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無農藥永續農場-她用雜草養紅棗、養土 再派雞吃害蟲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苗栗縣公館鄉的Me棗居自然農園老闆娘陳淑慧,因為遇到了雨量不均,有時連夜豪雨,有時又碰上多日乾旱,導致紅棗品質不穩定的問題,讓她在諮詢土壤專家後,決定用「草生栽培」的方式來種植紅棗。而後,陳淑慧也用豆粕、蔬果殘渣等,自製有機肥料,讓紅棗變得更加多汁。雖然曾經因為果園內看起來雜草叢生,被其他農民認為她「不認真」,但陳淑慧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更認真投入紅棗產業,從種植到行銷無一不親手包辦;也和其他農民保持良好的交流,積極推廣食農教育,並推動農村的永續經營。

陳淑慧查看紅棗果樹剛長出來的嫩芽。 圖/周品瑜攝影
陳淑慧查看紅棗果樹剛長出來的嫩芽。 圖/周品瑜攝影

陳淑慧畢業於中興大學畜牧學系,以及美國奧勒岡大學森林生態研究所。原先在台北擔任上班族,2008年時,因為希望給生病的愛犬一個更大的活動空間,同時也想要轉換一個較放鬆的生活環境,於是舉家搬遷到了苗栗公館。而公館剛好是台灣目前唯一種植本土紅棗的產地,因此,陳淑慧決定結合大學和研究所所學的生態知識,以永續農業的經營眼光,來種植無毒紅棗

草生栽培 調節土壤的溫度與濕度

在陳淑慧的紅棗園裡,放眼望去,綠意盎然,除了有一棵棵的紅棗樹之外,地上看起來也雜草叢生,不過,這並不是因為懶惰或沒時間而不去除草,而是陳淑慧特意將這些草都留了下來,進行可維持生態平衡的「草生栽培」。過去,許多農民認為雜草會吃掉果樹的養分,同時也會造成走動上的不便,所以大部分的農民都會將草給除掉。然而,因為現在多變的氣候環境,有時高溫,有時高濕,有時又遇到乾旱,讓紅棗的品質變得較不穩定。陳淑慧在諮詢專家的建議後,決定採用草生栽培的方式,來調節土壤的水分。

留草之所以可以調節土壤的水分,是因為雜草的根可以創造土壤中間的孔隙,不讓土壤變硬,在豪雨來到時,能夠讓多餘的水分快速滲透進地底下,不影響紅棗果樹的根呼吸。而在炎熱的夏天,雜草可以覆蓋土壤表面,避免土壤溫度過高,同時也保持土壤的水分,讓水分不會那麼快蒸散。陳淑慧說,留草就像是人的頭髮一樣,頭髮可以保護頭皮,雜草也能保護土壤,不會讓陽光直射在上面。

除了調節水分之外,草生栽培也能夠提供作物很好的養分。雜草的壽命較短,在死亡、腐化之後,又能作為紅棗的肥料。陳淑慧也說,雜草會幫助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透過微生物分解有機質,也可以當作紅棗的營養來源之一。

陳淑慧介紹大花咸豐草。 圖/周品瑜攝影
陳淑慧介紹大花咸豐草。 圖/周品瑜攝影

計畫性留草 與大地共生

不過,草生栽培並不是每一種雜草都可以留下來,也需要留得聰明、有計畫。若是碰到一些會寄生在紅棗樹上面的草,就必須果斷地除掉,「有些比較強勢的草,像是菟絲子跟小花蔓澤蘭這些外來種,很容易把果樹繞死,就需要移除」陳淑慧表示。另外,像是大花咸豐草,也就是俗稱的鬼針草,由於它的上面有倒鉤,很容易在採收紅棗的時候黏滿全身,造成衣服清理上的麻煩,所以很多農民都不太喜歡它;但大花咸豐草其實是一種對於草生栽培來說是很優質的雜草,因為它的生命週期很快,可以當作紅棗果樹很好的肥料,它也能夠提供昆蟲充足的花粉,讓果園裡的作物長得更茁壯。所以只需要在採收期前,再將大花咸豐草割得短一點即可。

在留草的過程中,陳淑慧也遇到許多質疑的聲音,她說「因為苗栗這邊比較多客家人,而客家人的個性就是大家都很勤勞,如果你的果園亂糟糟的,別人家就會覺得你不認真」。後來,因為農會推廣友善耕作,許多果農也紛紛想要嘗試草生栽培,他們經過陳淑慧的紅棗園時,都會好奇地看一看陳淑慧的作法;而陳淑慧也不藏私地和果農們聊聊、討論,「其實留草並不是不認真,而是一個對農友和環境來說都比較輕鬆的作法」陳淑慧笑著說,盼望透過經驗的交流與分享,能夠創造出與土地共好、與生態共生的環境。

