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彌敦蠢事」造就了九龍騰飛(節錄)
在香港島,我們不難發現,不少主要道路都是以港督的名字命名,例如羅便臣道、德輔道、般含道、軒尼詩道等;但在九龍,用港督名字命名的街道則鳳毛麟角,彌敦道(Nathan Road)可算是較為特別的例外。此道路甚有氣勢,乃九龍半島的大動脈,自九龍半島最南端海旁由南至北筆直伸延至界限街,貫通尖沙咀、佐敦、油麻地、旺角和太子各區,將其緊密地連結起來。道路自修築至落成使用起,九龍半島日漸繁盛起來,經常車水馬龍、遊人如鯽。
……
本書由四個部分──城市節奏、文化遺產、街角故事、衣食住行組成,以多元立體的方法展示九龍半島和彌敦道的動靜和發展、人情逸事及文化沉澱等方面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轉變,藉此說明香港闢作國際商埠以後一路走來的不凡經歷與挑戰。
在第一部分「城市節奏•非凡人物」,黃紹倫教授、王惠玲博士和許楨博士分別探究了何啟佳、鄭裕彤和黃作梅的不凡經歷。作為香港開埠初年首富何東的六弟何啟佳,有着與其兄長截然不同的人生。何東爵士為歐亞混血兒,受中華文化熏陶,自我認同為華人,亦是殖民時期香港政府栽培的華人領袖。其鮮為人知的胞弟何啟佳卻選擇了另一身份認同,全盤西化,更遠走南非,歷經波瀾。他如何面對當時作為混血兒的身份認同困擾,又如何不斷遠涉、追求卓越的經歷怎樣反映當時港英時期種族、華洋間的樊籬與融合?黃紹倫教授通過梳理何啟佳的人生歷程與所著書籍,在〈富貴非吾願:何東胞弟(何啟佳)的另類人生〉中為我們一一解說。
王惠玲博士於〈新世界中心與鄭裕彤的地產事業〉一文裏,獨闢蹊徑地從一樁針對藍煙囪貨倉碼頭的收購作為切入點,一覽知名華商鄭裕彤的地產事業之發展歷程,藉以了解戰後香港地產業歷史其中一章。從其敘述中我們得以窺見在尖沙咀海濱景觀變遷及香港地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一位傑出本地華資地產商如何審時度勢又大膽冒險,最終成功的故事。
在〈黃作梅與彌敦道上的中共駐港機構1945–1955〉中,許禎博士以時間順序還原了曾生、袁庚、黃作梅、羅汝澄等東江縱隊成員在港活動軌跡,從敘述中,我們能看到他們不僅將中國共產黨在港的抗日事業,與對美、英工作相連結;亦深化了中國共產黨與香港的政經、社會、文化聯繫。而黃作梅伉儷更以倫敦和香港新華社創辦人、負責人的身份,在港支援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對外工作,折射出香港與香港人在亞太地區外交角力場的突出身影。
在第二部分「眈天望地•文化遺產」,岑智明先生、張學明博士和史秀英女士分別探究了歷任天文台台長、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和廣華醫院的經歷,勾勒出油尖旺歷史的另一面向。在香港歷史乃至現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有颱風的身影,岑智明先生從歷任香港天文台台長與風災的故事,及自己任天文台台長的經歷中,由19 世紀初建於彌敦道以東一個小山上的香港天文台說起,講述颱風對他的啟發。由其在〈天文台台長與歷史風災〉的敘述,讀者可以探索香港颱風軼事,重新發現歷史。由於氣候變化,將來強勁的颱風會更多、風暴潮會更厲害、海平面繼續上升,願我們以史為鑑,防患於未然,令香港更安全、更宜居。
香港歷史悠久的一所傳統女校──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建校並屹立於尖沙咀已逾一百二十年。眾人皆知該校是成功推行「全人及心靈教育」的典範,卻並不了解其中要義。張學明博士藉〈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百年歷史〉一文解畫書院如何成為香港中學教育模範,要訣之一便是其源遠流長的「話劇傳統」,以達到「愉快學習,全人發展」的目的,亦成為書院的象徵符號,每個聖瑪利人都會感到一種身份認同和情感認同。
廣華醫院早在1911 年成立,以九龍半島的市民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中西醫服務,而其豐富的檔案對研究香港醫院發展史、中西醫醫療史等都有重要啟示。在〈尋檔案•話廣華〉中,史秀英女士透過東華三院文物館館藏的檔案,講解廣華醫院的成立背景,以及新近修復的廣華檔案帶來的重要歷史研究契機。相信這些論述能對開發香港醫院發展史、中西醫醫療史、醫院管理局成立前補助醫院的營運與發展,以及社區與人的故事帶來啟示。
在第三部分「舊日足跡•街角故事」,丁新豹博士、蔡利民博士和鄭宏泰博士分別探究了油尖旺早期開發、一宗防空審查懸案和打笠治的有趣經歷。丁新豹博士在〈滄海桑田:油尖旺地區的早期開發初探〉中歷數油尖旺地區街道發展與名稱由來,他鈎沉探奧,為讀者展現一幅幅九龍濱海地區開發的歷史畫卷,不乏香港歷史名人如港督彌敦、麼地爵士和遮打家族等的身影,展現香港殖民時期華洋經濟與文化交融、角力的歷程。
