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潮州是粵東古郡,如從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 111 年)設南海郡揭陽縣起算,潮州的歷史已有兩千餘年之久。
潮州大概在梁武帝普通四年(523 年)以前,分別隸屬於廣州義安郡、東揚州義安郡、瀛州義安郡。自隋文帝開皇九年(一說開皇十一年),即 589 年分循置州,潮州之名由此而始。其治所在海陽(今潮安縣),轄屬範圍相當今廣東之平遠、梅縣、豐順、普寧、惠來以東的地區。元朝改路,稱「潮州路」。
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 年)起改府,稱「潮州府」。直至民國初年廢「府」為「道」,稱「潮循道」,也叫「潮州安撫使」「潮州軍務督辦」等等。
1949 年以後,分別稱為「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地區行政公署」等等。而今常言之「潮汕地區」是對粵東之泛稱,實際上包括了汕頭市、潮州市和揭陽市所管轄範圍的所有縣市,其總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 1365 萬(2021 年統計數)。
從地圖上看,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跨東經 115°至 117°9'',北緯 22°54''至 24°14''。其東部連接福建省的閩南地區,西部與汕尾市接壤,北與梅州市交界,南邊瀕臨浩淼之南海,其海岸線長達 200 多公里。境內有鳳凰山、大南山、大北山,江河有韓江、榕江、練江及由其沖積而成的潮汕平原。這裏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利發達,是廣東農業高產區,有「廣東穀倉」之稱。此外還盛產各種經濟作物及海味,其傳統工藝產品也很著名,真可謂「地饒物阜」。
潮汕,在秦漢之前開發較晚,被稱之「南蠻瘴地」。自唐宋以後,發展迅速,故有「潮州文物之富,始於唐而盛於宋」之說,楊万里更有詩云:「昔日潮州底處所,如今風物冠南方」。此種說法,並非虛言。事實上,從唐代開始之潮汕文教,經常袞、韓愈等學士敷揚而漸興;其經濟,經李宿、李德裕、陳堯佐、丁允元等名臣倡導而日旺。因此,潮汕在歷史的長河裏,沉澱着豐厚的人文文化積層,留存下大批珍貴的遺跡遺物。
筆者曾兩次到潮州對其歷史文化進行考察,並參與古窯址、古墓的發掘整理,對潮汕之人文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諸如廣濟門城樓、湘子橋、開元寺、韓文公祠、鳳凰塔以及潮州西湖之摩崖石刻、筆架山麓之宋代窯址等名勝古跡,還有潮汕之刺繡、木雕、石雕、陶瓷、剪紙等傳統工藝早負盛名,為世人所共識。至於潮汕的飲食,更是獨具特色,有「潮州佳餚甲天下」之美譽。總之,歷逾兩千年滄海桑田之潮汕,無論在物質或精神方面,都形成其自我的獨特風貌,此謂之「潮汕文化」。
然而,隨着人類的文明與進步,那些古老的文化,有些將被人們淡忘,有些將在高科技的大潮中逐漸消失。但是,作為潮汕文化之「根」的那些本土優秀傳統文化,不但不會消失,而且仍有強大的生命力,今天還應大力弘揚,使之「古為今用」;即使是那些有明顯陳腐意識和迷信思想的習俗,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現象,也還需要加以蒐集整理,使之成為「活化石」,讓今人去鑒別它、去認識它,我想這對於窺察過去,瞻望未來是不無作用的。
本書著者彭世獎先生專事史學,尤其對中國農業史方面研究卓有成效,他從史學和農學角度去觀察潮汕風物,確是獨具慧眼。著者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瀏覽大量的地方史志,並蒐集了大批民間文化素材進行梳理,熔風俗文化與歷史文物於一爐,匯鄉土文化與科學技術於一體。這部書的問世,我以為定會受到海內外讀者之歡迎,尤其會受到潮汕裔讀者之喜愛。
韓伯泉
2021 年 05 月新版(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