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苔痕》起步的跨界合作 FOCA《虛缺號》在空格符號中尋找意義

PAR表演藝術 文/王顥燁

跨界馬戲作品《虛缺號》延續2019年台新藝術獎決選入圍作品《苔痕》的合作,由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後簡稱FOCA)邀請旅居德國的台灣舞者田采薇和德國搭檔揚.莫蒙(Jan Möllmer)一同擔綱導演,聯手打造全新原創作品,企圖在無法定義的空格框框中尋找意義,回應當代社會的多重議題。

《虛缺號》排練現場。 圖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從畫面堆疊出意義,從演員特性發展出動作質地

田采薇和揚.莫蒙兩位導演從舞台上的15個正方形格子,找到虛缺號這個符號來對應。「虛缺號(□)就像是古文字學者研究殘缺的文字。學者試圖從上下文去辨別缺失的部分。但即使有了上下文,有時候還是找不到答案。」田采薇說,「就像我們在框框裡呈現了很多畫面,不是每個都有明確的答案,也不一定真的代表什麼特定的東西。」

這種尋找意義的過程,成為畫面推進的動力。演員在這些多重方格中的組合與堆疊,構築種種隱喻的畫面,比如動作像在工廠的流水線般不斷重複、在輸送帶上移動,或是像鳥群一般成群的移動等。畫面中承載著創作者對當代社會的反思,但不說教,保留想像的空間,交由觀眾去填空。

由前雲門舞者、也是田采薇大學學長的攝影師駱思維創作的預告片,精準地捕捉整個作品的調性與氛圍。奔跑的人群、模糊又清晰的人臉,交織以馬戲特技與空間的對話,呈現一種冷調疏離、卻仍然扣和生命寫實的映照。

在排練場不太談論調性和意義,而是更專注在編排表演。田采薇和莫蒙的創作特色是為合作對象量身打造作品。比如為一位20多歲的FOCA女演員設計一個夢遊的角色,運用她天生純真的個性來推動角色。但表演上要精準做到半夢半醒的狀態也不容易,田采薇舉例,就像逼5歲小孩去開車,無法逼迫演員去達成現在他們做不到的事情,但她不會放任他們,除了持續鼓勵,有機會就繼續引導。

《虛缺號》排練現場。 圖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演員表現的挑戰:從技術到真實情感

田采薇分享,特技演員的身體某方面來說很真實,可能是因為他們專注在馬戲特技技巧的訓練,使他們的跑步就是跑步,而不像舞者的訓練可能會使其專注於呈現優美的姿態。「我希望演員們表現的是真實的身體感,而不是過度的表演。」田采薇強調,在此同時,也藉由適當地引導讓馬戲演員從以往的「秀」性表演中抽離,回歸到更自然的狀態​,「我寧願他們在台上空白發呆,也不希望他們為了表演而演。」

田采薇進一步表示,這種強調真實的表演選擇,或許可以歸結於她在烏帕塔舞團的經歷。她觀察到那些經常出演碧娜.鮑許(Pina Bausch)作品的舞者,即使快60、70歲,動作無法精準到位,仍然一登台就吸引全場目光,是如何做到的?她曾經懵懂地摸索,如今慷慨地和年輕舞者們分享,「我說從今天開始,你每一天的排練,都要去尋找,你20、30年後要成為什麼樣的表演者?什麼東西是歲月拿不走的?」這不只是舞蹈和馬戲的跨界,也是文化和生命經驗的跨越,使演員在技巧之外得以探索表演層次,未來呈現更加細膩動人的演出。

《虛缺號》排練現場。 圖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跨界合作的深化:從《苔痕》到《虛缺號》

FOCA從2016年開始探索跨界合作,除了培育團隊演員學會創作,也規劃邁向國際的版圖。透過FOCA邀約,田采薇和莫蒙於2017年所創立的舞團支離疏製作(Peculiar Man),從短期工作坊開始,到2019年受邀編創《苔痕》,在各方面獲得好評,於是在邁向FOCA 15周年之際,催生《虛缺號》的展演計畫,不只藉由外部導演為團隊帶來新刺激,擴大FOCA的藝術觸角,也將是FOCA邁向國際展演市場的一大步。

「我們想要拿出去的作品是可以跟人家說:『這個是FOCA,是台灣的當代馬戲。」團長林智偉談到團隊國際策略時分享,在經過藝穗節、戶外馬戲節、國際交流等歷練之後,FOCA接下來希望與國際主流對話。《虛缺號》除了國內巡演,也積極聯繫邀約國際策展人,預計促成未來多個國際城市場館的巡演計畫。對比以往被動接受邀約,或是戶外表演以討喜炫技為主的舞台,林智偉更希望帶領FOCA進入藝術殿堂,提升台灣馬戲表演的藝術價值。

FOCA一路以來路線寬廣,勇於多元嘗試。邁入15周年之際,林智偉自豪地表示,「我認為FOCA經過這10年的累積,我們很有自信。」《虛缺號》透過跨界(國)合作積極尋找與國際展演市場對話的機緣。對話才正要開始,未來這些空格將填滿什麼意義,讓人引頸期盼。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虛缺號》

2024/11/9 19:30

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2024/11/16 19:30

2024/11/17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2024/12/7 19:30

2024/12/8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本文由《PAR表演藝術》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推薦文章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