想等各方面進行研究與討論...more
本書為了表彰徐復觀在二十世紀儒學史上的代表性與特殊性,將徐復觀和他的思想,放在二十世紀中國儒學史以及東亞思想史的廣袤視野中加以分析,並與他的思想論敵胡適、傅斯年互作比較,也與他的儒學同志唐君...more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於2009及2013年分別舉辦「徐復觀學術思想的傳統與當代」及「徐復觀先生的政治思想」兩場學術研討會,就徐復觀先生的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政治思想與經學思想等各方面進...more
孔子形象的建構與變遷,是東亞各國思想與文化的溫度計, 充分體現中國、日本、朝鮮與越南歷史上「道統」與「政統」兩者之間 不可分割、相互緊張以及不穩定的平衡關係。 孔子形象在東亞文化史中的變遷及...more
高橋亨,日本跨越戰前與戰後、活躍於朝鮮思想研究領域的第一人, 他以「主理派∕主氣派」之框架詮釋朝鮮儒學史,影響甚大。 本書即以高橋亨為焦點,對韓國儒學研究展開多元的對話與展望。 本書以「高橋亨...more
歷史事實的特殊性與儒家道德理念所訴求的普遍性, 此兩者間的複雜關係正是本書之論述核心。 儒家思想與傳統中國歷史思維之間,有其互相滲透性,歷史思維更是深刻地浸潤在儒家人文精神之中;但是兩者之間...more
儒家傳統是否「阻礙」或「促進」了科學發展? 本書拒絕片面、簡化的答案,而著重釐清 儒家思想、價值和制度在科學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過去數十年來,許多東亞國家取得傲人的經濟成就,同時也使得人們...more
本書所收十二篇論文,從禮之義與禮之制兩個面向,對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有精闢的論述。 中華法系(或曰東亞法文化圈)是七、八世紀以後到近代以前,在東亞地區以中國法律(尤其是律典)為主導而發展...more
2010年適逢朱熹誕辰880週年暨朱舜水誕生410週年紀念,世界朱氏聯合會於海內外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為促進對「舜水學」的認識,臺灣大學日文系暨研究所、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more
本書匯聚了各種「邊緣」與「非漢」儒學的面貌與課題,凸顯了從地域、族系或社會階層等不同「邊緣」與儒學關聯的多樣性。其探討主題,就地理意義的邊緣來說,包含日本、琉球、內蒙古、臺灣、東南亞等地的儒...more
十六世紀的朝鮮性理學是朱子學東傳的鼎盛時期,也是韓國儒學發展的高峰,最能呈現其理論特色。本書為凸顯明代朱子學者羅整菴理氣論與心性論對朝鮮性理學的影響,特別著重於「人心道心」論爭的考察與探究。...more
本書著眼於相對於儒學核心的不同「邊緣」,從多元視角掘發新的問題意識與詮釋空間;並以「邊緣與非漢」的脈絡,討論明清迄於當代儒學及其非主流傳播的不同面向。包含:一、儒家的「天下」觀念及所含「中國...more
本書以第一手的文本研究為主,深入進行丁若鏞(茶山,1762-1836)四書學的細部詮釋,及其整體理論架構的討論。為了使研究具有東亞的寬?視野,除了將丁若鏞的四書詮釋與中國學者作對比研究外,亦以日本古學派...more
本書收有八篇論文,除了論及朱子學的詮釋外,亦 關涉了東亞朱子學的區域特色與交流互動。由本書所收論文,可具體而微地看到東亞儒者對朱子學的討論,有基本架構上的同,也有不同契入角度之異,這種同異互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