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溝通教養展(止)
早期粵劇史:《廣東戲劇史畧》校注

早期粵劇史:《廣東戲劇史畧》校注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760
  • 優惠價:968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64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1940年,香港正逢戰亂之時,著名導演及粵劇編劇家麥嘯霞窮半生搜集的粵劇資料被毀,麥氏即就記憶及研究發現,排除萬難出版《廣東戲劇史畧》,刊於《廣東文物》,是為首部具系統性的粵劇簡史,到今天仍是粵劇研究必讀文獻。

  麥氏所提出的粵劇觀與史觀,為粵劇發展提出劃時代的前瞻,亦將其意義從娛樂與藝術,提升至民族自尊層面。香港粵劇研究學者陳守仁感念麥氏無畏無懼的精神,重新校注、編修,旨在增強此書的可讀性。本書探用雙封面設計,左邊讀起為編注內容,右邊讀起便是當年附載於《廣東文物》之原刊本,彌足珍貴,以供讀者參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嘯霞(1904-1941)


  原名麥宏澤,別號「嘯霞」,常用「麥子」為筆名發表文章。香港1930至1940年代著名電影導演及粵劇編劇家,曾在名伶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任宣傳部主任及編劇;亦是知名演員、作曲家及粵劇學者。多年來編寫逾百齣粵劇,參與二十多部電影,亦在抗戰期間開拍具時代意義的「愛國電影」與「國防電影」,冀能喚醒國人。

陳守仁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本科課程兼任教授。早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匹茲堡大學取得音樂學士及博士學位,1987年至200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任教,講授粵劇、中國音樂、研究方法等課程。2008年初移居英國,2015年回香港定居;現從事粵劇劇本研究、劇本整理和義務工作。近著有《唐滌生創作傳奇》(2016)、《香港神功粵劇的浮沉》(2018)、《《帝女花》讀本》(2002)等。
 
 

目錄

圖輯
序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麥嘯霞的粵劇史研究
緒論
第一章粵劇的特質與時代精神
第二章粵劇尋源
第三章民族革命思想的傳播與瓊花會館的毀滅
第四章粵劇的再生和八和會館的奠基
第五章粵劇演出的組織、劇目類別及例戲
第六章江湖十八本與粵班古劇
第七章北派滲入與粵劇改良
第八章粵劇作家
第九章一九三○年代粵劇劇目
第十章戲曲角色
第十一章粵劇伶人及其優名
後記
參考資料
附錄(一) 麥嘯霞熱血灑在桃花扇
附錄(二) 麥嘯霞的「導演經」(一九三九)
附錄(三) 麥嘯霞參與電影作品年表
附:《廣東戲劇史畧》原刊


 
 



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麥嘯霞的粵劇史研究


  (一)

  促成我重新細讀麥嘯霞的《廣東戲劇史畧》(一九四○;下稱《史畧》)以至把它翻譯成白話文、校訂和重新出版的,是我近年間着手從事的幾項研究工作:唐滌生的創作傳奇、香港神功粵劇的普查,與當代香港粵劇的承傳。一方面,由於這幾個項目固然涉及粵劇史和香港社會文化史,正如麥嘯霞所說,「學者非考其源流、明其變化之跡,則無以驗其消長、得失」(麥嘯霞,一九四○:三);另一方面,我是深深受到麥氏的「史觀」和堅持精神的感動。麥嘯霞對研究工作的熱誠,和他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充分見於他在《史畧》將近結束時的一句說話:「吾粵名優輩出,惜因變亂相沿,咸〔豐〕、同〔治〕以前已不可考。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姑就所知撮記如下,以為後日考證之資。」(麥,一九四○:四十五)《廣東戲劇史畧》於一九四○ 年十月在香港出版。今天,從內容而言,它是一本「早期粵劇簡史」;但在資料極度缺乏、研究工作嚴重落後、炮火連天、前程變幻莫測的一九四○年的香港,稱它為「鉅著」,是當之無愧的。據麥氏自己所說,他雖窮半生努力搜集有關資料,可惜不幸遇上日寇侵華,不少資料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廣州淪陷前被炮火摧毀。不幸被毀滅的相信還包括他的其他著作如《國恥年鑑》、《粵劇考》、《粵劇作家列傳》(麥,一九四○:三十)和《廣東音樂史畧》(麥,一九四○:十八),是學術界的莫大損失。作為第一本粵劇史,《史畧》是在香港危在旦夕之際,在麥氏傾全力於拍攝電影、編寫粵劇,並企圖藉粵劇和電影暴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猙獰面目和鼓動港人救國救港、無懼視日本為盟友的港英政府的嚴密審查中抽出時間來寫作的,若非麥氏抱着「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的精神,恐怕是難以完成。本人重新出版本書,旨在向麥氏這種堅持、眼界及精神致敬。

