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陳良基教授 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特聘教授,前行政院科技部部長
楊聰榮博士來函希望我幫他的新書寫序,看著來信的說明,一下子把我的心思拉回到五年前與他初次接觸的場景。那是我剛剛進入內閣的時刻,蔡英文總統一上任,點出以往台灣未曾特別著墨的新南向。我在教育部負責新南向人才鏈結的重責,招募學生並廣建立學術合作是那時的重點。規劃工作細節過程中,我要求教育部同仁廣邀國內專家共商推動方式。這才認識楊博士是國內少數有關東南亞國家的專家學者之一,他的研究主題包含移民研究族群研究及國際研究等議題,也經常接受國內電子與平面媒體的訪問,暢談東南亞國家的各項問題。也經常到東南亞及環太平洋國家研究與訪問,尤其他回國任教之前有豐富的國際研究經驗,曾在海外不同的研究中心工作,主要有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泰國(曼谷)台灣教育中心、澳大利亞Asia Link…等等,是個具有國際視野的學者。在教育部的規劃會議中他都費心參與,並且提出精闢的論述,令我甚為佩服及感動。
政府這些年來,持續著力於南向發展政策,東協10 國區域內超過6 億2500 萬人口,2.6 兆美元GDP 的貿易實力,是我們重要的近鄰,東協透過區域組織的運作,發揮區域整合的效果,更是亞洲新興市場的主要動力。現在進一步又帶動南亞國家及澳洲紐西蘭,成為亞洲地區經濟與社會交流整合的新平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確實精準掌握到這個發生在台灣週邊的趨勢。台灣要參與這場盛典,知彼知此非常關鍵,不僅要全力發掘及借助長期研究這方面領域的重要人才,更要特別鼓勵長期在這個領域努力的學者。
楊聰榮博士在東南亞研究議題上,勤於筆耕有數本的相關著作,包括談論印太聯合戰線的「太平洋國家研究新論」、論述東協國家教育政策的「東南亞國家華語文教育專論」等重要著作。現在這本「東南亞國家研究引論」,有東南亞區域整體的研究,也有個別國家的研究,每個主題都不相同,都有作者獨特的見解。每本專書都代表楊聰榮博士數十年競競業業在專業領域的成功表現,可以做為東南亞相關領域研究的參考著作,並且有助於激勵國內正在興起的南向政策的推展工作,我非常樂見國內學者對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公諸於世,並且希望也可以帶動更多後起之秀的研究熱情與興趣。
自序
「森林中有兩條路,我選擇了人煙稀少的那條路,於是一切都不同了。」這是美國詩人羅勃.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1874-1963)著名的詩句。回首1990 年代初,我從台大化工系、清大社會人類學所畢業,進入職場成為社會新鮮人,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聯合報系統的民生報科技環保記者,那時台灣股市飆漲、房地產蓬勃發展,台灣到處充斥著追逐金錢遊戲的氛圍,可以說是當年的「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我卻做了一個不同於一般的選擇,遠走國外從不同的角度尋找台灣未定位的研究。如今30 年過去了,我大致是沿著當年設想的目標,成為大學教師,但是青春不老,理想猶存,只是換了一種不同形式的呈現。
我在1990 年波斯灣戰爭爆發的同時,申請到美國東西方中心的獎學金,來到夏威夷做研究實習,研究人員都是各國區域研究的學術精英,同一個時期國際議題是社會主義制度解體及東歐及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我有幸參與了與各國學術精英的討論、對話與爭辯,同一個時間心繫台灣,思索如何讓台灣孤立的命運與世界連結,決定選擇當時相對而言極為冷門的研究領域,東南亞研究與太平洋區域研究。
當我決定投入東南亞研究的時候,東南亞議題在台灣的學術研究當中仍是不被看好的沙漠屯墾區,沒有人特別關注。當時台灣還沒有開放東南亞外籍移工,也還沒有開放東南亞婚姻配偶有管道來台灣居留的年代。簡言之,在還沒有外配外勞及南向政策的時候,就決定投入東南亞研究。同一個時間,東南亞的區域主義也還沒有成型,東南亞各國還是一盤散沙,東南亞各國的差異讓國際關係學者認定是世界上區域整合最落後的地區。那麼我為什麼就決定投入這個區域的研究呢?
