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法國傳統戲劇文本因屬世界文學經典讀物中必選的素材,譯本眾多,向來為台灣民眾所熟識。但若論及法國當代戲劇趨勢,因語言隔閡與國情差距,台灣民眾少有觸及的可能。近年台灣表演藝術場館與藝術節在台灣各地興起林立,與國際表演界的合作也越來越興盛。從早期單純邀演,逐漸發展成能夠與國際專業人士共製節目;先由無語言隔閡的舞蹈與世界接軌,如今在戲劇上也開始突破語言的限制,引發當代劇本的翻譯需求,甚至運用創新科技尋求可不受限於語言的表演方法,以分離傳統戲劇在表現上對於文字與話語的黏著。而法國在台協會很榮幸在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歷程中,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陪伴與支援的角色,與台灣觀眾一起成長。
在耿一偉先生監製臺北藝術節節目的這六年來,法國在台協會與他積極配合,讓臺北藝術節與法國當代戲劇界合作並不單是引進法國製作讓台灣觀眾欣賞,更直接與法國第一線的導演與劇作家合作,共製同屬於台灣人與法國人的當代劇場。比如去年(2016)馬修‧華(Matthieu Roy)執導、同黨劇團合作演出《歐洲聯結》一戲,於臺北藝術節首演後巡演歐洲,不但讓台灣演員直接走上國際舞台,也讓年輕的馬修導演最後獲得法國國家認可,他創立的守夜人劇團則獲得「國家劇團」(Compagnie à rayonnement national et international)的標章。今年(2017)更由國際知名的法國帕斯卡‧朗貝爾(Pascal Rambert)為台南人劇團特別創作劇本《一家之魂》,並且將再次於臺北藝術節首度發表演出。耿一偉先生也藉由藝術節這個平台,推動法國戲劇文本的翻譯工作,如2016年由書林協助出版的《無愛時代的詩意告白:當代法國劇作選》,收錄了五篇具代表性的法國當代劇本創作,讓讀者得以透過中文文本,一窺今日法國戲劇呈現的當代景致。今年更進一步推動翻譯法國當代劇作大師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的研究專書《舞台書寫:解讀喬埃・波默拉》,透過作者瑪莉詠‧布迪耶這個表演藝術研究者的眼睛,以及她同時身為忠實觀眾與劇場工作者的觀察,藉文字帶領讀者進入波默拉創造出來的獨特劇場之中。
到底波默拉是為何人?在法國新生代人才輩出的劇場界中,他的獨特之處是什麼?波默拉在法國第一線導演中的特殊地位,奠基於他獨樹一格的創作方式。他並不單純只擔任導演、挑選劇本來演出,而是編劇導演一手抓,連劇本本身都是他創作成果的一部分。他曾在《喬埃‧波默拉,撼動》(Joël Pommerat, troubles )一書中提到:「我不寫劇本,我寫演出,〔……〕文本,是後來才出現的,是戲演完之後留下來的東西。」在波默拉的劇場中,劇本經常不是事先寫好,而是他先編寫一段,下午即開始讓演員彩排,在排練的過程中不斷地碰撞、修改、增寫,在戲完成的一瞬間,才是劇本付梓的時刻。波默拉的作品主題非常多元,富有想像力,多半與社會議題、歷史、時事有很強烈的連結,對於人類自身的存在提出強烈的質疑。同時,他也為兒童創作戲劇,他改寫的童話《小木偶》與《灰姑娘》受到熱烈迴響,成人小孩都喜愛,也在法國在台協會的牽線下,於2015年至2017年間陸續受邀至臺中歌劇院演出,讓台灣觀眾得以不出國也能看到法國第一流的當代戲劇。
