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臺灣學界研究中國古典園林,起始於園藝界與建築界,主要聚焦於硬體建設,探討園林五大要素:山石、水、花木、建築與布局的設計布置、審美趣味與思想基源。直到民國七九年,筆者撰著了博士論文《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後由東大圖書公司出版,書名《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民國八○年初版,一一二年再版。)中文學界開始注意古典園林在文化、文學、社會等面向的豐富意蘊,多年來不斷有豐碩、開拓性的研究成果。然而這些探討大多投向私人園林,尤其是私家文人園林,往往解析文人深刻隱微的思想、價值與心理意緒,最能掘發動人的意義。至於公共園林的研究,則仍乏人問津。
公共園林之所以少人研究,除了因其不專屬一人,難以展現造設者的人生觀、人格、品味風範,也因大眾化的平易要求,少有幽深雋寂的造境,欠缺鑽研以掘發其深趣的空間。此外,對居住山林田野的廣大生民而言,公共園林的需求性極低,家門外遍是可賞可遊的山、水、花木,何須造設公共園林。因此,中國的公園主要從城市及其周邊發展起來。唐代長安城東南角的曲江樂遊原,宋代杭州城西側的西湖,都因繁華城市空間的擁擠特性而成為市民熱愛遊賞、接近山水的休閒勝地。因此,古代公園的興起,其實與城市民風、休閒文化、經濟繁榮及私家園林興盛等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公園文化被要求的功效多半只停留在休閒、娛樂、放鬆等層次,至於園林美學的藝術追求、深遠意境的造設、心領神會的哲趣靈思,乃至契入道境的隱喻引導等,於此並無用武之地。毋寧說,古代公園文化的研究更需要歷史學者、社會文化學者的投注心力。本書為此先做了文獻材料的初步梳理與現象的呈現,期盼能奠立前行研究的基礎。
本書以唐宋時期為斷代,正與古典私人園林的興盛同期。雖說中國的公園正式誕生於六朝的寺院園林,但因六朝的私家園林誠屬稀有,而佛教信仰與寺院參拜亦未普及,所以一直到唐宋時期,遊賞公園才成為廣大城市市民的風尚。對照起來,和私人園林的發展時程並未明顯遲緩;或者可以說,公園的發展幾乎與私家園林同步。由此可見在太平盛世與經濟殷富繁榮的世代,平民文化與文士官宦文化的快速流涉。尤其當帝王、公卿貴戚也好尚在曲江、西湖等著名公園遊宴時,平民百姓也會群起追摹,形成普及的風潮,從而縮小階層間的差距。上位者樂於藉此展示政績,以及與民同樂的德風;下位者則樂於風從,以高尚其生活情態及品味。公園建造的鼎盛,遊賞公園風氣的潮湧,正是一個時代太平、富庶與安樂的表徵。公園的視角,在文化史的研究中,開啓了豐富生動的篇章,也證明了古今相近的文化現象與文化心理,此或可為當今的施政者提供參考。
在網路閱讀興起的時代,實體書籍的出版大幅減縮,本書能再版,誠為不易。東大圖書公司為維繫文化出版事業而堅持不懈的精神,難能可貴。於此衷心致敬,至誠感謝。
侯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