  (三)

  儘管《史畧》受着諸多限制,以致論述有偏頗及欠周詳,歷來粵劇史學者對它仍有很正面的評價。歐陽予倩的長文「試談粵劇」(一九五四;收於《粵劇研究資料選》,一九八三)便大量轉載了《史畧》的資料。二○○八年在廣州出版的《粵劇大辭典》讚揚《史畧》「對粵劇作了比較系統和詳細的介紹⋯⋯具有可貴的開創性」(二○○八:五四二)。

  對《史畧》的再次評價,也隨着近年間對「粵劇起源」研究的展開而進入高潮。二○○七年十二月一批粵劇史學者在廣州召開了「粵劇起源與形成學術研討會」,並在翌年把論文結集成《粵劇何時有:粵劇起源與形成學術研討會文集》,其中不少論文對《史畧》表達了正面的看法。

  香港粵劇學者、編劇家區文鳳的〈外省戲曲之傳入和廣東粵劇之形成研究〉(二○○八:一五五—一九二) 認為《史畧》的不足處是「未能清楚說明粵劇的源流,對粵劇……聲腔皮黃合流的時間,更沒有任何研究……也有訛誤的地方,如說粵劇例戲《六國大封相》是由劉華東編撰, 這在今天可以確定是錯的」(二○○八:一五六)。然而,區文鳳仍肯定「麥氏對粵劇歷史研究的功績仍然是巨大的,這是不容否定的」(二○○八:一五六)。其後,區氏也指出,麥氏對後世學者影響最深的是「粵劇源於外省聲腔說」。她說「由麥嘯霞始,研究粵劇歷史的學者們,都知道現今廣東粵劇的傳統聲腔都是由外省傳入廣東,是毋庸異議的……也沒有爭議的餘地」(二○○八:一六四)。

  ……

  「緒論」的第一句話說明了《史畧》肩負艱巨的任務,因為「廣東戲劇,源流綿遠,遞邅之蹟,史無可徵」(一九四○:一),把它譯作白話,意思是「粵劇雖然源遠流長,卻一向無從在歷史文獻中考據其變遷」。其後,在第三節「廣東戲劇尋源」,麥氏再坦言「一直以來,粵劇的源流是難以考訂的」(一九四○:三)。時至八十年後的今天,即連歷史學者程美寶在她的論文〈淺談粵劇起源與形成的研究議題和方法〉(二○ ○ 八: 一一七— 一二八) 也客觀地認同「從歷史學的角度,『起源』是一個難以釐清的問題」(二○○八:一一七)。可幸的是,這種「知其不可為」的認知沒有令麥氏及後世學者放棄他們的研究工作。

  「廣東戲劇尋源」(本書第二章「粵劇尋源」)實在是為中國戲曲尋源。麥氏在有限資料中仍努力藉文字及圖表勾畫出中國戲曲、廣東戲及粵劇(本書表二及表三)的源頭和發展流向。在其後各節,麥氏也用了多個圖表清楚地勾勒出戲班的組織(一九四○:十六—十七;本書表十五及表十六)、例戲演出的程序(一九四○:十八—二十;本書表十七及表十八)、伴奏樂器的運用(一九四○:二十三—二十四;本書表二十一)等史料。儘管今天我們未必完全認同這些圖表的所有細節,然而麥氏的努力和科學精神仍是值得欽佩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88758180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x 1.3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典藏藝術全書系:單書85折、雙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人生哲學書展
  • 秋冬保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