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9年6月9日,103萬名香港市民上街反對《逃犯條例》的修訂,遊行的人龍在蒸溽的夏日裡,歷經漫長的等待,由白晝行到黑夜,也正式揭開「反修例」運動的序幕。
轉眼間,距離2019年所爆發的運動已整整五年。過去幾年間,表面上香港逐漸「由亂到治,由治及興」,街頭也不再有硝煙。然而事實上,在《國安法》實施後,鎮壓變得常態化,大範圍的社會改造和控制悄悄展開,打壓和反抗的「前線」推移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當局高調搜捕獨立媒體和公民團體的成員,並壓制遊行集會和言論表達。在成書之際,大量被捕的「反修例」示威者仍在獄中,許多因《國安法》被拘捕的行動者仍在漫長的羈押中等待審判。
在2019年後,因媒體在白色恐怖下停運或被整頓,許多關於「反修例」運動的獨立紀錄隨之散佚。在政府對公共表態的嚴密監控和打壓,以及對藝文創作及出版的審查下,運動相關的題材成為禁忌,民間的多元表述和討論亦被扼殺。同時,當局積極宣傳對運動的官方定性,包括2019年所爆發的「黑暴」是由「境外勢力與境內反中亂港分子勾連」策動,並意圖發動「顏色革命」顛覆國家。這個對於運動的定性非常關鍵,亦直接影響中央和香港政府在當下和未來的治理邏輯。過去幾年,當局持續以「黑暴」和「堵塞國安漏洞」的需要為由,推行大量「維護國安」的立法及制度變革,以填補每個在2019年曾迸發反抗的狹縫。
當局對「反修例」運動歷史定論的改寫速度之快,是眾人始料未及的。本書初成於運動中,並小範圍流傳,而我們在當前政府壟斷運動論述的背景下,看見出版的需要。
在我們看來,「反修例」運動並不是一場由誰人策動的「黑暴」,而是香港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群眾運動。事實上,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這塊土地的人們皆未曾有過「命運自主」的時刻。2019年,香港社會面對的是中央政府長期醞釀、步步進逼的「全面管治」;只是這次,數以萬計的群眾不再沉默隱忍,而是選擇以反抗揭露「原來的正常就是問題」,讓2019年成為理解香港不可繞過的轉折點。
本書共分作七章:〈歷史脈絡與運動背景〉、〈「反修例」運動〉、〈「無大台」的群眾協作如何發生?〉、〈抗爭在街頭〉、〈街頭抗爭背後的後勤網絡〉、〈街頭之外的抗爭〉、〈後《國安法》時代〉。本書首先爬梳香港社會運動的歷史脈絡,並彙整新聞報導、民調、研究、抗爭現場的觀察及訪談,系統性梳理2019年春天至2020年年中的「反修例」運動發展軌跡,抗爭者提出的問題,開創的「戰線」及具體行動策略。最後一章則概述香港社會在《國安法》實施後至2023年年中的巨變。以下將逐章介紹要點。
第一章〈歷史脈絡與運動背景〉:2019年的運動和過去30年的香港民運歷史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卻也是對過往民運範式的否定。第一章以三部分的歷史概述,勾勒「反修例」前夕的香港政治環境,以及構成該環境的歷史因素。第一部分梳理英殖統治所遺留的治理框架,如何被港府沿襲成為今日社會矛盾的宏觀脈絡。第二部分回顧主權移交後,中央的對港治理思路、香港的政經制度、市民身份認同的變化。第三部分記述由1980年代至2019年前,香港社會曾出現的重要抗爭事件、政治思潮和抗爭路線的遞嬗,這些發展成為「反修例」運動爆發的背景。
第二章〈「反修例」運動〉:第二章梳理「反修例」運動的發展軌跡。雖然由2019年春天開始的運動是由港府提出的《逃犯條例》修訂所引爆,但運動的目標迅速超越修例爭議,演變為反抗政府和警隊、要求更全面社會改變的大規模群眾運動。該章節將運動的發展分作三個階段,羅列每個階段的關鍵事件,並整理抗爭者在各階段的運動目標和行動策略變遷。在最後附上問答集,結合民調統計及文本梳理,回應官方敘事中經常出現的指控,包括「反修例」是否有民意基礎、是否是「港獨」的運動、「攬炒」是什麼等問題。
第三章〈「無大台」的群眾協作如何發生?〉:雖然政府一直聲稱運動背後「有預謀、有組織」,但2019年的運動事實上是在既有政治力量分崩離析,各方面組織基礎薄弱的背景下,以「無大台」的方式爆發。第三章從示威者的行動共識切入,並介紹「新媒體平台」作為群眾溝通和協作的載體,在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面對的打壓及侷限,並嘗試回答:在運動中,當沒有「大台」,大規模且持久的連結、動員及參與如何發生?