這個問題從我出國念書時候開始,風塵僕僕在國外遊走一圈十數年回到台灣投入教育工作,直至如今還是經常有人好奇又疑惑地詢問我答案,其實我當時的想法主要還是和台灣的未來連結。當時人在夏威夷的東西方中心考慮台灣的命運,台灣還是要和周遭地區的國家有較好的連帶關係,才能擺脫孤立的命運。而回顧當時台灣既有的學術架構所建立起來的世界觀,東方有美國,北方有日本,西方有中國,這幾乎就建立起台灣整個知識界觀照的範圍,台灣的南方關係卻十分貧乏,因此,南方關係、南島連結與南向國家,就成了我立志發展的學術領域。到了最近幾年有新南向政策後,才應證了我當年孤獨又冒險的思考。
接下來的十多年,我曾經先後在美國、日本、香港、澳洲、紐西蘭…等地求學或研究,可以算是立足環太平洋而從事東南亞研究,因而有機會再回來台灣工作以前,東南亞國協中的每一個國家,都曾單獨造訪該國停留並從事當地國研究的經驗。每個人的學術歷程各有不同,有時候一個不同的思想意念做為學術研究的動機,就走出截然不同的路。當初最早是希望為台灣擴大世界觀所觀照到'的範圍,因此能夠支持我不斷地去探究東南亞國家不同的研究議題。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前面的階段都是在相對比較孤寂的狀態下進行的,沒有想到有一天,東南亞研究伴隨著局勢的發展,由冷門變熱門,社會氣氛也隨之改變。
這本書的論文是長時間累積的成果,核心的架構是區域研究及國家研究。論文題目的選取有不同的脈絡,主要的核心思想還是在於如何去了解在東南亞世界生活的人們,現代國家的發展與族群事物各不相同,因此區域、國家、族群等不同視角,是本書了解東南亞世界的主要架構。這本書也可以和作者的前一本書太平洋國家研究新論一起來看,其中所論述的區域研究的方法與精神,都是共通的,也希望能夠讓鼓勵台灣的研究者,多多關照我們台灣周邊的區域、國家與族群。
東南亞國家做為一個區域,可以說是國際社會中歧異性最大的區域,不像歐洲有共同歷史、南美洲有共同語言、中東地區有共同宗教、非洲有共同的經驗等等,東南亞國家的語言、宗教以及國家的型態都大不相同,是最複雜的區域。本書從東南亞國家與台灣的關係出發,然後討論政黨政治的型態,是複雜的型態還可以觀察到的特性。東南亞的華人也有某些特別的特性,在東南亞的華人社群所發展出來的文化分離主義,在東南亞地區是比較突出,在其他的區域並沒有同樣明顯的傾向發展出來。
以國家研究來討論東南亞國家,雖然各個章節主題都不同,主要都是希望透過特定的主題來呈現個別國家的特性。其中特別關注的是在地知識,以革命歷史觀來討論菲律賓,做為貫穿菲律賓歷史的主要史觀,這種自主史觀是東南亞各國希望發展的史觀,我們一方面考察這種自主史觀,明白其來龍去脈,我們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國際學者的批評。同理可以看到越南的族群分類觀念,越南希望發展自己的族群分類觀念,也有其發展脈絡,我們要瞭解這個脈絡,同時也要知道國際學者提出來的批評。然而對於在地知識的理解,仍然是我們理解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面向。
另外,在本書中,也特別選擇泰國的皇室繼承、越南的家族歷史以及馬來西亞的性政治文化來做為認識這個國家的獨特性的一個面向。同時也分別討論印尼的族群政治、緬甸的族群政策以及越南的移民與族群問題,族群問題是本書的一個重點,族群問題一方面反應東南亞國家各國內部族群的多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各國對於族群觀念的差別,從這些多樣與差別的討論中,我們同樣可以來認識各國在族群事務的特殊所在。
除了區域、國家與族群的研究以外,這本書特意選擇了幾個跨越邊界的課題,有跨越邊界的族群,也有散居世界的移民,有跨越文化與政治的範疇,也有變換身分的歷史英雄。通常區域研究的專家在進行國家研究,很容易被既定的範疇及架構所引導,使得我們多數的情況下會在一定的框架中思考。東南亞複雜的歷史文化中,有許多事務是超越既定的框架,在討論國家與族群等相對固定的框架之外,也有許多有意義的事物不斷產生,就是要研究者有不同的眼光將意義發掘出來。當我們選取不同的架構而主題,就會看到不同的面貌。也許這就是區域研究及國家研究的魅力所在。
人的青春年華會流逝,但是理想的種子永遠不滅。我們選擇黃樹林分岔的另一條路,我們仍然會持續前進。感謝許多關心這些研究的朋友,也感謝一路上提供協助的朋友。本人自從2003 年返台任教迄今,一共指導了四十幾位碩士班博士班的研究生,其中多位是來自東南亞各國,他們都是我亦徒亦友的研究夥伴,東南亞的研究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和東南亞人互相交流討論,才能有比較準確的瞭解與研究成果。感謝這些夥伴,不但讓東南亞的研究更深入,也讓學術交流的友誼長存,並且激發更多在這條道路上的同好與後起之秀的研究熱誠,未來我們在這個領域持續耕耘灌溉,也希望因為這樣的努力可以滋潤這片土地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