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原名國立中央圖書館)於民國22年在南京籌設,隨政府展轉播遷來臺,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追溯圖書館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及復員、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等五個時期。自籌創迄今,其間播蕩流徙,三度搬遷,由南京西遷重慶,復員後又由南京東渡臺北。民國43年在臺復館,85年易名為國家圖書館,持續進行典藏國家文獻,弘揚學術,研究發展與輔導全國圖書館事業,以穩健、堅定、踏實的步履,跨出每一步,勇往直前。
國家圖書館(原名國立中央圖書館)於民國22年在南京籌設,隨政府展轉播遷來臺,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追溯圖書館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及復員、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等五個時期。自籌創迄今,其間播蕩流徙,三度搬遷,由南京西遷重慶,復員後又由南京東渡臺北。民國43年在臺復館,85年易名為國家圖書館,持續進行典藏國家文獻,弘揚學術,研究發展與輔導全國圖書館事業,以穩健、堅定、踏實的步履,跨出每一步,勇往直前。
作者簡介
主編:曾淑賢館長
編輯委員:吳英美 蔡佩玲 李宜容 鄭秀梅 顧力仁 俞小明 王珮瑛 廖秀滿 高 鵬 嚴鼎忠 曾堃賢 耿立群 陳友民 林泰宏黃莉婷
特約編輯:宋建成
執行編輯:林淑芬 黃月梅
各章撰稿人:(依姓氏筆劃排序)
第一章 緒論
宋建成
第二章 組織職掌
黃莉婷 繆永承
第三章 館藏發展
莊惠茹 陳小萍 陳德漢 閔國棋 塗靜慧 賴麗香 簡耀東
第四章 閱覽及參考服務
王明玲 吳昀凌 宋美珍 林安琪 張圍東 陳麗玲 溫玉玲 歐陽芬 鄭寶梅 羅金梅 嚴文英
第五章 技術服務
牛惠曼 任永禎 李宜容 李紋娟 李國蓉 張靜怡 許令華 陳友民 黃玫溱 萬琳玲 廖朝明 劉在善 鄭玉玲 錢月蓮 嚴鼎忠 蘇秀娟
第六章 資訊系統與數位化服務
牛惠曼 王宏德 王佩瑛 余建和 宋美珍 李紋娟 阮靜玲 許令華 陳佳祥 陳澄瑞 陳麗玲 黃文德 蔣嘉寧 鄭寶梅 蕭宜明 賴麗香 謝瑞平 羅金梅 嚴鼎忠 蘇秀娟 蘇郁嵐
第七章 國際交流與合作
吳 松 俞小明 張圍東 廖秀滿 劉藍玉 鍾雪珍
第八章 研究與輔導
林淑芬 邱昭閔 高鵬 黃菁華
第九章 館舍建築
林奕秀
第十章 漢學研究
廖箴 陳友民
第十一章 民國一百年展望國圖的未來
曾淑賢
百年專書編輯委員會 3
百年專書編輯委員會序 5
主編序 11
主編、著者簡歷 15
第一章 宋建成
綜 論 1
第一節 籌備創館時期(民國22年至26年) 2
第二節 抗戰西遷及復員時期(民國27年至37年) 7
第三節 遷臺復館時期(民國38年至65年) 12
第四節 文化建設時期(民國66年至84年) 15
第五節 網路及自動化應用時期(民國85年迄今) 21
第六節 結語 31
第二章 黃莉婷、繆永承
組織職掌 33
第一節 綜述 34
第二節 歷任館長 35
第三節 組織沿革 36
第四節 功能與任務 39
第五節 組織改革與再造 41
第六節 結語 42
第三章 莊惠茹、陳小萍、陳德漢、閔國棋、塗靜慧、賴麗香、簡耀東
館藏發展 45
第一節 綜述 46
第二節 館藏發展 52
第三節 圖書文獻 57
第四節 期刊報紙 59
第五節 特藏文獻 61
第六節 漢學研究資料 63
第七節 灰色文獻 65
第八節 電子資源及非書資料 67
第九節 結語 72
第四章 王明玲、吳昀凌、宋美珍、林安琪、張圍東、陳麗玲、溫玉玲、
歐陽芬、鄭寶梅、羅金梅、嚴文英
閱覽及參考服務 75
第一節 綜述 76
第二節 閱覽服務 79
第三節 專科閱覽室服務 82
第四節 分級典藏與調度管理 87
第五節 參考諮詢服務 90
第六節 古籍文獻服務 94
第七節 期刊文獻服務 98
第八節 展覽與推廣服務 101
第九節 結語 107
第五章 牛惠曼、任永禎、李宜容、李紋娟、李國蓉、張靜怡、許令華、
陳友民、黃玫溱、萬琳玲、廖朝明、劉在善、鄭玉玲、錢月蓮、
嚴鼎忠、蘇秀娟
技術服務 109
第一節 綜述 110
第二節 編目自動化作業 115
第三節 編目規範 121
第四節 國際標準編碼與出版資訊服務 127
第五節 全國合作編目 132
第六節 編目輔導交流及國際化 138
第七節 結語 144
第六章 牛惠曼、王宏德、王佩瑛、余建和、宋美珍、李紋娟、阮靜玲、
許令華、陳佳祥、陳澄瑞、陳麗玲、黃文德、蔣嘉寧、鄭寶梅、
蕭宜明、賴麗香、謝瑞平、羅金梅、嚴鼎忠、蘇秀娟、蘇郁嵐
資訊系統與數位化服務 147
第一節 綜述 148
第二節 資訊設備環境及異地備援 151
第三節 網路服務 153
第四節 書目系統服務 155
第五節 古籍文獻系統服務 159