自製有機堆肥 降低紅棗裂果率

除了茂盛的綠草之外,陳淑慧的果園裡還養著許多的雞,不僅有常見的土雞,還有來自非洲、頭部呈現藍色的珠雞。陳淑慧表示,養雞其實原本是她爸爸的興趣,後來他們靈機一動,決定把雞隻養在紅棗園中。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讓雞幫忙吃掉害蟲,使紅棗的病蟲害機率大幅降低;雞排出的糞便也能夠當作果樹的肥料,使紅棗長得更茁壯。

果園裡飼養的土雞。 圖/周品瑜攝影
果園裡飼養的土雞。 圖/周品瑜攝影

陳淑慧也堅持不使用化學肥料,種植無毒、天然的紅棗。她透過蒐集其他農友用不到的培養土,加上鄰近的豆腐坊製作豆腐後剩下的豆粕、吃完土雞蛋剝下的蛋殼,以及家中的蔬果殘渣等,製作成有機肥料,藉由「循環農業」的方式,將原本要丟掉的農業廢棄物,變成可提供紅棗營養的天然堆肥。

果園裡飼養的珠雞。 圖/周品瑜攝影
果園裡飼養的珠雞。 圖/周品瑜攝影

在草生栽培以及有機肥料的相輔相成之下,陳淑慧的果園產量大幅增加,品質也相對更穩定。在過去,紅棗的成長期很容易碰到颱風天,若是遇到連日的豪大雨,就很容易造成果樹和土壤被破壞,導致紅棗的果實裂開,賣相不佳。然而,在使用草生栽培過後,土壤的排水性提升了,裂果的發生率自然就降低了許多;也因為土壤養好了,有機肥料的功效就更容易發揮出來,紅棗果樹較能吸收養分,果實也就比以往大顆、多汁。

陳淑慧使用的培養土。


 圖/周品瑜攝影
陳淑慧使用的培養土。 圖/周品瑜攝影

行銷產品 也行銷農村

陳淑慧認為,台灣的農業常面臨一個問題,一旦某個作物價格很好,就會有越來越多人投入這個作物的種植;然而,卻因為農民的行銷力量較弱勢,導致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嚴重,加上近年來的氣候變遷,讓產量變得較不穩定,也造成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農業。因此,陳淑慧結合過去的工作經驗,架設紅棗產品網站,盼望能藉由提供即時、正確的資訊,讓消費者可以更清楚如何選購紅棗。透過認真、踏實地在紅棗產業耕耘,從種植到銷售通通自己包辦,陳淑慧說:「有多少的產量、要賺到多少的錢,並不是重點,有個健康的紅棗園,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的年紀也慢慢越來越大,所以就會希望透過把紅棗園的環境照顧好,若是將來有喜歡到農村、鄉下發展年輕人,我們可以把它跟我們理念相同的年輕人去經營。」陳淑慧說,若是來到鄉下了,還想待在冷氣房,那會非常地可惜;如果能有個機會,好好地親近動、植物,那會和都市裡感受到的物質生活非常不一樣。

因此,每一年的暑假,陳淑慧的果園提供數個實習名額,讓對農事有興趣的青年學子們可以申請,不僅體驗採果、製作有機堆肥等田間工作,也嘗試製作農產加工品等。此外,陳淑慧也積極推廣食農教育,讓鄰近的國小學童從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開始認識農業,也介紹有機農業和堆肥等。期盼藉由實務的體驗,將友善農業傳承下去。

紅棗生長週期圖。 圖/李洺賢製圖、李洺賢攝影、陳淑慧提供照片
紅棗生長週期圖。 圖/李洺賢製圖、李洺賢攝影、陳淑慧提供照片

採訪側記:

這次到苗栗公館採訪,雖然因為不是紅棗的產季,所以人煙較冷清,但陳淑慧老闆娘還是很熱情地招呼我們。除了介紹紅棗園內的雞和植物之外,她也帶我們參觀了她的菜園,像是神農嘗百草一樣,帶我們品嘗了許多青菜的花朵。而老闆娘的紅棗園土地踩起來非常地鬆軟,地上的草也開了很多花,上面還有蝴蝶、蜜蜂飛舞,和其他果農光禿禿的果園比起來,看起來生氣勃勃許多。最後老闆娘也和我們分享了紅棗園裡的土雞產的土雞蛋,讓我們能夠在回台北的路上當作點心,看見了陳淑慧老闆娘對於食農教育的熱忱與用心。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陳淑慧留草、養雞 種植有機紅棗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12.jpg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1919食物銀行:填補社會福利的缺口 讓食物不只是食物

1919食物銀行:填補社會福利的缺口 讓食物不只是食物

下鄉絕育31萬隻浪浪!台灣之心深入偏鄉為流浪貓狗結紮、推進動保教育

下鄉絕育31萬隻浪浪!台灣之心深入偏鄉為流浪貓狗結紮、推進動保教育

「庫存布」華麗轉身!初布讓廢布變團體服 打造零浪費的循環經濟

「庫存布」華麗轉身!初布讓廢布變團體服 打造零浪費的循環經濟

農地起飛!宜蘭飛魚隊用無人機結合AI施肥 翻轉傳統農業困境

農地起飛!宜蘭飛魚隊用無人機結合AI施肥 翻轉傳統農業困境

最新文章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