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書是寫給對建築有興趣的人,當作接觸建築的第一本故事書。故事的主軸是從一位建築系學生的探險開始,她意外進入一個異空間之後,遇到一隻白色的貓,故事的內容透過少女與白貓的探險而展開來。
話說,人類走出非洲後,分散居住在地球各處,每個族群都必須適應各地不同的生存條件,面對新的環境和問題。為了在新環境中生存,人類必須發明和創造知識。這些知識通過貿易、戰爭和遷徙進行交流,再次得到創新的機會。建築也是如此,人類會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使用什麼材料蓋房子,展現出隨機發揮和創造的特性。
人類演化的過程是一條通向「普遍化」而非「特異化」的路徑。儘管人類身上沒有皮毛,卻能禦寒;沒有尾鰭,卻能游泳;沒有翅膀,卻能飛翔。在叢林法則的世界中,人類雖然沒有尖牙和利爪來對抗敵人,處於劣勢,但由於我們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成為地球上的強勢物種。
各地的建築技術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演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展現了後人如何運用前人的技術進行創新。忠實地記錄這一過程就是建築的歷史,但由於政治和社會的關係,人們常常重新詮釋自己的歷史。歷史是透過「某些人的視角所寫的故事」,講故事的人希望你以他們的觀點來理解這個世界,因為每一次選擇都涉及到觀點。
如果歷史可以不斷地被塗抹與重寫,我們無法知道什麼才是「真的」?柏拉圖(Plato)為了處理這個問題,在《理想國》一書中,主張應該禁止「詩人」將社會與政治議題任意編寫進故事到處吟唱,他認為人們不應該被詩人的故事所蒙蔽,放任詩人在城市中傳頌自己寫的故事是危險的。
柏拉圖發表他的主張至今兩千四百年以來,詩人並沒有離開城市,城市反而充滿更多的詩人。畢竟,人們需要故事;故事對於人類的大腦有神奇的控制力量,說故事可以讓兒童停止吵鬧、大人停止紛爭、情人甘心託付、老人安心離去。當今社會的教育、企業、宗教、政府都是使用故事當作媒介,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這本書從讀者熟悉的歷史或地理常識開始,先說一個好聽的故事,幫助讀者建立對於歷史背景與人文脈絡的認識,再以此為基礎理解介紹建築知識。若讀者有興趣想要了解更多,可再根據這些故事中的線索上圖書館或網路尋找更多資訊。
本書的架構是根據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以及段義孚「逃避主義」的觀點,整理出人類在地表建築居所面對的「八個建築文明課題」作為架構,並挑選具有「創造性思考」的案例編寫而成。這些課題從「維持生理需求」到「追求真正的美」,陳述人類建築思維如何從金字塔底層往上爬的歷程。
本書共36個故事,讀者可以從第一篇開始依序閱讀,也可以依自己興趣與當下心情,隨興地挑選感興趣的單元,享受看故事的樂趣。
少女進入異世界之後,有沒有離開?白貓後來到哪裡去了?請您繼續看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