第六節 期刊文獻系統服務 162
第七節 其他主題系統服務 165
第八節 數位多媒體服務 168
第九節 數位典藏及加值服務 171
第十節 結語 175
第七章 吳松、俞小明、張圍東、廖秀滿、劉藍玉、鍾雪珍
國際交流與合作 177
第一節 綜述 178
第二節 出版品國際交換 182
第三節 國際書展 184
第四節 國際組織與會議 186
第五節 學術與專業交流 194
第六節 國際數位合作 200
第七節 結語 205
第八章 林淑芬、邱昭閔、高鵬、黃菁華
研究與輔導 207
第一節 綜述 208
第二節 圖書館事業發展與輔導 208
第三節 圖書館法規標準研訂 210
第四節 閱讀推廣 212
第五節 圖書館館際合作 216
第六節 圖書館員專業培訓與繼續教育 222
第七節 書刊出版 225
第八節 館務發展與研究 229
第九節 結語 231
第九章 林奕秀
館舍建築 233
第一節 綜述 234
第二節 中國大陸時期 234
第三節 遷臺復館時期 239
第四節 文化建設時期 241
第五節 網路及自動化應用時期 252
第六節 結語 255
第十章 廖箴、陳友民
漢學研究 257
第一節 綜述 258
第二節 資料蒐藏與閱覽服務 260
第三節 漢學活動報導與書刊編印 265
第四節 漢學研究獎助 269
第五節 國際會議與學術交流 273
第六節 資訊網路服務 278
第七節 結語 280
第十一章 曾淑賢
民國百年展望未來 281
第一節 國家圖書館面臨的挑戰 282
第二節 國家圖書館努力的方向 286
第三節 結語 296
附錄1
國家圖書館大事紀要 299
附錄2
國家圖書館館務統計 419
第一章
綜 論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於民國22年在南京籌設,至今已有78年的歷史。籌備之初,國家迭遭戰亂,作為國家文獻典藏中心的中央圖書館隨政府輾轉播遷,藏書聚而復佚,散而又集,如是者再,其經歷之坎坷,環視並世圖書館中鮮有其比。真可說是生長於患難之中,而屢蹶屢起,在我國文化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紀錄。
追溯中央圖書館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及復員、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等五個時期。自籌創迄今,其間雖播蕩流徙,由南京西遷重慶,復員後又由南京東渡臺北,三度搬遷,始終以保存民族文化,建設現代圖書館為職志而奮勵精進。在臺北市南海路復館,慘澹經營,適政府推動文化建設,得以遷建新館於中山南路,圖書館的發展蒸蒸日上。其後易名為國家圖書館,持續進行典藏國家文獻,弘揚學術,研究發展與輔導全國圖書館事業,以穩健、堅定、踏實的步履,跨出每一步,勇往直前。
第一節籌備創館時期(民國22年至26年)
16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同年10月1日成立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管理全國學術及教育行政事宜。依《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法》規定,大學院得設圖書館等國立學術機關。17年5月15日至28日,大學院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決議請大學院在首都「籌備中央圖書館」,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文化的庫藏,並為各地方圖書館的示範;同年10月24日改大學院為教育部。18年1月28日至2月1日,中華圖書館協會也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年會,決議「呈請教育部,從速籌辦中央圖書館」。
22年1月21日,教育部兼部長朱家驊(交通部長兼任)「派蔣復璁為國立圖書館籌備委員」,由交通部按月撥助籌備費2,000元;同年4月8日復令蔣復璁為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主任,4月21日租定南京沙塘園7號民房辦公,正式開始籌備。同年4月24日,教育部核定《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暫行組織大綱》(共7條),籌備處主任之下,分設總務及圖書兩組。「總務組掌文書、會計、庶務、建築等事宜」,「圖書組掌採訪、編目、纂輯、庋藏、閱覽等事宜」,共有人員37人。必要時得設建築及購書兩委員會,延聘專家為委員(名譽職),協助進行工作。同年7月起,教育部每月撥給籌備處4,000元,計每年度支付日常費用共4.8萬元。經費既已確定,事業乃得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