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我們的目光瞥向世界一次;
剩下的只餘記憶。——葛綠珂
文學多半是對過往的憑弔,從敘事找到自我認同;眷村文學是緬懷在特殊區域、特殊時空的童少生活,尤其是對父親經常缺席的憾恨。眷村文學也已經有極豐富和極高的文學成就,不論是從竹籬笆內還是竹籬笆外;但《何處是兒時的家》從一個充滿禁忌和私密的個人生活經驗出發,連結友朋的諸多生命故事,創作一個具有當代意義,不僅僅是單純追憶的記憶書寫。
「父親在我國小三年級時就因遭到構陷入獄,在我成長的歲月裡,幾乎不曾和友朋提過家裡的事,當然也不曾求助過任何人,當時所有家裡原有的人脈關係,隨之中斷;母親曾想盡辦法找人幫忙營救,到最後不是無效,就是遭到詐騙,甚至連父親原本有的功勳獎章,都被人騙走,人情冷暖我很小就知道。
在父親漫長的獄中歲月裡,我們也開始探視的生活,那些點滴如今我已不太願意回想,但我很清楚地記得,要搭中興號到台北、再轉搭客運到那個位在城市邊緣近山的軍監,我們提著母親煮的吃食,每一次走在路上,都覺得這條路好遙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走得到,外界的事物完全無法吸引我,好像只是不停的走不停的走,只聽到鞋子踏在路上發出的聲響,如同一部只有旁白的紀錄片,在單調的拍著空鏡頭。」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地方創生之前,轉型正義之前,眷村文學之前,諸多的定義、指涉與論述之前,繁複疊加上去的修辭和故事之前,曾經的空間、聲響、氣味、形狀等百種神秘感覺,被一雙乾淨的眼瞳聚焦然後攝入,定格成不褪色的記憶織錦。即便這些那些如今已悉數消失,或者改造,或者更新,向鴻全以抒情和辯證混音,書寫轉瞬變易又恆久不變的桃園。──李欣倫/作家
認識鴻全是從一篇識字、惜字的散文開始,欣喜見他繼續練字,如同「永字八法」,每一處撇、捺,都與童年流連忘返,便能勾扯許多懸在歷史簷邊的故事。而今風吹,都陣陣給雲。──吳鈞堯/作家
向鴻全說故事的口氣,誠懇樸實又略帶害羞,彷彿一位耿直的少年,盯著你的眼睛,細密訴說那被時光掏洗過後仍留下的寶藏與哀愁。他回望家族記事,以溫柔筆觸拾取委屈與傷口,與之和解的同時,找到了邁步向前的新路徑。一段值得徜徉的青春追尋,一個必須被朗讀出聲的眷村記憶資料庫。──陳夏民/逗點文創總編輯
向鴻全從個人的成長經歷書寫眷村生活,揭示了白色恐怖年代下一個孩子的心靈創傷,並如何從陰影中破繭而出,細緻深刻而溫柔,是他迄今為止最動人的一部作品。──郝譽翔/作家
閱讀向鴻全老師的文章,總能被深深的觸動。他在《何處是兒時的家》書中以溫厚的態度,描摹他記憶中的時光、空間和人物,雖然那些人事物與情感不曾屬於我的,但是在閱讀後,最終都成為我生命中記憶與情感的一部分。──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
細膩的書寫,總是帶你進入記憶的最深處,鴻全的寫作值得品味再三。──曾陽晴/作家
愧疚要找一條回家的路,感情與記憶都不足以,因為清朗,所以無懼。──鄭順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