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貨幣,歷史的見證、時代的縮影
每一枚貨幣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含量」,平實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就如同一頁頁活生生的歷史教材,直接述說著歲月的滄桑。例如:
一 錠明朝「金花銀」十兩銀(見第一章圖1-3):展現的是「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折糧銀」,在「白銀貨幣化」過程中的重要角色。
一 枚「祺祥通寶」(見第二章圖2-15):述說的就是慈禧太后,以快、狠、準地手段,悍然廢除「顧命大臣」制度,改變清朝體制的「辛酉政變」。
一 枚宣統三年「大清銀幣」(見第三章圖3-20):是清朝唯一也是最後一枚國幣,直接見證了大清帝國滅亡的那一刻。
一 枚袁世凱「中華帝國 洪憲紀元」飛龍銀元(見第四章圖4-10):不必贅言,看到的就是袁世凱復辟稱帝,那場破碎的皇帝夢。
一 張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臺灣銀行」拾圓紙幣(見第五章圖5-26):正是提醒我們,莫忘中華民國遷臺後,那段風雨飄搖的艱困日子。
貨幣本身就是歷史的見證、時代的縮影;從貨幣直接「研讀歷史」,少了一份疏離感、多了一份臨場感,自古就不乏文人學者,深愛此味、樂此不疲。上世紀三○、四○年代,中國貨幣的研究,在此精神下,終於從金石學和考據學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專門獨立的學科。
貨幣,經濟血液、文明動力、利益深淵
貨幣,俗稱金錢或錢;古人有云:「錢者,人君之大事,御世之神物」,今人亦道:「掌握了貨幣、掌握了資本,就掌握了世界」。貨幣除了有自身的「歷史含量」,向來更是「象徵皇權、代表國家」,舉凡百姓生活日用消費、國家財政收支、國際貿易通商等,無不牽動著整個國家經濟民生命脈。貨幣本身具有價值又代表價值,承載著活絡民生經濟的天然使命,當我們將時間拉回500年前,以中外貨幣金融宏觀的視角,簡單回顧一下,就不難理解它對國家社會,甚至人類影響之深巨。
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前夕,在中國市場白銀崛起的偶然,造就了「經濟全球化」與「白銀帝國」的必然,所以有人說:「白銀改寫了中國史,也改寫了世界史」。白銀成為東西海上貿易的主要媒介,通過「白銀經濟」,中國市場開始與全球市場接軌;從十六世紀中到十八世紀末的250多年間,中國雖已從明朝換到清朝,但仍是世界白銀的「天然中心」,瀟灑地浸淫在「銀窖」中。
十九世紀初,西方工業革命漸成,是導致東西全方位代差的重要分水嶺。從此,資本也取代天然資源,成為社會生產動力、經濟成長的第一要素;而資本就是錢、就是貨幣。幾乎同時,「金本位制」的貨幣制度在英國正式建立,此舉不僅打造了「日不落帝國」,日後更成就了「英鎊霸權」。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成為近代中國夢魘之始;若從背後金融脈動審度,又何嘗不是一場以英國先進的「金本位制」,與中國落後的「銀本位制」,雙方因貨幣而導致的「白銀貿易」之戰?
「用銀為本、用錢為末」,銀、錢兼備的清朝,在整個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外有以武力為後盾的列強,透過貨幣金融的任意入侵、貿易通商的強勢霸凌;內有層出不窮的「銀賤錢貴」、「銀貴錢賤」,交替出現的貨幣海嘯。終清一朝,「錢荒」、「銀荒」始終魅影隨形,從未擺脫貨幣比價失控,帶來的動盪不安。
二十世紀初,清朝滅亡後的民國,處於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仍以銀元為市場主要流通貨幣,雖經數次貨幣改革,但始終跳不出「銀本位」的手掌心;直到北伐成功,1935年底完成「法幣改革」,才正式讓實行近五百年的銀本位制壽終正寢。在紙鈔法幣問世之後的十五年間,歷經了八年抗戰、四年內戰,中華民國終因財經失策、軍事失敗等因素,致紙鈔貨幣信用盡失,敗走臺灣。所幸靠著新臺幣建立起信用,於驚濤駭浪中,得以浴火重生。
二戰
結束前的1944年,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將英鎊請下神壇,正式開啟「美元霸權」新時代;之後又憑藉整體綜合國力,促成「美元信用本位制」的國際貨幣制度,讓美元至今仍是當之無愧,全球最重要的儲備、結算和外匯交易貨幣。今天,在貨幣金融的世界裡,美元主宰著大局,深度影響全人類。
著書初衷
古今中外真正能以貨幣的視角,將歷史與財經兩大領域鮮活整合,融會詮釋「金融」在人類歷史,以及大眾生活上扮演的重大角色,並得到一般讀者廣大迴響、共鳴的,應始於2008年,由前哈佛經濟學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所著的暢銷書《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
此書導論介紹中有兩小段深雋的話1:
The ascent of money has been essential to the ascent of man
(貨幣的崛起對人類的進步提升至關重要)
Behind each great historical phenomenon there lies a financial secret