波默拉可說是近年獲獎最多的導演兼劇作家,是法國當代戲劇中「作者╱導演」(auteur-metteur en scène)的代表人物之一。「作者╱導演」的概念將在本書中由作者抽絲剝繭,闡述給本書的讀者,在此不多加贅述,並誠摯邀請讀者們藉由本書,一同來認識法國當代劇作經典人物之一。最後,法國在台協會感謝台北市政府、臺北藝術節團隊、書林出版公司與譯者王世偉先生共同的努力,因為你們的努力,才讓又一本法國的好書得以呈現在台灣讀者的眼前。
法國在台協會文化處長博凱 (Nicolas Bauquet)
劉姿蘭 譯
推薦序
2015年10月的某個傍晚,我在巴黎蒙帕納斯的一家法國餐廳,第一次認識了路易・布霧亞劇團的聯合總監安娜・德・阿美札卡(Anne de Amézaga),同行的還有守夜人劇團的藝術總監馬修・華(Matthieu Roy)。阿美扎卡是由時任法國在台協會文化專員的連苔嵐所引薦,她知道阿美扎卡是當今法國劇壇重量級的製作人,所以千方百計安排我們碰面。恰好我與馬修要討論2016年來臺北藝術節執導《歐洲聯結》(Europe Connexion)的計畫,而馬修之前也擔任過波默拉的助理導演,與阿美扎卡相當熟,於是大家就相約一起碰面。整晚聊得非常愉快,而阿美扎卡也十分積極。雖然劇團已答應臺中歌劇院之邀,要在12月演出《灰姑娘》,但她依舊希望能跟台北這邊發生一些關連。
返回旅館的路上,我們剛好搭同一條線,在地鐵上持續熱切地聊著劇場。忽然間,她像是想到什麼,頓了一下,然後正色跟我說,有一本書是由波默拉的戲劇顧問所著,將在11月出版,她認為這本書很值得推薦給台灣讀者。原本我以為她只是說說,沒想到《灰姑娘》演出時,她也把書帶來了。這時我開始認真思考,怎麼跟這位作者╱導演發生關係。當時就臺北藝術節的規模與預算來說,短期內要邀波默拉的作品是不太可能。但從長遠的角度思考,不論在哪家劇院或藝術節,這位作者╱導演的作品勢必有一天會在台北演出。更何況這本書談的不僅僅是波默拉的個人創作,也論及整個法國當代劇場趨勢、製作相關的各種層面,甚至補助制度等。
這些年來因為擔任藝術總監的關係,開始關注文化領導力(cultural leadership)的議題。2017年是我擔任總監的最後一年,所以我決定適時地把文化領導力納入藝術節的活動當中,準備規劃一系列講座與工作坊。這時候阿美扎卡的名字就很自然進入我的視野,成為帶領工作坊的人選,出版這本書的條件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在協調設計書封的過程當中,出版社照一般慣例,自然希望能用波默拉的個人獨照當作焦點。沒想到阿美扎卡卻立即表示反對。那時是2017年4月,路易・布霧亞劇團第二度來台演出《灰姑娘》。我們在劇院附近的餐廳開會,她說:「我不希望讓人感覺是在強調導演,我們是一個集體,所以我覺得要用波默拉排練的照片,而且他應該只是其中一份子而不是焦點。」就這樣,最後書封的設計,成了很能暗示波默拉劇場風格的中性牆面。
一本書也是一個集體的構成,從法國在台協會、路易・布霧亞劇團、臺北藝術節、譯者王世偉到書林出版公司,這中間如果少了任一環節的善意推動,可能這本書就不會出現在讀者面前。需要點出的是,法文原著並沒有任何照片可參考,但考慮到台灣讀者缺乏背景資訊,所以也添加了幾張劇照,希望能對閱讀過程有所助益。
《舞台書寫:解讀喬埃・波默拉》的文筆優美,作者頻頻引用羅蘭‧巴特或當代法國思潮解讀波默拉的創作,讀來十分過癮,也令人感覺到,當代法國劇場從來不是孤立的攬鏡自照,而是努力與社會、政治、思想及其他藝術領域的多方爭辯,成為這個社會集體的一份子。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