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评述澶渊之盟,我的点评和补充
对于宋朝来说澶渊之盟到底是屈辱的城下之盟还是宋辽两国灵活处理双边关系的典范?我认为是后者,澶渊之盟是“和则两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对宋辽双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积极意义。对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6park.com 中国学者白芷凡指出:“1004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劝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取胜”。 6park.com 我来补充一点,那就是,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并非步步为营,而是长驱直入,后方空虚。辽军绕过了一些城池,所以存在辽军被这些城池的宋军切断补给线甚至截断退路的风险。 6park.com 我再来纠正一点,那就是,宋军没有取胜。当时辽军从三面将澶州包围。在主战场,双方僵持不下,宋军只是在城下,在皇帝亲自观察下,打赢了一场小战。 6park.com宋军也利用先进的弓弩床子弩射出大箭,有人称之为穿云箭,远程击中了辽国军队主将萧挞凛的额头,射死了他。 6park.com 据《宋史·寇准传》记载:“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 这损伤了辽军的士气和锐气。辽国的萧太后痛哭,为此辍朝五日。这个萧挞凛曾经擒获宋朝名将杨业于朔州。 下图是这种先进的兵器床弩。谁说宋朝的军事科技不行?
元代高官脱脱领衔编著的《辽史》记载辽国人对此的反应说:“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6park.com 这就是说,辽国人感到,萧挞凛之死,可能是上天发出警告:太乱了,别打了,让双方百姓休养生息吧。 6park.com这里的“将与宋战”之说也显示,辽人认为大战还没有开打。这也可以证明我刚才说的“宋军没有取胜”是真的。
关于澶渊之盟之前的历史背景,白芷凡在其学术论文《澶渊之盟对宋辽的影响探析》中写道: 6park.com 宋辽之间的政治纠纷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7),石敬瑭发动政变,并向契丹国借兵,后唐灭亡,建立后晋政权,兑现当初的承诺,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予契丹。到后周时,周世宗柴荣率兵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的瀛州、莫州、宁州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关,这一政治遗产为赵宋所继承。 6park.com 对宋王朝来说,收复后晋时被割让出去的燕云故土,是太祖、太宗的夙愿。宋太祖尝设封桩库,储备战略物资,密谓近臣:“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6park.com 这里引用的古书,是《辽史》(中华书局,1997)。这段古文的意思是,赵匡胤想要攒一笔钱财,向辽国赎买燕云十六州,倘若辽国不卖,就用这笔钱作为军费,攻取那个战略要地。 6park.com 宋太宗也曾两度亲率大师北伐,却大败而回。辽国也频频发兵南侵,说是要取回关南之地。 6park.com 双方和约的关键文字是:
“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辽史》)
我赞成白芷凡的下面这段话:“澶渊之盟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签订的。自此,宋辽之间拥有了长达120年的和平交往的时间。在此期间,宋辽的往来相对较为密集,并且澶渊之盟推动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如果像某些键盘侠所主张的那样,大宋对大辽应该宁可死战,也不给钱,那么宋军未必能取胜。说不定辽军以“为萧将军报仇”为口号,“哀兵必胜”呢。
大宋倘若战败,那么澶渊之盟就真成为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了,进贡会更多,说不定还要被迫割地。
贴主:Weiggg于2024_09_17 23:15:28编辑
|