(每個重大歷史事件的背後都有一條金融線索)
的確,貨幣的誕生,是人類一項重大發明,它的流通,促進了人類文明提升,但它的價值,也引來了人類的貪婪與利益爭奪。當然,近代中國所發生的歷史大事,幾乎毫無例外,背後也多牽引著一條條金融線索。
本書通過五種中國近代通用貨幣:銀兩、銅錢、龍洋、銀元及紙幣為中軸視角,主要:
1. 以上百張貨幣圖片,從正面直接連結相關的歷史大事。
2. 以諸項史料,從上面俯瞰回顧近代貨幣金融制度與改革。
3. 以多方專業資料,從背面間接探索相關的金融脈動。
各章先提出與流通貨幣相關的核心問題為引導,繼而遵循正面、上面、背面三方互補的方式、交織書寫。引領讀者親近感受從明朝中葉「白銀貨幣化」到今天,五百多年來,風雲變幻的中國;體會理解近代這段「美麗與哀愁」、「悲歡與榮辱」的時代記憶;並由貨幣金融的宏觀探討中,更進一步看清在大國博弈、詭譎多變的世局裡,「利益」仍是國際社會背後的共通語言、不變的叢林法則,臺灣唯有務實壯大自己,才有真正的康莊大道。
第一章 銀兩:白銀帝國的美麗與哀愁
十六世紀「白銀貨幣化」與「經濟世界化」的互動,打造了「白銀帝國」的繁榮盛世;然而實為「白銀貿易」之戰的「鴉片戰爭」,打破了世界白銀「天然中心」曾創造的神話,竟成為近代中國「屈辱史」的開端;隨之一個接一個不平等條約,賠不完的鉅額銀兩,成為加速清朝滅亡的推進器。本章主要讓讀者明白「白銀改寫了中國史,也改寫了世界史」。
第二章 銅錢:自古不容小覷的動亂之源
整個清朝,幾乎從未擺脫「銀賤錢貴」、「銀貴錢賤」,或「錢荒」、「銀荒」交替出現的經濟困境。層出不窮的民變,包括太平天國之亂在內,與「銀錢比價」的暴起暴落,絕對脫不了關係;內憂之外,更多了要脅索求的外患,英法聯軍擺明若不開放市場、通商貿易,就是「毒打」。內憂加外患,也喚起了有志之士,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務運動」。本章將帶動讀者清楚認識,小小的銅錢,除了有屬於自己的「歷史含量」,還承載著活絡民生經濟的天然使命,其影響不可小覷。
第三章 龍洋:天朝圖騰裡的慘澹歲月
第一時間進行幣制、金融改革,是日本「明治維新」背後的大功臣;反觀清朝對貨幣的改革,一直是慢半拍,而且糾結在「圓兩之爭」,並未真正解決核心的「銀本位」問題。清未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雙軌並行矛盾互鬥,功過自有歷史公評,然而列強貨幣任意長驅直入,外國銀行更是金融體系紊亂背後重要黑手,真是國何以堪?本章主題在闡述,沒有自主且穩定的貨幣金融制度,大鑄龍洋及一些無關大局的幣改,要「富國強兵」就只是天朝圖騰下的奢想。
第四章 銀元:軍閥割據下的悲歡與榮辱
辛亥革命時,列強在「大國協調」下,維持了「不軍事干涉、不借款支援」的中立基本共識;民國建立後,不論是北洋政府各派系、地方軍閥、南方政府,各方勢力為了壯大自己、解決軍費財政支絀問題,都要依附列強,從五國銀行團的「善後大借款」,到日本的「西原借款」,再到「聯俄容共」幾乎沒有例外。而民初數次幣改,均無功而退,就是無法解脫銀本制的束縛。本章重點在說明,軍閥割據的銀元時代,各有所圖的列強及其附屬銀行團,對中國影響之巨大,並期讀者進而理解「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的國際競合「叢林法則」。
第五章 紙幣:從抗戰英雄、內戰主凶,到遷臺保命符
從孫中山「貨幣革命」起,到紙鈔法幣堪稱奇蹟地成功發行,順利結束了近五百年的銀本位幣制。然在之後的十五年間,中華民國歷經了八年抗戰、四年內戰,財經失策、軍事失敗等,致紙鈔貨幣信用盡失,最終敗走臺灣;之後的新臺幣在驚濤駭浪中,逐漸建立起信用,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才得以浴火重生,直到今天。本章以信用紙幣為主角,為讀者深層探索,抗戰、內戰、到遷臺,大時代悠悠歲月背後的金融脈動。
結語:回顧既往,展望未來,誠懇提醒
本書的末尾,嘗試將中國近代貨幣放在國際貨幣體系的格局中回顧;展望未來兩個最核心貨幣問題:「美元霸權何時會終結?」與「數位貨幣將是未來通貨?」,並對臺灣在國局與世變中,提出兩點誠懇提醒:「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美國驚悚小說泰斗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曾對寫作有一段很好的詮釋:
In the end, it’s about enriching the lives of those who will read your work, and enriching your own life, as well.
(最終,它所涉及的,乃是豐富了那些讀者的人生,也豐富了你自己的人生。)
著此書的目的,正與史蒂芬.金所述不謀而合,期盼通過貨幣的視角,讓讀者能更「理解過去、明白既往」,豐富其人生;同時,從對貨幣深層次的探索中,我也能「以學立德、以學增智」,豐富自我人生。
如果您是喜愛收藏錢幣的「泉友」,又對錢幣背後相關的歷史有濃厚興趣的話,本書將是提供您深度了解近代貨幣的最佳切入點;如果您熱愛歷史,又對貨幣金融、財經動態與趨勢有興趣的話,本書將是帶您走進近代貨幣史的最佳入門書。
貨幣,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重要的推手,是利益爭奪的醜陋深淵,又同步見證著時代的潮起潮落;要認識人類文明史,斷不能忽略貨幣的視角。
藉此書,我用心分享學習心得,期待與讀者一同豐富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