第四章〈抗爭在街頭〉:街頭抗爭是「反修例」運動的第一條戰線。在2019年下半年,「街頭」是抗爭者試煉團結,累積共同反抗經驗的場域;大規模的示威使運動能量在公共空間持續可見,驅使更多市民投身運動。第四章的第一部分整理政權挾龐大的資源,對示威者的暴力鎮壓、酷刑和性暴力、大規模的濫捕及被縱容的法外暴力。第二部分則介紹示威者在鎮壓下所發展出的街頭抗爭策略和示威形態,包括大型和平示威、激進化的衝擊行動、阻礙城市運作的游擊堵路、「私了」、「裝修」、社區快閃表態行動等。
第五章〈街頭抗爭背後的後勤網絡〉:多樣的後勤網絡是街頭抗爭背後的重要支援,它們緊貼環境的變化和抗爭者的需求,在不同環節予以支援,也造就街頭行動面對政治打壓的韌性。第五章介紹「文宣隊」、「即時資訊台」、「後勤支援」、「醫療和情緒支援」、「被捕抗爭者支持」網絡的形成和運作。這些綿密的微型社會網絡成為連結抗爭者的重要節點,也是運動在日常生活和社區生根發展的基礎。
第六章〈街頭之外的抗爭〉:在2019年下半年的示威浪潮中,抗爭的種子發展成新的「戰線」:新工會浪潮、區議會以及「黃色經濟圈」。第六章整理這三個陣地在運動中的發展過程,總結抗爭者的實踐、意義和限制。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爆發,在急遽收窄的政治環境中,這三個「戰線」承載運動的能量,成為抗爭者延續運動的主要陣地,並產生更進一步的跨網絡連結。與此同時,它們也成為自救抗疫的主體,動員抗爭者在抗疫中抗爭。
第七章〈後《國安法》時代〉:2020年6月30日,全國人大通過《港區國安法》,香港政府即日公佈實施。短短數週內,中央政府架空本地的立法機關及民意制定法律,香港進入後《國安法》時代。第七章梳理《國安法》的政治意涵,以及回顧後《國安法》時代的大檢控,被系統性終結的議會戰線,受壓制的公共集會和遊行,以及在媒體、教育、藝文界、公民社會所進行的打壓和規管。當局在這些範疇的整頓和改造,不僅暴力中斷了許多抗爭者在2019年所開拓的嘗試,也重新形塑後《國安法》的香港社會。
對經歷過「反修例」運動的一代人而言,2019年所發生的事情是難以忘記的。然而,2019年後的打壓,不僅暴力中斷了抗爭者在2019年開拓的許多運動嘗試,也令相關討論戛然而止。我們希望透過準確且貼近抗爭者視角的紀錄,讓當年運動參與者曾經提出的問題,以及對各運動路線的創造和嘗試,不僅留存在親歷者的生命裡。
我們希望,那些面對漫長牢獄的人出來的時候,社會上有更多人能了解,他們當初是為了什麼挺身而出,因此被剝奪了自由;我們希望,成長於國安教育的世代,也能在這本書找到理解這塊土地的線索;最後,我們也希望不熟悉香港的華語世界朋友,能看見非官方版本的運動敘事,並將香港抗爭者的運動策略和反思,轉化為行動的養分。
最後,編者想強調,在2019年大規模且去「中心化」的運動中,數百萬名曾經湧現在街頭的抗爭者,可能都對當年「香港究竟發生了什麼?」有不同版本的答案。這場運動的複雜樣貌勢必難以被本書所囊括。我們衷心希望有一日,兩百萬人都能寫下自己的2019年故事―為了未來,也為了人潮再次在街頭湧動的時刻。
編者K同學 寫於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