因應日本與英國開戰的危機逼近,港英政府於1938 年開始加強作戰及防衛準備,投入巨大資源修建防空工程,該任務緊迫而繁重,在缺乏有效的監管下,貪污舞弊浪費等醜聞不斷,為市民所詬病。於是政府成立防空審查委員會,以副按察司祈樂壽(Justice Paul E. Cressall)為主席,對相關官員及承辦商進行研訊。蔡利民博士以〈天上地下:1941 年的一宗防空審查懸案〉一文,抽絲剝繭,敘述香江歷史如何在此非常時期,在甚麼社會和個人因素的影響下,造就一宗涉及千萬生靈性命攸關的懸案。
此外,天星小輪是香港市民生活通勤的交通工具之一,也是許多觀光旅客拜訪香港的重要一站,為不少人留下難忘的回憶與話題。同時,其亦見證了世界、國家與本港歷史的重大變遷。但天星小輪創建的歷史與發展,卻鮮少有人關注。鄭宏泰博士從〈摘下「天星」組小輪:打笠治發跡故事〉一文中揭開這一段歷史,並藉探討其創始人打笠治在香港經商致富的故事,了解巴斯商人在早期香港商業與社會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第四部分「生活逸事•衣食住行」,馬冠堯先生和周文港博士分別探究了九廣鐵路和余碧友家族與裕華國貨的非凡發展歷程。港督彌敦以長遠利益高於當時龐大工程費來決定展開建造九廣鐵路,其工程之艱鉅,造價之昂貴,所受之阻力,建成後對當時香港旅遊業影響幾何?馬冠堯先生以〈初探戰前九廣鐵路與香港旅遊〉一文來一一詳敘,從九廣鐵路說起,描繪戰前香港旅遊業的起承轉合。
國貨過去主要是指具中資背景、主要售賣內地產品的百貨公司,是過去幾代香港人的回憶。國貨往往給人提供生活需要,實惠又耐用但設計較落伍、質素參差的觀感。但為何過去作為英國管治之地的香港,會有這麼多國貨公司選擇在香港立足?民間資本建立的國貨公司又為甚麼以華僑資本為主? 周文港博士在〈華僑報國:余碧友家族與裕華國貨〉中透過梳理香港國貨公司演變過程,及以余碧友家族與裕華國貨的歷史為例,為讀者一一解畫,啟示國貨以至中國製造業的未來發展。
對於上述講座系列能夠圓滿完成,而此書亦能夠出版,除了要鳴謝香港歷史博物館之外,更要向黃紹倫教授、梁元生教授、孫文彬博士、梁佳俊博士、許楨博士、王國璋博士和閻靖靖博士等表示由衷感謝,沒有他們一直給予寶貴意見、指正和協助,整個系列實在無法順利完成。我們要特別鳴謝研究助理李明珠小姐及梁凱淇小姐的全力籌辦、安排,以及出版時的用心校對。再者,俞亦彤小姐、蔡振華先生、鍾雪怡小姐、劉敏輝小姐、吳彥龍先生、關樂怡小姐、王家文小姐、李建新先生、陳奕康先生、藍瑋晴小姐、張景文先生及黃懷訢小姐對講座的支援,我們同樣心存感激。此外,十分感謝英國國家檔案館、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香港天文台、地政總署、香港大學圖書館、東華三院文物館、天星小輪有限公司、南華早報出版有限公司、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裕華國產百貨有限公司、eGGSA – Branch of the Genealogical Society of South Africa、Special Collections, University of Bristol Library、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Libra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Libraries、岑智明先生、冼為堅先生、高添強先生、張順光先生、梁經緯先生、梁碧儀女士、陳奕康先生、盧頴霏小姐、蕭險峰先生及羅沛雰女士慷慨提供圖片。最後,更要感謝香港中文大學前副校長暨香港亞太研究所高級顧問張妙清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暨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馮應謙教授,以及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姚祖輝BBS 太平紳士、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督導委員會委員關百豪博士、陳浩華博士、榮譽所長魏向東教授、所長何濼生教授等的大力支持,使本系列講座及出版得以成功舉辦和完成。
本書出版期間,儘管我們已經努力校訂和增補,礙於才疏學淺所限,難免可能出現一些糠粃錯漏,敬請各家專家、學者、相關家族及團體的後人和普羅讀者見諒。如蒙惠賜南針,請致函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利黃瑤璧樓五樓香港亞太研究所(或電郵
[email protected])與宏泰,又或者致函香港屯門嶺南大學劉仲謙樓三樓LCH321 室中國經濟研究部(或電郵
[email protected])與文港聯絡。
鄭宏泰、周文港
二零二一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