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79年中國與美國建交雙邊恢復正常關係。對台灣而言,與美國的斷交顯示台灣反攻大陸的企圖已完全破滅。自2018年美國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以來,雙方已從貿易戰演變成科技戰。另俄烏戰爭期間,美國及西方強權發起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以及美國升息對世界金融的影響,引發發展中國家走向「去美元化」趨勢,使得在可見的未來,中美之間發生金融戰的機率將逐漸升高。換言之,在美國現實主義原則指導下的國家安全戰略,美國與中國之間「合作」的可能性已不存在,由「競爭」走向「對抗」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台海危機將是一個觸發點。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從美國的視角,自冷戰開始,台灣被視為是圍堵中國共產勢力擴張的戰略前沿。若從中國的視角,台灣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鎖鑰。而台灣依附美國的協助對抗中國,但又脫離不了在國際上「一個中國」的框架下,使得台灣對於國家安全、國防戰略及軍事戰略的構想上,「海洋」始終未納入軍事戰略思考的核心要素,更不用說台灣在「海權」與海洋安全戰略上的規劃與運用;而是僅將台灣海峽視為一個地理屏障,忽略海洋對台灣生存發展的重要性。
自2000年民進黨執政開始就積極推動所謂「海洋國家」的概念,並於2006年提出第一本《國家安全報告2006》,其中明確地將海洋發展與安全納入國家安全的思考要項中。而國民黨雖然於2008年重掌執政權,並提出「藍色革命、海洋興國」的口號;然兩黨對於推動海洋事務的差別,在於一個是建構在「統獨」的意識形態上,另一個則是淪為選舉的口號,缺乏以客觀的視角分析影響台灣國家安全的因素。雖然兩黨的施政理念不盡相同,但在國家安全上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所有的威脅都是建構在中國的威脅上;但卻忽略位於東海的釣魚台列嶼與南海11段線內的領土、領海主權的伸張,以及台灣周邊海域專屬經濟區海洋權益的維護。
台灣的軍事戰略發展從1949年至1969年的反攻大陸「攻勢作戰」、1969年至1979年的「攻守一體」、1979年至2002年的「守勢防衛」,到2002年至2006年的「積極防衛」。雖然2023年台灣的《國防報告書》中,指出軍事戰略指導是「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採取「整體防空、聯合截擊、聯合國土防衛」作戰行動,迫使中國犯台失敗。並增加「縱深防衛」構想,強調有效發揮海峽天塹優勢,發揮重層攻擊戰力,但仍脫離不了以地面防衛作戰為主體的「殲滅戰」軍事戰略思想。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所有的威脅都來自於海洋,即使是來自中國的威脅,也是來自於海洋。故本書即從海洋的視角,檢視台灣當前所面臨的安全困境,並運用整合國際關係與戰略理論研究途徑,從事實面、影響面、發展面、戰略面及執行面5個思考面向,解析海洋對台灣的影響、影響台灣海洋安全戰略的內外在環境因素,及台灣國家安全的選擇;從而提出台灣的內在身分屬性是海洋國家的身分,面對中國與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權力平衡對抗下,台灣的海洋安全戰略目標,應建構成為中美權力平衡的砝碼,以獲取台灣的自主權。
台灣在戰略研究上,對於海洋事務通常不是專注在「海權」概念的陳述,就是強調「海洋政策」的執行面問題,卻忽略「國家戰略」與「海洋戰略」、「國家安全戰略」與「海洋安全戰略」之間的關係,以及其具體的戰略目標與手段。本書在思考如何撰寫論文綱要與內容的過程中,使用了一年的時間不斷與指導老師翁明賢教授交換意見,方讓我在撰寫本書時的思維更清晰與明確。本書亦感謝內人高寶玲女士的支持與鼓勵,寫作期間常以旁觀者立場提醒我,不要陷入自我主觀的意識形態,而要時時自我反思與反省。
常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