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原生世代大揭密/親子3C衝突一招化解不傷感 媽媽「不窺探」的溫柔:社群就是孩子另外一張臉
「他說因為玩遊戲的時間被限制、不能玩很多關,(所以)他就想看別人玩」,米媽回憶起當年兒子成為YouTuber的契機不禁苦笑,「我不知道樂趣在哪,因為我不是這個年代的人」。身為「數位原生世代」的媽媽,米媽談起家中兩名小孩——目前就讀國中、從小學四年級便接觸3C的兒子,和正值高中青春期、社群一概保持「神祕主義」的姊姊,一路上她各有心得。
愛鳥的國中弟弟
米媽和我們回顧弟弟的社群之路,儘管只是一介國中生,國小時期便有著輝煌戰績。先是在小學二年級和同學經營YouTube頻道,影片題材包羅萬象,可以是做個實驗、切個水果,也可以單純是講任何他們想要講的,大概到了四、五年級停更後,高年級時便「單飛」做起遊戲實況。現在則是換了個平台,以全日文模式、自己舉起相機拍照,在Instagram上經營起賞鳥帳號。
至於Instagram則比較特別,米媽解釋,與其他小孩不同,弟弟的帳號並非向他人展現日常,從小時候因為喜歡魚類,建了一個魚類帳號,到後來喜歡鳥類,便改曬各種野鳥美照,一路走來取向鮮明,都是「專業系經營」。
神秘的高中姊姊
聊到另一名高中生女兒,相較弟弟用媽媽手機經營社群「開誠布公」,米媽笑稱對「神秘姊姊」束手無策,不僅不知道她的任何社群帳號,就連僅作聯絡用途的messenger也沒有,「所以我其實根本都不知道她的帳號長什麼樣子」。即便這次為了受訪,詢問女兒學習上是否用過什麼APP,想更加詳細了解內容及使用方法,姊姊也不輕易地給她看畫面內容。
不過,米媽並沒有打探、強求需要追蹤對方。「那是她的隱私」,米媽認為這可能和小孩個性有關,她們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和生活,就算自己真的追蹤了女兒的社群帳號意義也不大,因為可能也看不懂她在說什麼,又或是不想讓爸爸媽媽看,給(爸媽)一個假的、沒什麼在用的小帳,「高中生不是都這樣子嗎?」米媽笑道。
3C社群釀親子衝突 她秉持原則有妙招
米媽表示,兒子平常樂於和她分享在社群上遇到的大小事,像是弟弟的野鳥帳號就曾收過「陌生私訊」,內容不乏稱讚、詢問照片使用授權等。他第一次收到訊息,以為對方是真心覺得照片拍得很好,卻差點誤踩陷阱,觀察之下才驚覺這位「陌生人」似乎存有不良企圖,加上帳號觸及到外國人的機率較大,後來在面對社群上要和他取得聯絡的人,弟弟都變得比較謹慎,不輕易回覆陌生網友。
然而,最常因為3C起衝突的也是兒子。米媽透露,姊姊年紀大了,要控管就比較來不及;相反地,弟弟比較早就開始接觸3C產品,正因為沒什麼補習,從放學回到家便開始玩手機、平板,為了牽制小孩,她也會用手機或平板內建的「螢幕使用時間」功能設定,時間到便會自動收起來,若兒子想要繼續使用,就要完成她給的指定任務才能「解鎖」。
「弟弟常常反彈」,米媽坦言兒子常常抱怨「為什麼姊姊都不用鎖時間」,曾經有過自己剛好在做菜、手很油,孩子卻跑來叫她解鎖,這時自己就會暴怒;或小孩暑假整天待在家,感覺自己一直在幫他加時間,就會覺得「太超過」。不過米媽也指出,當家長的怒氣已達臨界值,基本上也要有個原則,寧可硬想個「大任務」,像是寫比較耗時的暑假作業,他完成後還是可以達到他的目的,互相找台階下,避免將親子關係因為3C產品搞僵。
小孩不給看 媽媽不窺探的溫柔
看待家中的「野鳥阿宅」,將自己的喜好化為行動,並經營的有聲有色,米媽讚許弟弟有著專業的知識,確實也因為社群,認識更多人及同好、拓展交友圈,而不是侷限在台灣,而定期每天更新貼文不僅是正面的嗜好,更是恆心、毅力的展現,「我覺得很好」。
「爸媽會擔心他們在社群嗎?」,思考了一會,米媽換了種說法,正如同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向,年紀較小的兒子可能還好,她相信尤其是姊姊在自己面前,可能跟在朋友面前會有不同的樣貌,「我覺得社群就是她的另外一張臉」。回顧自己的青春期,米媽表示保有自己、和在同儕面前的模樣就是成長的過程,作為家長,她不想去窺探「孩子的另外一面」——
「每個人可能就會有自己的成長方式,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後,她又會慢慢地收攏起來,我是這樣看的」。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